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张新玉读书贴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张新玉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2-05-15
最后登录:2012-10-11

 张新玉读书贴


读杨开道《农村领袖》有感

    这几天读了杨开道先生的《农村领袖》,虽然该书发行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中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读完此书,依然让人有很多感想。
    作者首先在简单论述了关于了“领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可以将领袖简单地划分为行政的领袖和思想的领袖,或者直接领袖和间接领袖。而且行政的领袖多是直接领袖,思想领袖多是间接领袖。但是,也有人将领袖划分为三种,即加入了精神领袖,精神领袖主要是指道德领袖和宗教领袖,他们不需要有高深的学识,深奥的思想,主要是依靠其高尚的精神。而领袖的作用主要是激起民众的情感,思想,以及引发行动。简单而言领袖的主要功能有:创造,感化,组织,决断和示范。
    从领袖的功能中也可以看出,领袖的工作即涉及思想精神层面,也涉及行动层面;即和个人有关联,又和组织有关联。
    领袖不是天生的,领袖是来自民众之中,可以说领袖是民众之中的优秀分子,民众需要领袖的领导,领袖也需要民众的支持与拥护。领袖与民众是一种互相选择,互相需要的关系。只是在大多数时候,领袖的产生好像是历史决定的,是时势造就的,但归根结底,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至少有一部分民众选择了他,认可了他。离开了民众,也就没有所谓的领袖。
    无论是思想领袖,还是精神领袖,他们的制裁措施最终还是要依靠行政领袖的直接实施才有效果,而且所有的领袖都需要有一个机构,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组织,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组织来强化其地位,为其提供生存空间,领袖是难以存在的。比如村长需要村委会,族长需要宗族组织。
    “领袖的世界是人治的世界,组织的世界是法治的世界。”
    是领袖重要,还是组织重要呢?一个伟大的领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但是一个平庸的组织,却往往会一直平庸下去。但是伟大的领袖是难得一见的,更多的只是一般的领袖,更何况伟大的领袖最终会离去,不可能指望一直有伟大的领袖存在,这就需要有组织,有明确的合理的制度,伟大的领袖可以离去,但是组织会一直存在,即使来了一个一般的领袖,只要有明确合理的制度,那么这个领袖和这个组织还是可以发挥其一般作用的。人治,更多的依赖于统治者的才华与道德,法治,则依靠明确的条文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初始阶段,可能倚重于领袖的才能,但是想要长治久安,正常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制的。
    而农村不同于城市,它在地理范围上是比较小的,人口较少,社会事务不多,对外交流也比较少,所以农村领袖更多的是直接管理,他要尽可能地和全体村民交流接触,熟悉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村里的每一点动态。
    农村领袖不同于城市领袖,他们不是诗人,帝王贵族,思想家,政治家等。农村领袖是农村大众里的一员,是普通人。
    农村社会的第一领袖是村长,总领一村事务,然后是小学教员,小学教员之所以是领袖,更多地是处于长远考虑,因为小学教员教育管理着村里的孩子,他们是未来的村民。而且小学教员在村里也是知识的代表,所以还是有一定威信和话语权的。
在宗族制的农村,族长无意是具有绝对地位的领袖,不管是村长还是小学教员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这种村子已经是越来越少了。而在一些宗教信仰普遍的农村里,宗教人员也是一种领袖。
    书中认为就当时情况来说,想要选出合适的农村领袖是很难的。而应对的方法就是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出合格的农村领袖。因为农村领袖只是各方面比普通民众稍微优秀一点而已,所以通过短期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农村领袖主要是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来进行训练。最主要的就是学校,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训练。学校要设置农学院理和自治课程,培养其服务精神。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而言,农村更多的是孤寂;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言,农村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农村发展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所以农村领袖,心要热,性情要缓,要能忍受农村的孤寂环境,忍受农村的缓慢进程。
    但是在服务公众和个人发展之间,还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可以将个人发展镶嵌到服务公众中去,在发展农村,服务公众的同时,也获得了个人的合法利益。
    最后书中提到了农村领袖工作的方法。
    首先农村领袖要具有清廉勤劳负责的品质,这样在个人道德上才能服众。在治事时,要谨慎,要允许公众讨论,要吸取各方意见。而在对人时,要忠信,要循循善诱,由于村子是熟人社会,所以要尽量考虑感化和规劝,而不是频繁使用法律强制。
    其次,对内要注意维护内部团结。注重同类意识,一村一族即是同类,但是由于大家多是在村里往来,反而是淡化了这种同类意识。注意社会接触,产生更多的共情和共信。注重共同事业,共同事业必然涉及到共同利益,这自然色维护内部团结的一个好办法。
    最后是对外,这里的对外更多地是对外村,邻村。主要是合作和竞赛,由于传统因素,农村领袖往往目光短浅,经常造成村与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个人认为在当前中国,农村问题依然是首要问题。解决农村问题,毫无疑问离不开选拔出合格的农村领袖,在现在话语里,我们所说的农村领袖,更多地指向于村长,村支书。他们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现在的方法是让村民直接选举,或者派遣大学生村官。直选的结果产生了贿选,一旦贿选成功,其必定会在任期内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立,而不是以村民的集体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派遣大学生村官,虽然其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现代意识。但是缺乏实际经验是一大短板,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往往没有树立正确的心态,正如书中指出的,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之所以愿意来到农村做农村领袖,并不是出于热爱农村,而是要以农村为跳板,在较短时期内,利用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自己的飞跃。如果这些大学生村官能将个人前途与村子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那自然是不错的。但如果他们自看重自身政绩,只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显的成绩,那恐怕会对农村的发展造成更长久的危害。
    而在现代社会,农村领袖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今农村,宗族的作用基本已经消亡殆尽,即使存在也只是名存实亡,或者是在十分封闭的村子里而已。而且包括民间信仰的因素,往往不能于经济因素相提并论了,这就要求农村领袖在工作时必须认真考虑各方的经济利益,要有法律意识。在以前可能只要一个承诺就可以了,但现在要有合同才行。这样才能避免事后纠纷。
    而且村与村之间要有一种区域意识,共性或互补,都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


