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汪惠芳的读书报告(更新至10月23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汪惠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4
威望: 24 点
金钱: 240 RMB
注册时间:2019-03-31
最后登录:2023-02-16

 汪惠芳的读书报告(更新至10月23日)

2019年3月15日到5月5日
书单《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演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
在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道德教育》
 
        我们纪念涂尔干,并不是因为涂尔干以及那些后来深受其影响的思想者们已经找到了最终的出路,而是因为他们正在路上……涂尔干给予这个世界的,就是世界本身。他给予同样致力于这一事业的人们的,就是生命本身。                                ——渠敬东···
        生于19世纪中后期,卒于20世纪初,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正是扎根于他所经历的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从而探讨了理性的工业社会的非理性基础。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的最主要问题是集体意识的缺失导致社会失范,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精神危机,重建集体意识也就成为挽救社会危机的良药。涂尔干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洞察令人叹服,初读涂尔干,并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全局去把握其思想脉络,只能将其的大局观作为指导我阅读的方向,下面仅就书本阅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之所以把此本书放在首位,是因为我觉得此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不仅是必读书目,而且与涂尔干其他著作内在联系得十分紧密,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详细阐述,给社会研究提供了指导。在涂尔干之前,社会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总体上还处于“主观意识”阶段,即使像孔德、斯宾塞这样的大家也没能彻底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研究事物必须以事物为主,对一些特别的问题必须进行特别的实验才能弄清楚,考察所得的证据还必须符合规律,要把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概括起来说,社会现象一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现象,二是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三是包括动作状态和存在状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准则就是“要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一是对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客观的观察,二是用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象,先考察原因,再考察功能,三是用比较的方法来检验、证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本书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几本书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自杀在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因为往往被认为是个人的心理现象。然而涂尔干将整个社会的自杀现象当作研究对象,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研究自杀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排除不相关因素来最终确定社会整合度是自杀率的自变量,从确定研究对象到方法的实施,都为说明社会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微观向宏观的转变。韦伯所研究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运用了这种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伦理作用于个人心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研究。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都是从最原始的社会去研究宗教,即从图腾去研究宗教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产生是社会团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宗教是社会的反映,宗教力实际是社会作用在人身上的力量,对宗教的信仰本质上就是对社会的信仰。宗教从人们的无知、恐惧以及希冀等最深处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将异质性较高的人们整合到同一种文化中去,促进了社会整合度的形成。另外一方面,氏族也只有在构成他的个体意识中并通过个体才能存在。所以,结合在图腾标记中的宗教力作为氏族的符号,就像氏族一样,只有在个体之中并通过个体才能实现。所以宗教力与个体相互依赖,宗教力内在于个体,也靠个体去表现他。故而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不同需要,不同的社会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形成不同的人格。
       《社会分工论》《教育思想的演进》《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三本书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印象便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利于职业生活和公共领域的人格,即为社会服务。社会的不同场域所形成的关系、资源与结构,都是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所形成的不同道德环境。一个时代的教育风格是与社会的道德状况相一致的,专制的社会对应封闭的古板的教育,民主的社会对应开放的灵活的教育。人要想感到自身是一种有道德的存在,就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道德状况,与社会一致,我们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主体就是为了让我们一步一步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由道德感、服务于社会的人。人不是单个的人,是社会的人,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社会和历史的一些因素结合在人身上的体现,因素结合不同,人格也就不同,即社会化过程影响人格。在此意义上,人的自主意识是非常薄弱甚至没有的,要想塑造什么样的人,就先得塑造什么样的环境。
感想:
    1.书是硬的,人是活的。第一次这么集中的读经典,不仅不能做到从时代背景和社会学学科角度对涂尔干思想进行深入理解,甚至也不能做到领悟到每本书的精髓,此时便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盲区和能力的欠缺。但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便更能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一是自己在主动找寻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去结合历史,联系实际有了自己对社会学的一点理解,也在不求甚解中有了满足感。二是有了更多的动力去阅读更多的经典,去开发自己的知识领域。
2.涂尔干的书籍给人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对社会和人本质的洞察实在令人叹服,最主要表现的便是其基本的方法论立场。理解到这些对于读书、社会学以及人生的看法都有帮助。
3.此次读书并没有做到稳扎稳打,很多都是浮光掠影。需要继续探索、完善读书方法。
4.非常感谢我的小组成员,给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希望小组越来越团结,未来几年一起成长!
5.五月份进入韦伯的思想世界。








