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唐鹤语:生活,在哪里?  ——记在河南周口度过的2011年7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唐鹤语:生活,在哪里?  ——记在河南周口度过的2011年7月

在博雅学院学习了两年时间,浸润在书堆里,常常会担心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独自思考的生活固然是充满乐趣的,但始终摆脱不了飘忽的不确定性。很想找机会能够踏踏实实地亲近生活,很幸运,这次能和华科的同伴们一起驻村调研。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周口,旅途中,心底都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叩问:“短短二十天,究竟能学到什么?”虽然贺老师一直说这次调研并没有带着课题进入,甘老师也是希望我们能通过这次经历深入地接触一下农村的方方面面;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去思考,寻找这次调研对于我个人的意义何在?我想,首先是——寻根。

一、寻根 
作为一个生长在城市的孩子,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任何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我的祖辈早已离开农村,世代在城市里讨生活;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同宗”、“祠堂”、“族长”这些概念于我都只是词条而已。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听老人讲:“城市人生活得不踏实,哪里有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来得实在。”因为年龄太小的原因,我没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地能体会到城市人“浮萍”般的生活状态,也愈发地有“寻根”的冲动。我好奇自己这一个小小的人儿到底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想知道在远古的过去,那些与我血脉相连的先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最终在世上留下了我的影子。不错,“寻根”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又在哪里呢?我想是土地,呵呵,这个观念也许太过于“传统”,不过不知为何,我总是觉得,能寻得一片先祖曾经待过的土地,哪怕是蛛丝马迹,这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于是千方百计地从长辈们口中“套话”,甚至自己还尝试过去图书馆翻阅大部头的“方志”,可惜都没有什么收获。中国人的根在土地,而我的家庭,已经离这片土地太远太远。作为一个几乎完全丧失了农村联系的人,我时常羡慕来自农村的孩子能生长于先辈们曾经居住,奋斗过的地方,起码这样的生活可以离祖先近一点,不是为了寻求他们的庇佑,但求安心。而我到哪里去寻求这份心安呢?就好像一片浮萍,漂浮在人间,走过,看过,停留过很多地方,却是不知哪里才是真正的归宿?这种巨大的漂泊感不仅仅针对个人,在高度城市化的现在,整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突然明白为什么独爱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因为,那种宁静不仅仅是民风的淳朴,更是历史的沉积;在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上,会让人心安。
而我们的国家呢?偌大的国土之上,城市仅仅是散落的小岛,镶嵌在乡村的海洋之中。要理解我们的国家,又怎能离开乡村?
                         
二、后彭埠口社区
与自己的设想不同,这次下乡调研的地方其实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后彭埠口社区是我们周口调研的所有驻地中最靠近城区的一个社区,只是在行政划分上还是属于农业乡,地缘上与“城区”只有一条北环路之隔。后彭埠口算作农村吗?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是调研头两天困扰我的主要问题。
因为没有调研的经验积累,无法像师兄师姐们一样在遇到问题时结合已有的经验做出区域差异比较,我所做的主要是把心中原有的对于农村的种种“想象”和“预设”与眼前所见相比较。在进村的头两天,心中的震撼还是很大。现实并不像我们曾经构想的那样,一切都可以放在脑海中已经,或者是有雏形的知识构建中,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事实整理归类而已。真实情况要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很多。
后彭埠口社区整体包括两个自然庄,三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0多人,900多亩地,在华北村落中的确不算个大村。再加上村民基本上都是五代之内的移民,村中各姓混杂,并没有突出的大姓。在调研的前两天,我们主要的访谈对象是村干部为首的乡村精英。在他们口中,这个地处城郊的小村基本无事;因为种植结构主要为蔬菜,比起种粮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农民都守着自家里几亩地,基本上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模式。外出打工的现象只是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存在,大多数中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里种地。
这与我们设想的“城郊农村因为城市化和社会变迁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矛盾集中体现的地方”,完全不符。如此平静的村庄,让我们这些带着“发现问题”目的而来的外来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两天的访谈下来,有点找不到重点,幸亏组长刘勤师兄提出“村庄所呈现出的这种平静的现状本身是否就是一个问题所在?”这一句话确实点醒了我,于是在后两天的访谈中,我把关注点放在了村庄为何呈现如此状况上。
                 