在路上!
Posted: 2012-05-15 21:59 | [楼 主]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小思考:社会学与实证主义
            这是之前读了台湾学者黄瑞琪的《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一书后,针对其中的一篇文章写的一点感想,在这里要申明一下,有许多观点都是黄先生在书中提到了的!



          “社会学之父”孔德曾将发展出一套关于社会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作为自己使命,并由此而使社会学成为了真正的独立学科!因此可以说社会学从诞生之时就与实证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经过一系列社会学家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实证主义在社会学学科内占据正统地位。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虽是谈论文学,但对我们仍有启迪。那就是一旦某种理论成为正统,成为唯一标准,那就是其走向衰败的开始。因为它成为正统,必然会成为某领域内的唯一标绳或研究的潮流方向,开口闭口必然会与其相关,以至泛滥无度,而其他与之相异的思想和观念必然会被当做另类打压排斥,思想被彻底僵化!

          实证主义者将自然科学当作社会学的范本,认为社会与自然具有一致性,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方法与逻辑同样完全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学最终也会像物理学一样发展到实证阶段,即进入“理想境界”。

          实证主义者只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共性,而忽略了社会与自然的不同之处,忽略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

          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的运行,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又是复杂的,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个人所处的群体,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随时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学要想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获取资料,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那样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科学的资料外在化的摆在那里。而这种客观标准的最高表现就是“量化”,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出来。这也是当今社会学研究方面各种量表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证主义者完全忽视了社会现象的特性,即忽略了社会的主体人的特性。人除了自然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性,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人具有自反性!

        人作为行动者除了目的,动机之外,还有一些不能预设的后果。而随着人类知识及经验的累积增加,这些因素都会被行动者考虑进去,都会成为影响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里可以用默顿的“自杀性预言”和“自我实现的预言”来加以说明。

          例如某一权威经济学家说明年小麦的价格会大幅度地上涨,那么大量农民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必定会大幅度地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到了明年由于小麦产量较之往年由了巨大提高,小麦的价格不仅不会上涨,反而会低于往年的价格。这就是“自杀性预言”。而“自我实现的预言”则恰恰是相反地作用,例如某权威股市分析师预言说A股票近期会下跌,那么他的大量追随者在得知之一消息之后,必定会抛售手中的A股票,造成A股票下跌!这里如果没有某股市分析师的预言,A股票未必会下跌。

          这关系到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传统认识论认为主客体是二元对立的,是互为客观的。主体相对于客体客观存在,客体也相对于主体客观存在。若想研究一个对象,就必须以客观化的态度来观察研究它,就像自然科学那样。但上面已经分析过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主客体是二元对立的,主客体之间是存在互为影响的,而且这种互为影响是随着知识及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当然了,当今社会科学方面也早已出现了许多反对实证主义的声音,比如法拉克福学派,现象学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等!