        书单:六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支配社会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七月:《古犹太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学术与政治》《非正当性支配》《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在读

        尘世一切皆寓言,自此吾辈再无君.韦伯不仅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更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Ⅰ关于宗教
        在宗教形成之初,宗教观念与经济秩序是相互作用的。所有的宗教都是服务于经济性目的,即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或是现世的,或是来世的,或是身体的,或是灵魂的,或是自身的,或是他人的......一切都是以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为导向而形成理念并付诸行动,实现经济性利益或实际的财富追求;另一方面,经济秩序的更新也使宗教观念并行发展。游牧民族面对现世多灾多难的部族以及摇摆不定的个人,极其渴望了解生而为人的本质、命运以及获得拯救灵魂的方法,恐惧、无知和自尊激发着集体意识的产生;小农经济社会中,讲求分工协作、安分守己和尊老爱幼的小农经济与儒教的仁者爱人和尊卑有序的思想内核具良好的亲和性,人们的一切思想行动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为了来世安乐而忍受现世苦楚;工业经济中,坐实选民身份或赎罪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与长期的资本积累也不谋而合......因个人缺乏理性思维,在无知与困顿状态中所受到的强烈的思想灌输让人难以辨别,而贴近生活状态又自成体系的宗教极易让人找到灵魂归属和人生信仰的感觉,此即个人融入宗教共同体的过程。无论是宗教还是恐怖思想的传播,其首选对象都是尚未经事有无限可能的孩童,一旦幼小的心灵接受此种思想,日积月累便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人思想。叙利亚宗教极端分子猖狂,恐怖主义也极为盛行,我们看到当地的儿童持手枪淡定自如地杀害他人更多的是惊愕和恐怖,但是恐怖分子看来却是其谋略的成功。而当人们的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宗教所具有的拒斥现实的反理性成分便导致其面临两种发展方向:固守原始教义而步履艰难和世俗化以迎合现世需要。无论哪种方式,其原始教义和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的削弱,纯粹宗教的成分大为减少。我们明明处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与欲望,但是我们的宗教信仰却遭遇危机,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个人已具备一定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事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较少的困惑,宗教已不能发挥指导生活甚至控制思想的作用了;二则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冲击造成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与个人追求表面的平等而塑造的千人一面相对立,个人表面追求个性,内心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亦即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从而无从信仰,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依赖榜样和现实具卡里斯玛特质的偶像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方式宗教的影响力日趋势弱。在日新月异的变幻发展中,人们的思想缺乏稳定性,追求时尚与创新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论及宗教的影响力,韦伯的著作让我对宗教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就意识形态的担纲者而言:儒教的代表是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的代表是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是浪迹世界的托体僧,伊斯兰教是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是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是流浪的职工......