三、深入调研
“村庄何以成为村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完全的新手,不应贸然触及这样的大问题。可是我总觉得无法绕过这个问题,在进村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各种各样的事;随着进一步深入乡村,头两天对于经验的新鲜感已经磨去得差不多了,有那么几天,我们一直在重复积累着已经知道了的现象。经济模式、家庭生活、乡村治理、公共生活……我们能从不同的叙述中剥离出来的公共的“真实”就是这些,问题是如何将它们组织在一起?我相信这些零零碎碎,看似不相关的现象之间一定有某种隐藏的东西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这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有那么几天,这个问题搞得我寝食难安。
直到有一天,一个农民的话让我有所体悟。当我们问到:“现在庄里人办事,需要相互帮助时,一般会找哪些人?”的时候,他说:“现在关系好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朋友,有时候朋友比亲兄弟还管用哩!”“朋友比亲兄弟管用”,亲情的淡化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在亲缘关系更为复杂的乡村居然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让我重新回忆几天来在访谈中得到的信息,“村庄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思考村庄何以呈现如今状态呢?”
在基本没有社会学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我构建出了一个解释模式——“货币化的,以个人及核心家庭为中心,基于个人联系的‘人缘’关系网络”。若是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也一定会为这个本身漏洞百出的“解释模式”提出很多质疑,但作为这个“模式”的创造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总是想可以“自圆其说”。后面的几天里,我基本上陷入了“自我验证”的怪圈,对于村庄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似乎都可以用这个大而泛的东西去理解,试验了很多次,也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漏洞。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四、如何认识社会学?
第二次大组讨论时,贺老师提醒大家要明白自己是在做“社会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这对我的触动很深。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社会科学比人文学科更贴近于生活,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基于“社会”——这个大基础的,而人文学科更偏向于意识形态层面,因为缺乏理论的依据,有很多问题都无法说清楚。以前的而这些想法仅仅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假想而已,而这次调研真正让我知道什么是社会科学。
我们这一群人是抱着对社会的深重关怀到农村里去,深入农民的生活和农民交流;但是在我们对白天在村落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的时候,往往又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这样就容易出现把现象抽离出来,借助着理论知识,进行一番“构建”,最后得出的东西离现实又差得太远——也就是所谓的“坐过山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其实对社会和基层“饱含深情”的学者们煞费苦心做出研究成果却不受重视甚至遭受非议的原因。那么怎样的社会科学研究才是能兼顾学术和现实的呢?社会科学研究者怎样做才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应该定位社会科学的研究?贺老师提出的“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两个概念给我很大的启发。对于这个问题,这次调研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
                           
五、团队和讨论
在开动员会的时候,中心的“读书会”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有爱的共同体”,所有人那种对知识和书本强烈的渴望和踏实读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下乡调研期间,我更是体会到了这种团队的温暖和力量。我们小组人数是周口几个组之中最少的,平均年龄也不大,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是有很多“欢乐”。很感谢组里两位师兄对我们的包容,对于我们这些“小菜鸟”两位师兄并没有把他们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之上,虽然很费时间,在讨论的时候,师兄们总是鼓励我们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和我们一起讨论,这对我个人的启发非常大,让我学到了很多。
这次调研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密集的“讨论”,无论是每天的小组讨论,还是三天一次的大组讨论,都是大家思想碰撞的绝佳地点。我很喜欢这种形式,可能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并不是很鼓励我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在开始调研之前,心里对于这种形式还是有些发怵。不过,随着调研的进行,就越发觉得“讨论”的重要性,不仅在经验交流、资料汇总以及启发思路上有很好的推动力,“讨论”也成为成员交流感情,培养友谊的最好场所。忘不了我们小组每晚挤在师兄们房间里开小会,昏黄的灯光下,五个人随意坐在椅上、床上,每个人都若有所思,手中的小本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忘不了大组讨论时,全组人骑着自行车赶到李营,互相问候,在小学的教室里开上整整一天的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感觉是很美好的。

调研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看着自己带回来的那密密麻麻写满了的笔记,听着访谈时老乡的录音,那二十天的日子历历在目。庄子、老人、大狗、自行车、驻地、高高的玉米田和密密的豆角架,还有可爱的同伴们……这次调研给我留下了太多回忆,有些还需要慢慢发酵,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散发出久久的醇香。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20 20:5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Total 0.139268(s) query 3, Time now is:03-28 19:0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