            这些反实证主义学派在各自的观点上有时是相似的,但有时也是有巨大差异的,乃至是互相排斥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传统社会学在理论上的自然主义倾向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即传统社会学所倡导依赖的自然科学方法,而主张以理论上的人文主义和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理解和解释方法)与之抗衡。

            笔者认为实证主义也好,反实证主义也好,二者本身并不是绝对对立互斥的。从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来看,无非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即社会或人的特性的认识差异。在此差异的基础上而导致了他们对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上的差异。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关于人的问题必然要兼顾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它自身也是和人一样,既具有自然事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同时也具备因为人的属性而具有的能动性。社会学在研究问题时,必须分清具体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再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犹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看似二者是互斥的,但在真正研究过程中,只有通过二者的相互辅助才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社会学研究中,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主义的方法也是可以相互辅助的。或者说可以在某些基础之上,通过另一种方法或理论对已有的数据和已得的认识进行升华。使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进入一种共生互补的状态,使其更好地有利于社会学的发展!
Posted: 2012-05-16 10:09 | 1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漫谈基督教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长沙市城北堂基督教堂,参加了主日崇拜活动,并且与教堂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对基督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惑与感想。

    按照一位工作人员的介绍,不是我们选择上帝,而是上帝选择我们,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得到上帝的指引升入天国,是上帝事先已经选择好的。如果你是被选中者,那么你就会感应到上帝的存在与指引。在这里,我有一点疑惑,如果说“因为信仰而理解”,那么一个真正的被上帝选中的基督徒,是先感应到了上帝的存在与指引,进而信仰上帝,还是先信仰了上帝,继而才感应到了其存在与指引呢?

    一种说法是一个人在初期信仰阶段只是盲目简单地信仰上帝,并没有感应到上帝的存在,只是在深入信仰的过程中才不断地与上帝接近,被上帝选中,进而感应到了上帝的存在与指引。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自己在尘世的努力,通过为上帝增添光辉,荣耀上帝,才得到上帝的肯定,被选中。这样是不是说重要地是在后天努力,而不是先天是否被上帝所选中呢?

    另一种说法是正因为个人事先被上帝选中,所以他才会得到上帝的指引,在尘世努力为上帝增添光辉与荣耀。但这个前提依然是必须要先信仰上帝,否则即使得到上帝的指引,也不会去执行。那么这个信仰是因为感应到了上帝的存在而信仰,还是在其心灵里所固有的呢?

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我想说的是关于原罪的一点看法。既然是是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是始祖亚当犯罪所遗留的。那这和中国传统观点里面人性的“性恶论”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据《创世纪》记载,亚当、夏娃被造后,住在伊甸园中过幸福生活。上帝给他们立了诫命: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禁果,但隐身于蛇形的魔鬼却引诱他们背叛上帝,劝他们吃禁果,并说:你们不一定死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夏娃经不住引诱,吃了禁果,又让亚当也吃了一个。他们吃了禁果后,果然眼睛就亮了,能分别筹恶,知道羞耻,也就是说开始成为有思维能力的人。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所以是上帝的“罪人”。

    我疑惑的是上帝为何不让亚当夏娃吃禁果呢?难道是不想让他们具有分辨善恶是非羞耻的能力吗?如果是那样,上帝又何必造出这棵果树呢!有人说上帝是为了考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从他的话,上帝和亚当的关系,可以说是父与子的关系,上帝又何必怀疑自己的儿子呢!或许上帝在制造亚当时就没有想过要把他制造成为一个和他一样完美的存在,上帝不可能允许有和他一样完美的人或神存在。