每一种宗教的代表人物和教义均有所不同,但沉迷其中的信教徒却呈现出了相同的信仰状态。20世纪全球信教人数占总人数的2/3,进入21世纪,比例有小幅度下降。不仅仅是数字,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就全球分布最广信众最多的基督教而言,全球超过30亿人口信仰基督教, 公元1世纪,基督教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所创立,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和许多文化传统。犹太人为世界上苦难最深的民族,却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犹太民族是具有高度殊异性的民族,正是其民族内在精神信仰成为联结纽带,基督教本为犹太教的分支之一,如今却成为了世界第一宗教。希伯来人的上帝成了全世界的上帝,世界各个地区人们具有高度的殊异性,但其内在精神信仰却可在某种感性上达成一致,可见基督教所具有的精神内核着实已深入教徒的心灵深处,使人们内心的恐惧、无知与渴望有处安放。印度教的真正影响力在于其一旦成立,力量就会强大到将甚至是宗教范围之外的一切社会力都整合到自己的形式里来。对于宗教而言,并不是因为其通过条条框框的教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规制,从而达到其影响力,而是因为人们自愿吸收其精神内核,将其视为信仰,个人将其带入对私人生活和世界的看法之中,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印度教本身对于教义方面有非同寻常的容忍度,而将重点完全置于仪式义务上,这在履行种性义务中体现得异常明显,如不与贱民民族同桌共食。所有印度的救赎学说的共通之处在于如何解脱永恒的再死,解脱生命而救赎?若非婆罗门的无远弗届且压倒一切的影响力,则这个完整性世所无匹的社会制度即无以成立,或至少无法成为优势而持续下去。在其横扫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之前,此种影响力必然早就成为一种思想体系,种性的正当性与业报教义,因此也就是婆罗门特有的神义论,这种可谓神来之笔的相结合,本是一种理性的伦理思维的产物,而非任何经济“条件”的产物,直到此种思想的产物通过再生许诺而与现实秩序结合,才给了这个秩序无与伦比的力量,超越过被安置在此秩序中的人们所抱持的思想与希望,并且立下确固的架构,致使各个职业团体和贱民部族的地位,可以在社会上被编排妥当。这种润物无声的浸染,实在令人惊叹。
        真正的救赎? 印度教中为人如何解脱永恒的再死,解脱生命而救赎 .在救赎追求中,所要拒斥的是世界的无常性。无常性附着于一切可以凭感官知觉得到,想象力想象得到的地上的、无界的、地狱的所有形态与事物上,它是具象世界整体的本质。世界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再生和再死之“轮”,在无尽的时间中轮转。在其中,只能找到两种恒常的实在,亦即永恒的秩序本身以及那种贯穿再生之流而必然被认为是再生之担纲者的存在—灵魂,业与轮回和灵魂救赎成为其中心思想。当救赎由仪式性转向逃离现世的禁欲或冥思,本质上意味着巫术性救赎状态的理性化与升华,分别往三个方向进行:其一,人们愈来愈致力于求取个人的神圣状态,亦即“禅悦”,其次,此种状态获得三种一种确定的形式性格。再是一种灵知,一种神圣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奠基于非感情性的恍惚忘我。必然走向三种形态:神秘的神追寻、神秘的神拥有以及神秘的神合一。与神合一成为最主要的形态,是因为婆罗门的灵知愈来愈往神之最高存在的非人格化发展,这得益于冥思性神秘主义之内在的观念倾向与婆罗门的思维拘束在仪式及其不可侵犯性上,这是一种神秘的自我救赎。在基督教中,人类始祖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已。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洗净世人的罪。救赎就是赎罪。救赎表现在认真履行人在世间的义务,安守本分并创造财富。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中国人一方面是人与人缺乏真正的同情心(此种同情心指的是同理心),另一方面,社会团体却具有强大而旷日持久的凝聚力,这就导致中国人一方面没有发自“内心”的,即由某种独特的核心的取向所调节的统一,但另一方面却受无数习俗的束缚。”某种程度上,中国不是一个一神教的国家,民众所受影响的是一种儒教氛围而不是具体的教义完备的耶稣。这确实使得国人思维具有有限的自主性而缺乏虔诚的统一的信仰,从而容易在经历挫折时产生不可控的心灵病征,例如缺乏对他人真正人道主义的关怀与自我价值的认同,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锻造了国人自立自强不惧艰难险阻的民族性格,这是因为群众在应对日常突变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性。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具有家国情怀,同情心也是站在全局的兼济天下的高度,而非拘泥于日常的人情交往。实际上,人们的日常交往总是基于某种目的理性,而非同情心占主导。由于社会流动性较小,社会化主体的局限性使得中国人的同情心往往局限于熟人之中,而非普遍意义上一般化的“个人”。

