本页主题: 谁是我们的亲人(李秀枚)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流辉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9
威望: 29 点
金钱: 290 RMB
注册时间:2009-12-30
最后登录:2010-10-04

 谁是我们的亲人(李秀枚)

                                                                   
谁是我们的亲人

                       
  —关于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思考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谁是我的亲人”,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当然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因为我们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中国俗话说“血浓于水”,这些是我们”货真价实”的亲人,也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亲戚间的往来是很重要的。另外,农村的邻里乡亲感情也往往较深,“远亲不如近邻”一点也不为过,父老乡亲的交往也很密切。在农村,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总会把辈分高低,亲戚关系如何处理得十分清楚。在酒桌上,本来不怎么认识的两个人,一旦找到了可以联结二人的第三者,则非要把辈分理清楚。而一旦理清楚后,两个人立马像早已很熟的,大叔大哥地称呼的很是亲热,酒也喝得更酣。可以说,在传统农村社会,人们对在衡量与某个人的亲近程度时,血缘远近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而辈分又是这样一个外在的标志与象征,所以农村人会把辈分划分十分清楚。
    农村人虽然心有所数,但对此说不出个所以然,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农村社会,将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并以形象的比喻阐释这种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想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但问题是,血缘关系存在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又为何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呢?费孝通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进行解释,认为一个差序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个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孝悌,忠信都属于这种道德要素。这种说法似乎有点抽象,贺雪峰进一步解释说“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中的这些义务。”
    以“孝”为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特别重视孝,以至宋以后,一直有举“孝廉”的举荐官员制度,孝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与能力,可见人们对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重视。费老将其原因归于传统儒家思想促成的道德义务,而我觉得人的情感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总需要一种归属感,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就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使命。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一个孩子从小接触最多并且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家庭成员,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也自然会觉得这些人就是自己的亲人,过年过节大家会团聚,农忙时会相互帮忙,总之我们是其乐融融的共同利益群体。用费老的话就是“群集与人我的界限就比较清晰了。”
    然而,不知不觉间,在农村,人们变得越拉越忙了,亲戚的走动与往来越来越少了。就是在我小的时候,每到春节,人们似乎都有走不完的亲戚,最开心的当然是孩子们。而现在,过年的时候,闲逛的更多了,人们不再有往年走亲戚的热情与忙碌,而走亲戚似乎已经成为附加在节日上的义务而已,不得不走的亲戚人们才会去走。恰相反的是,同学朋友的关系越来越热了,人情往来中朋友的比重越来越大。刚开始,人们对于同学朋友间的亲密往来有些诧异,这毕竟与他们以往的习惯与认识不同。在农村的婚宴上,人们喜欢讨论主人家的客人都是哪些人,当最初当人们听说这一帮只是新郎的同学或只是朋友,没有什么亲戚关系时,会不免有些诧异,但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同学朋友关系已广泛存在甚至亲戚化,更甚至在向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发展。这个时候,“谁是我的亲人”这一问题似乎在凸显,传统的亲戚关系有所淡化,新型的亲戚关系在发展。
近些年来,在我家乡这种现象已经是十分普遍了,但是直到读了《新乡土中国》,我才开始对此有了特别的注意和思考。这种现象被称为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理性化”或“人际关系的理性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杨善华、侯红蕊两位学者认为,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的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因此,利益正成为决定亲疏的最大砝码,原本紧紧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亲密社群中即无法互不欠人情,也最怕“算帐”。因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而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来往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人们觉得“钱上的往来最好不要牵涉到亲戚。”于是他们就有了在血缘关系之外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朋友同学关系是最方便容易发展的。
    贺雪峰认为,差序格局在农村的解体是伴随着家族力量的基本消失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冲击下几乎失去了道德约束力。并且,在差序格局解体后,人们选择关系是按自己的理性计算。的确,在开放程度较高与经济发展提高较大的农村,由于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经济利益受到人们更多关注,人们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密切的对象也不仅限于血缘关系以内了,因此,这些农村人际关系有了理性化的趋势。但贺还提到“在相当封闭的山村和十分农业化的粮食生产区,同样存在关系亲疏替代关系远近的差序理性化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其内在原因是,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村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差距,至少相对于以前整体都比较穷的农村,现在贫富差异更大了。亲戚之间的经济条件也出现了分化,他们的生活圈子,交往对象自然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差不大的亲戚间往往任有较多往来。也就是说,这些客观现实使得他们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交叉少了,他们的交集少了,而交往的频率自然会影响感情的亲疏,最终表现为与以往差序格局不同的“更为特殊的网”。
    在现在的农村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都和“钱”联系到了一起,亲戚或朋友间因钱闹翻的比比皆是。虽说法治在农村社会中尚未彻底推广,但这些年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却在不断加强,财产纠纷,赡养老人纠纷的案例屡现法庭,“血浓于水”的亲情,亲切浓厚的乡情……这些美好的东西似乎正在人们记忆中淡化模糊,真的是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了,还是人们变得淡漠了?是理性的进化,还是感性的退化?这一切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实力决定你的影响力!
Posted: 2010-02-04 21:50 | [楼 主]
xws
级别: 禁止发言


精华: 0
发帖: 668
威望: 668 点
金钱: 6680 RMB
注册时间:2009-12-24
最后登录:2022-04-2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Posted: 2010-02-05 20:4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Total 0.142116(s) query 4, Time now is:09-20 23:0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