    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得到救赎而升入天国,成为上帝的子民。信徒所需要做的就是信仰上帝,按照上帝的指引做事,为上帝增添荣耀,但永远不可能与上帝一样平等,最多只是在上帝的管理下在天国里幸福生活而已。

    如果上帝真是是真善美完美的存在,那么他也必会将人类的祖先亚当也制造成和他一样的最完美的存在。如果人人都是和上帝一样是真善美的完美存在,那么无论是尘世还是天国,必定也是最完美的世界,人人和上帝之间将是没有区别的,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或者说人人都将是上帝!
Posted: 2012-05-16 10:09 | 2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有感
    在该书中卢梭先论述了人类如何从原始状态一步步进化而来。所谓人的进化乃是真正的苦难之源,因为人的进化导致人渐渐不断地完善自我,开发出人的其他一切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脱离了安宁的原始状态,启迪了人的智慧,善恶,羞耻,几乎成了人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和庄子的某些观点相一致)
    如果一个人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所以卢梭最终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于基础就是财产的私有制。
    卢梭的论述无疑是细致、周密、正确的,但在如何实现人类的平等方面,他把矛头指向财产的“私有制”,显然是片面和不明智的。卢梭以后的世界历史,特别是以取消剥削消灭地主资产阶级为目的的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把矛头指向财产“私有制”,妄图在财产“公有制”的框架内实现人类的平等,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人的本性——自私性的,只能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而已!财产“公有制”,看似人人平等,但事实证明,在社会财产还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实现“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财产的“公有”,实际上变成了“平民大众的没有”,那些“公有”的财产,变成了极少数有权势者极少数统治者的更大的“私有”物!在某些时候,会是对合法取得财富的富人的一种公开剥夺与侵犯!是公众的暴力!
    人是自私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只要人的自私本性没有改变,只要社会财富还不足以使人人各取所需。 财产的“公有”,只能成为各种野心家各种“导师”、“领袖”们用来骗人实现自己统治目的的工具! 
    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不平等,一种是后天的财产上的不平等和政治权力上的不平等。卢梭向我们指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建立。
    而我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不是生理上的不平等,不是财产上的不平等,而是政治权力上的不平等。
    按照马克思的著名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但事实上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可能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但政治上的不平等必定会导致经济上的不平等。
    卢梭的平等观不是空想的绝对的相等与均等,他说,平等这个词绝不是指权利与财富应当绝对的相等与对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则他应该不能成为任何暴力的并且只有凭职权和法律才能加以行使;就财富而言,没有一个公民富得足够可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的不得不出卖自身。
明白了使人类不平等的最大根源是政治权力之后,我们追求人类平等的努力就要转向“政治权力”领域,而不是原来的“财产”方面。财富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平等比较,后者更大,更可怕,更难以改变!财富的不平等,是可控的;而权力的不平等,将是无法无天的。在权力平等的时候,财富的不平等是合理的,是人们可以承受的。而在权力不平等时,财富的不平等则就成了统治阶级对平民大众的剥削。
    我们应该先消灭权力的不平等,最后才是财富的不平等。我们以前,先干的是消灭财富的不平等,这是先后失序,本末倒置,因此只能以惨败告终。为什么要先消灭权力的不平等呢?那是因为,财富的不平等即使消灭了,只要有权力不平等在,财富的不平等仍会出现,而且那时的财富的不平等将拉得更大,更加变本加厉!实际上,在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先行消灭财富的不平等。统治阶级必然会誓死捍卫其既得利益,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
    而我们的悲哀就是对财富不平等,我们接受并放大了;而对权力不平等,我们却忽略了,被缩小了。
    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论述的那样,人们结成政治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自由与权力。政府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权力平等,而不是去压榨剥夺,更不是为了少数阶级去统治压制人民大众。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最近几年,社会矛盾却日益加剧。正如温总理所言,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政治改革,那么我们已取得的经济改革的成果也将不保。政治改革的重点在哪?重点就在更好地实现人民在政治权力上的平等,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缩小在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实现相对平等!
   