Ⅱ学术与政治
韦伯认为支配的类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将统治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卡里斯玛型和法理型,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种类型轮流成为政治的主导体制。当今社会是法理型统治占主流,典型表现为科层制,官员通过层层选拔考试进入职位履行特定职能,人们信服于普适大众的伦理规章而不执着于个人判断,“按照规定”“走程序”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表面上已经是法理型比较成熟的阶段了。但是,在法律规章之内,看似拥有了自由平等的无限可能,实质却是缺乏个人意识随大流的千人一面的主体。我对政治向来不敏感,韦伯的阐述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政治,究竟是个人实现理想的途径,还是管理社会的工具,抑或是服务于大众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机制?当个人过分执迷于政治,便将理想与政治混淆,不择手段谋取个人私利,当权力落入野心家手中,政治便成了控制人们心智行为的工具,人们在巨大的机器中循规蹈矩地运转着,而当政治真正平衡了各种社会主体成为公共利益之后,才能让每个人都从中获利,或者说不因为政治上的利益纠纷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韦伯在保持很高的学术造诣的同时,又对政治给予了高度的热情,这种景象在当今不为多见,究其原因,其一便是当今政治与学术界线并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凌驾于学术之上控制着学术,使醉心于学术的人绝不会醉心于政治。 以学术为志业:学术不能指引通往真实存在之路,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自然之路,通往真实艺术之路。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术是万无一用的,不会确定性地给你永恒的知识,给你如宗教般的信仰力,给你美和艺术......但这一切都是因为科学的自主性,独立于一切目的与意义,去发现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而后才能作为经验知识广泛地进行运用,从而发挥成果价值。而并非心志价值在前,为了经济的、政治的或者文化的某一部分的利益才进行学术活动。意义与存在要进行区分,少给予事物意义才能凸显其存在,受各种意义的包裹只会模糊事物的存在,让人难以分辨。以学术提供的定律性知识为前提,当事人才能循着较为可行的途径去追求所设定的目标。由于科学是独立的,所以必然要避开外界的干扰,这就需要制度性保障,一方面使其充分发挥自由,另一方面防范其不知节制,从而在一种相对稳定平衡的环境中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术只有独立于政治之外,才能为政治所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点之一便是,知识的拥有者脱离现实,在构建的理想世界中自得其乐而看不到现世所存在的问题,而手握权力者却缺乏治国理政的知识储备,现实已经脱离正轨却无人发现无人改变。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结合可以挽救个人和社会危机,但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只会带来灾难。韦伯认为官僚的职责正止于真正的政治任务开始之处:提供领导并对领导原则负起个人责任。官僚行政官员与政治家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官僚要学习即使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亦须服从于外加的规章,忠于他人之事。政治家则必须学到如何将他视作应尽的事项完全承担下来,并为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这或许是韦伯对于官僚与政治家理性类型的阐述,因为在现实中二者总是混为一体,官僚想在工作中介入个人意志而非忠于他人之事,政治家则对权力而非个人主张表现出了惊人的向往。政治清明的前提须是学者、官僚和政治家各司其职。以政治为志业和以学术为志业不仅无任何矛盾对立,更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感想:保持简单、自由和规律的生活,认真思考,多多交流。


