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钰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钰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08-15

 王钰的读书报告

书单:《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
【作息与锻炼】
作息上,暑假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十一点钟不到睡觉,七点起床。皮肤有所改善。每天晚上和妈妈散步一个小时。早上起来跳一套减脂操,大概半个小时,但是管不住嘴,所以减重见效甚微,不过最起码可以维持原状。
【本月读书汇报】
读《社会分工论》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里面,涂尔干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两个名词的描述。他说,传统社会靠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凝聚(机械团结),而现代社会则像一台比较精密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零件,靠分工协作联结(有机团结)。这让我思考生活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我们每个人离不开衣食住行,在买菜时依赖商贩,生病时依赖医生,这种“各在其位又彼此需要”的状态,正是有机团结的鲜活写照。但同时我也在想,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会不会像涂尔干担忧的那样,只看到自己的“零件功能”,而忘了作为“社会人”的整体意义?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社会原子化”“疏离感”“冷漠”的来源之一。
而《自杀论》中。涂尔干最厉害的地方,是把“自杀”这个看似纯个体的行为,拉到了社会层面分析。他说,自杀不是简单的“心理脆弱”,而是社会失范、整合失衡的产物—比如经济危机时,旧的规则被打破,新的规则没建立,人会因“失范”而迷茫;又或者当个人完全被集体吞噬,失去自主时,也可能因“过度整合”而走向极端。这让我重新理解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总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是独立的,但其实每个选择背后,都藏着社会结构的影子。我们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就像现在很多人焦虑“内卷”,看似是个人竞争,背后不也是社会资源分配、评价体系等深层问题的折射吗?我想只有不断读书,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才能更从容的生活。更能遵循内心,不为外界所影响。
【加入读书会以来收获】
自今年5月加入读书会以来,参与了21天阅读习惯养成的打卡活动,阅读了5本书,结交了一些新朋友。过程中我愈加明白了“读书不是为了脱离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为我感觉身边有这样的人,时常长篇大论,好像是一个哲学家。但是确实没有干成什么实事,就是理论知识丰富而无实践成果”。所以我时时敦促自己,涂尔干让我学会了用“社会的眼睛”看世界:看见分工背后的联结,看见个体行为背后的结构。我明白,再宏大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人事上。
当然,我知道自己还有问题,比如读书时容易犯懒,走马观花,不愿意去思考,又或者拿不起书,这都是我未来需要改变的问题。我会慢慢督促自己去改变。也希望和大家共勉!
Posted: 2025-08-15 21:40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239104(s) query 3, Time now is:08-18 07:2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