Posted: 2012-05-16 10:09 | 3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合上书来仔细一想.感觉心中有点疑问.有点看法想要说下.   
      首先是关于李煜.他的人生可以以亡国为界线,明显地被划分为两部分.亡国前,他是一国之君,高高在上,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亡国后,成了阶下囚,成了可怜的亡国之君,被羞辱,被软禁,可谓是整天提心吊胆,以泪洗面啊!同样他的作品也可以这样划分.亡国前的作品多是写宫廷的奢靡生活与男女情爱,用词华丽,文学价值极低.如〔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等. 亡国后的作品则是写自己的愁苦,写亡国之痛,写对故国的怀念.多采用白描,语言朴实,毫无华丽可言.但却极具感染力,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王国维在书中也对李煜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他对李煜后期能写出如此好作品的原因的分析[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其次是关于他对龚自珍的评价.龚自珍是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呼吁进行必要的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公认的名篇.但是王国维却对他很不屑,贬低了他的作品.这是为何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政治原因.众所周知,龚自珍是改革派.而王国维是保守派.他们政治上的分歧,难免会在王国维心中留下一些印记.使王国维在评价龚自珍时不能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至有失公允.
      然后是对一句话感触很深,"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这句话太精辟了.社会也好,文学也好.没有规矩习惯不行,但规矩习惯一旦被定死死的,那就会禁锢住一些先进的思想,甚至扼杀一些天才,光是八股文就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文学天才啊!
    最后是关于王国维的死.王国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一方面他学习叔本华等人的悲观哲学,固守着“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人生的本质是“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的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信条.另一方面他又有很高的传统文化造诣.所以他写出了<<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还研究了古代戏曲.......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极高的.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
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但他为何会选择投湖自尽呢?表面原因当然是因为革命推翻了帝制,他不甘再受辱,所以选择了自尽.也就是他的遗书上所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这里我想从更深的思想层次来分析以下他的死因.从他的词"人生恰似风前絮,始也聚散,终也聚散。只作连江点点萍,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中就可以看出他是悲观主义哲学信奉者.而且他的政治立场是保皇,是典型的保守派,保皇派.政治思想极为落后,且很固执.可是他在文学上却是个思想先进者.他提出了境界说,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著名论断.认为文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前进[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所以四言,五言,七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接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而来.可是他却不知政治制度也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变革前进啊!而且他提倡的境界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景真,情真,其实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其本质都是将景与情真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追求“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真境界。所以对"真"的追求又决定了他不可能会自我欺骗,远离政治,埋首于书堆之中.政治上的落后与文学上的先进形成了巨大的思想矛盾,再加上对"真"的追求.使他无法自我解脱.所以他最后选择投湖自尽,以表忠心.以此作为一种自我解脱式.
        在这里我忽然就联想到了涂尔干的《自杀论》,他在书中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个是利已主义的自杀;第二个类型是利他主义的自杀,在低级社会出现较多;第三个类型是反常的自杀类型。王国维的自杀是属于哪种类型呢?从表面来看,他好像是为了为帝王表忠心而自杀的,因为政局动荡,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他所推崇的帝王一再受辱,最后导致他一死解脱。可是谁又能知道他不是因为心里的某种别的因素而选择去死的呢?也许是因为“道不行”,也许是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心理打击而使他选择了自杀吧!还有之后的老舍等人,这些作家,文学家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自杀现象自然和普通人的自杀有着差别,这其中必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吧!
Posted: 2012-05-16 10:11 | 4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请今后将相关读书报告发在这个帖子,这样便于交流。
Posted: 2012-05-16 10:13 | 5 楼
张新玉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2-05-15
最后登录:2012-10-11

 

嗯  多谢啦
在路上!
Posted: 2012-05-16 10:53 | 6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写了这么多了。厉害!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2-05-17 00:02 | 7 楼
张新玉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2-05-15
最后登录:2012-10-11

 

哈哈,我是没有看过几本,最近在看理论介绍类的,瑞泽尔的,谢立中,还有周晓红的。
在路上!
Posted: 2012-05-18 17:04 | 8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能读能思更能写,厉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2-05-22 12:43 | 9 楼
张新玉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2-05-15
最后登录:2012-10-11

 

O(∩_∩)O哈!
在路上!
Posted: 2012-05-24 22:50 | 10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5527(s) query 4, Time now is:05-07 06:0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