书单:《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三卷、第四卷 齐美尔《货币哲学》《时尚的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社会风格》
                    劳动的人还是人的劳动?
1.笼统地谈异化、解释异化在不同场域中的含义。
      异化概念共同的基本的机构,即是主客体的敌对关系。也就是说主体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某种客体,客体对于主体而言是隶属于主体并为主体所控制和操纵的,但主体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的客观结果却是客体对于主体的独立性,客体成为控制和支配主体的力量。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颠倒,便是异化。
    (1).宗教表现形式:表现为上帝与人的关系,异化是人从上帝自身分离的悼词。基督教宣传人的“原罪”,主张人在尘世中参与的一切世俗活动都是为了“赎罪”,犹太教—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出现之后,异化问题才第一次在宗教的图式中获得比较清晰的描述和论述。尽管异化在宗教中说的是人与上帝的疏离关系,但却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存在悖论,即人的主体的完成是否必须通过主体异化的方式,即存在本身是否必须通过丧失本真存在才能实现。全世界都保持着一定的宗教信仰比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体比率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异化程度的提高。在基督教理念中,对上帝虔诚,履行上帝在尘世的义务才是人的本真,才能解救自我的灵魂,但越来越多的人与上帝分离,生活的选择基于自我的经验判断远大于上帝的权威,这便是人在宗教层面上的“异化”。复杂的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宗教异化。每个人只能作为资本体系的一个工具或者中介才能现实地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2)政治学含义: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文明是造成人类异化的关键因素。当人们在野蛮社会野蛮生长时,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最本能的生理需要,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异化”。而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品,生活中的事物被贴上了标签,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一方面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人们的思维行动限制在一个固有的模式中。国家就是这种异化的鲜明体现,国家体现为对国民的控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其意识形态的控制。“完成了的政治国家,按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同自己物质生活相对立的类生活。”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国家只是“虚幻的共同体”,人们只是“想象的主权”中“虚构的成员”。在其中,特殊利益被某一阶级的特殊利益所消解。资本主义所谓的平等、自由、普选等政治权利实质上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而已。公民让渡给国家的权利和权力越多,他自身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就越没有权利。而人们对待他们的政治产品就像对待与他们无关的事物而已。国家在异化的同时不断地强化这种异化状态。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主张通过政治解放来达成人的解放的思想家本身就是异化的,马克思看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严重分裂。只有社会解放才能真正促成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社会解放也就意味着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个真实的共同体中,由于消灭了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因而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异化关系也随之消除。国家被废除,能够充分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将其取而代之。
      (3)哲学反思: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辩证法,核心概念是知识,异化等同于“外化”,即主体把自身的内容和本质外在化为对象,理解为在对象里面看出意识来,然后回过头来,才发现对象其实是我的外化。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辩证法论述中看到了哲学性寓言背后所指向的生命异化。 自我意识不仅指我的自我意识,而且指自我在异化中的自我认知,即一个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关系,“我”与“我们”的关系,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必须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得到它的满足,(主与奴)在一个由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有机体中,一部分人通过控制、统治与支配另一部分人来充实自身的生命,这样做恰恰是对自己生命的否定,异化也即异化的扬弃,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本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分裂。在黑格尔庞大的思辨体系中,异化只是作为绝对精神运动过程中的必然性的环节和阶段。尽管体系的保守性扼杀了异化所具有的革命性含义,但在思辨的朦胧面纱背后,黑格尔揭示了人的异化及其复归的辩证图式。这种图式深刻地刻画了人的存在困境也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规定,生命必须通过异化的方法来达成自身,即使这种异化给人带来“不幸意识”。马克思说道:“黑格尔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具有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的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地说,就是“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虽然在黑格尔那里劳动只是精神的劳动,异化只是主客体之间的抽象对立。特别是黑格尔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异化概念中注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尽管是狭义的。
    (4)异化的人学意蕴:费尔巴哈论宗教异化,虽然费尔巴哈注意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现实的异化,但他却在现实面前止步并退回到自然感性中。在他看来,宗教本质上是理性的产物,“上帝的本质就是理性的或理智的本质”。人们把理性从感性中分割出去并使之与感性存在相对立,此时,正是理性的绝对化或“特殊化”造成了人的感性存在的“无”,所以应在与自然感性相关联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使理性置于感性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运用自然理性(普遍理性)去除思辨理性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使得理性重新回归。也就是说,人们在自然理性中保持的才是最本真的自我,才能保存感性,而在思辨理性中却过于关注外在世界的客观和理性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存在,从而失去了感性存在。
        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直接且深刻地描述了历史过程,异化具有了历史向度。如果回到异化理论出现的话语背景中,可以发现异化理论往往与某种历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的历史观通过异化概念或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得以表达,可以说是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构成了特定话语背景下的历史观。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尽管不同思想家切入分析异化的点不同,但其实展现的只是异化的不同历史、不同角度,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而已。关于异化的观点一般可归纳为:1、异化是个历史范畴,是阶级对抗社会所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异化的提出是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异化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即有了越来越多的因素介入人类本身;2、异化的根源在于对抗性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私有制是分工的结果,自分工后每个人便服从于不同的分工体系,为尽不同职位义务而渐渐失去了个人生活,将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私有制产生之后,人与物、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分化,人们越来越根据物的属性和人际网络资源去生活,而忽视自身的主体性;3.劳动异化是其他一切形式异化的基础,可以说劳动异化是其他形式异化的最简单直接的体现,也是一切异化的落脚之处;4:消除异化的现实途径就是消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正在消灭异化的根源,社会主义的主导倾向是消除异化。