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洁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洁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08-11

 李洁的读书报告

2025年7月
【书单】
埃米尔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 迪尔凯姆《自杀论》
彼得 伯格《与社会学同游》
【锻炼与作息】
    锻炼形式有跳操、跑步和打羽毛球等。七月份的雨天还是挺多的,如果下雨就会在家跳操,一般是晚上。跑步会在晚上八点左右,一周跑步大概一到两次,其余时间有时候会打羽毛球。
    作息方面,早上7点起床,中午11:30到14:00休息,晚上还是存在着熬夜的现象,这个是8月还需要调整的。
【收获和反思】
    能明显感觉阅读会缺乏自我思考,做读书笔记也只是简单摘抄书中原话,希望在以后能够慢慢改善;其次,一直存在着读过就忘的现象。收获的话,主要是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更加稳定。
【读书汇报】
1、《社会分工论》
    六月份就开始看了这本书,当时并没有着重写读书笔记,以下汇报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涂尔干在撰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在19世纪末的法国,当时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失序和道德也出现了危机。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问题众多。文中涂尔干论述道:“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就是有机械团结的社会逐渐向有机团结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所谓的机械团结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团结。而有机团结由社会分工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的团结。围绕社会团结涂尔干重点讨论劳动分工的功能、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分工的反常形式。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之前所接触到的分工主要与经济相关。读了这本书后了解了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形成社会,维持社会的平衡。其次,将社会分工分为两类,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其中,涂尔干借助法律这以社会符号来研究团结。在书中看到刑法所标志的团结和压制性制裁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为前者,为社会相似性的产物,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凝聚力。而后者涂尔干是以恢复性法律(与前面不同的是,恢复性制裁不包括共同意识,因此所确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物权的总合。)为代表的有机团结,这与前者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存在差异性,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补性和相互依赖形成了有机团结。最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涂尔干写道,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产生社会分工的直接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密度的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就越多,因此便会增加竞争程度,会使得人们采取不通的生存方式进行生存。从而形成更精细的分工。
2、《自杀论》
    在书中的第一编中,涂尔干通过实证否认当时把自杀归于个人的心理因素、种族、遗传和自然因素等。认为自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将自杀分为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反常自杀。利他型自杀给我的影响最为深刻,社会的整合程度越高,人们越容易自杀。义务性的利他自杀,在书中能看到不同国家的宗教仪式,比如印度教中,在恒河寻死习俗以及典型军人牺牲等,这种观点让我用新的视角看待这些行为。之前总以为这些行为是个人行为的自我选择。这本书以大量的数据论证在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等自杀率会有所不同。平时生活中或者是上网都会看到有关自杀的新闻或者是事件,那时候在心里会推测是不是人们的心里状况出现了问题,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这本书打破了我狭隘的想法,自杀除了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还可以从当事人的家庭、学校或者是工作有关等。
3、《与社会学同游》
    初读这本书感觉还是挺轻松的,书里没有晦涩的文字,自己作为一名跨考生也能轻松跟读。首先,在开头作者给我们阐述社会学家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比如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社会改良者等。其中和我心里观想也差不多,但是伯格对这些形象探索根源,指出不足的地方。提出了“理想化”的社会学家,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所看到的大多为接近这个形象的社会学家,他们以严谨的方式去理解社会,运用各种手段去回答某些社会问题。我在想社会学家是不是邀请我们在社会学里同游的人。社会学的视角就是是我们用心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非常熟悉的世界。或许对过去不以为奇事物的突然感悟。感觉的确是这样,有时候会回忆过去的某物某事常常感慨万千。其次,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伯格采用多种例子来分析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和中性化趋势三个母题。最后伯格又增加了世界眼光第四个母题。“人在社会”,通过社会分层、制度、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情景等关键词来举例论证,我们个体处于社会之中,被社会包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以社会学的视角,用形象的比喻将社会比作成监狱,人可能是囚徒,得出社会总是让我们身陷历史囚笼中的结论。“社会在人”,以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群体论三个领域来解释社会学视角。木偶剧场和剧场中的小木偶来比作社会和人,进一步我们受制于社会枷锁,不是社会套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合谋打造的。“社会如戏”,伯格给我们指出几条逃生隧道,社会变革、超然的态度和巧妙利用、角色距离等帮助减轻压力,走向自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人与社会关系,社会不是监狱和木偶剧场,我们也不是囚徒和木偶,社会学是人文学科,以人文主义视角来看待人与社会。
Posted: 2025-08-11 17:4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622858(s) query 3, Time now is:08-18 07:2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