异化也只是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的产物,所以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要想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异化,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进入更高形式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继承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的犹太教—基督教在传统中的应有之义,一是对人的创造性的肯定,在基督教中,人是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救人于水火之中,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人的拯救与解放,基督教主张人通过俗世的成功来获得救赎,而马克思指出,为摆脱奴役、贫困和剥削,须进入更高的社会阶段,进行社会改造。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对象化劳动,这种存在于劳动能力之外的劳动能力的生存条件和这些物质条件在劳动能力之外的独立存在,表现为劳动能力本身的产品,表现为它自身创造出来的东西,既表现为劳动能力自身的客体化,又表现为它自身被客体化为一种不仅不以它本身为转移,而且是统治它,即通过它自身的活动来统治它的权力”。这段论述详细地描画了劳动异化的发生过程。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生存条件”本是人自由劳动的产物,是为人的存在,但现在它被客体化为一种“统治”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把异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异化指的是主客体关系颠倒,异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劳动产品控制人,而非人控制产品。在分工出现之前,人们根据自己的基本需求进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受劳动者的操控和安排,而在分工出现之后,产品不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为了获取利润和资本的积累而进行交换,远非局限于满足于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人们在统一的机器大工厂中,沦为资本发展链条上的一环,根据产品需求来组织活动,循规蹈矩地进行生产,工人对自己的产品失去了控制权,完全失去了自主性。
    (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在这里,劳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无力”。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者再不是主动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而是受资本家以及整个劳动市场的支配,被动地进行生产,其生产活动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劳动者对生产活动的参与仅限于机械的劳动,劳动者的整个生活都受产品生产的制约,完全沦为生产的奴隶。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生命沦为整个社会、机器、技术和资本的奴隶。“生活就是类生活”,这种活动是个人展现和发展它的力量的主要途径,而且根据它的范围、适应性技巧和强度等它与动物活动就区别开来了。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工作成了谋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有机会进行工作的一种生活。仅仅作为一种存在的生活一直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成了社会运转的动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4).人同人相异化,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占有放入狭隘尺度(异化的尺度)来观察他人。每个人在与自身对立的同时,也与他人对立。每个人受职业与生活环境影响,异化程度有所差异,以自己为标准也形成了不同的评判尺度。人们受异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异化,反而把异化后的自己当作真正的自己,这便与本真的个人相对立,而当人们以自身受异化的尺度去评判他人,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立。人与人相异化体现为异化了的人取代了古往今来宏大的道德准则,人们所受的束缚在无形中扩大,限制了个人本性的发展。
        因为异化,个人与产品、劳动、自己和他人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断裂,当所有的断裂都出现后,留给个人的仅仅是残渣,通过消减所有所有这些特点后获得的最低限度的共同点,但这些特点马克思认为是人之为人的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大社会的阴影笼罩在弱小个人身上,个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工具而丧失更多的主体性,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要想还原最本真的人,使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自愿劳动,劳动为人服务。
    (5)资本家的异化
      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也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资本家虽然表面上是取得利益的一方,但其也逃脱不了资本主义运转的车轮,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链条,身体和心灵也同样遭受了异化。在原始的资本积累中,资本家靠抢占和掠夺,而现在的资本家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剩余价值。相对于工人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非工人具有一种理论的态度,反映的是不在场,没有与生产过程发生直接的关系。是“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最显著的成果之一,也是劳动异化的完美体现。资本家遵循的是纯粹的目的理性,为了赚取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违背人性破坏自然,所赚取的利润又被投入到下一轮的资本生产中,远非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受欲望和虚荣心的驱使不断地提高效率或延长工作日,而自己却是处在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资本世界。“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却不对自己做。”把工人当作剥削对象导致了他自己像工人自身那样畸形发展了。由此也形成了资本家一副丑恶的嘴脸,贪婪、残忍和伪善便成了其主要特质,在无尽的财富中尽可能掠夺更多,在剥削工人的时候也是毫不留情,同时又将剩余价值伪装成工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优势地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家达到繁荣便会逐渐衰退,无产阶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资本家一边繁荣一边衰弱。
        3.简谈异化与现代科技、社会主义社会
        现代科技其实是降低了人的异化程度,是一个将人从劳动过程解脱,与劳动产品分离的过程。自机器自动化大生产以来,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得到改变,自然力代替了人力,自然科学被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机器的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的社会化程度。随着科技的进一步智能化发展,机器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人力,人越来越与具体的劳动过程分离,人的劳动表现在操控机器上,在设计和控制机器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人也得以与劳动产品以及直接的劳动过程保持距离,这就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异化程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将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的社会形式,私有制是物化劳动的根源,取消私有制便是取消剥削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步。当社会完全进入共产主义后,劳动便是根据个人需求自由劳动,而不是依据市场需求调节。这个时候,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劳动为人服务,不管是劳动过程还是劳动产品,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异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必然会在繁荣之后走向衰落,商品拜物教也必然消失,物欲不再掌控着人,而是由人操控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人的关注点重回自身,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每个人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此贴被汪惠芳在2019-11-09 16:29重新编辑 ]
Posted: 2019-05-08 22:20 | [楼 主]
周新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8-07-02
最后登录:2021-09-03

 

状态非常好,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6-05 22:11 | 1 楼
周新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8-07-02
最后登录:2021-09-03

 

很在状态!
Posted: 2019-08-06 12:30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0502(s) query 5, Time now is:03-29 01:5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