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王瑞玲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8.4)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王瑞玲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8.4)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瑞玲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08-11
小
中
大
王瑞玲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8.4)
6.3-6.23书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自杀论》
7.8-8.4 书单
《学术与政治》
《共产党宣言》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作息与锻炼:
作息方面,一般早上八点起床,十二点睡觉,中午会午睡一会儿。这个月最大的收获第一个是突破了自己的跑步最长里程记录,一次跑了三公里,第二个是和师兄师姐以及同学们一起爬了一趟大蜀山,一小时内爬完来回还很轻松,非常有成就感!相信以后的3公里次数会越来越多。
收获与反思:
读书过程中要无数次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提炼切割。所以想把书读懂、读好,语文能力也很重要,先理解,然后才能思考。对于语言偏复杂,晦涩,句子结构复杂的著作尤其如此,要学会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是博览群书,而不是专注于一本书进行深度研究,所以也不必过于纠结看不懂的某一句话。掌握总体内容和框架脉络我觉得基本就够了。既要考虑量,又要考虑时间和精力。我七月的阅读量少了些,要提高效率,八月的目标是至少读完四本书,加油!
读书感想:
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在西方新教地区兴起?韦伯通过研究与论证,得出了特定的新教伦理(尤其加尔文宗)无意中孕育了驱动资本主义的“精神”的结论。
具体逻辑便是,加尔文宗的“预定论”引发了救赎焦虑,信徒需在世俗职业(天职)中勤奋工作以寻求神恩确证。入世禁欲主义的思想(反对奢侈享乐)促使信徒克制消费,将利润再投资。所以新教徒们将职业成功视为道德义务与神意,推动了理性化、系统化的经营追求利润。这种视工作为天职、积累为责任、节俭为美德的心态,为早期资本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最终,资本主义成熟后脱离宗教根源,形成韦伯警示的理性“铁笼”。
看到导言的时候我主观觉得韦伯有抬高资本主义之嫌,但后面全部看完才体会到他严谨客观理性的态度。他并没有吹捧资本主义精神,而是试图理性分析其发展缘由和反过来对现代社会造成的束缚“铁笼”。也正如他所言,他并不是排除经济和物质作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而是说想在这些因素之外探讨精神和文化因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就是在众多原因中试图聚焦出一个原因具体导致的结果。
古有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而这里可以说是新教徒们企图克己而荣耀上帝。劳动的目的是确证神恩,所以新教徒们不专注于消费,勤俭的生活使财富得以累积,积累的资本又继续用于扩大生产和资本再积聚。所以新教兴起的地区更有助于资本主义完成资本积累从而兴盛发展。这让我想到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面,人们劳动的目的是劳动本身。虽然新教时期离这种社会还差得远,但是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也不妨理解成另一种形式的“为劳动而劳动”。
韦伯尤其强调了理性的相对主义,提出新教伦理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非理性下的理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新教伦理提倡的生活方式,从个人生活幸福的角度来说是极其非理性的,因为它提倡苦行,抵制享乐和纵欲,简直和生命的目的相悖。但是从系统完整规划生活、避免强烈情感侵扰、以及将信仰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说,又无处不在地体现了理性克制的特点。就是这样看似非理性的理性,与“天职观”结合在一起,促使信徒以极其认真、理性、系统化的方式经营事业,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这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合理化。
这本书为我了解西方宗教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此之前,我从未真正了解宗教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也从未想象到所谓“虔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西方社会千百年来腥风血雨的宗教斗争,“百家争鸣”式的教派和学说,以及大批狂热虔诚的信徒和宗教集会盛况,让我逐渐明白为什么“宗教”是一个西方社会中敏感而热度又高居不下的话题。
韦伯在书的结尾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洞见:最初由宗教伦理驱动的资本主义精神,一旦资本主义体系成熟并世俗化,便会摆脱其宗教根源。追求利润和效率本身成为了目的,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非人格化的、理性化的社会秩序(“铁笼”)。人们被困在这个系统中,财富本身的诱惑超越了苦行的最初目的,人们倒向贪婪、消费和享乐,最初的宗教意义和道德动力已经消失殆尽。
二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是齐美尔的著作选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钱”主要选自《货币哲学》中的章节;第二部分是“性别”,主要节选了对男女性别问题进行思考的短篇文章,包括女性文化、卖淫问题和卖弄风情等等;第三部分是“现代生活风格”,主要分析了现代生活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时尚。齐美尔被称为“社会学小品文大师”,而这本书强烈和特别的个人风格也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思考。
首先就是高度思辨性的论述风格。齐美尔因为其哲学背景,无论在论述货币流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还是分析为什么要发展女性文化时,都会从比较抽象和思辨的高度进行论述,这也使得我这种一般读者因为没有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和哲学术语,跟上作者的节奏比较难,尤其是后面几篇阐述女性文化等其他问题的文章,很难说我理解了。
但是在可理解的部分或篇幅较短的文章中,我能体会到他那天才般的思想和灵动的思维跳跃。比如对男女权力地位的深度分析,男性可以不意识到自己是男性,但是女性不能不够识到自己是女性,所谓“主人可以意识不到自己是主人,但奴隶却不能不意识到自己是奴隶”,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地位上处于很大弱势的状况。他能够不囿于自己的立场思考并达到超越现代大部分人的思想深度,不愧为一代社会学大师。
再比如对卖弄风情行为的分析,他把这种行为归结到对在“得到”和“尚未得到”中间的不确定状态的追寻,并扩展到其他事物,说人们着迷的是对这种不确定状态的追寻。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他对“陌生人”的定义和对“价值”的定义:陌生人不是完全游离于社会世界之外的人如外星人,也不是身边的人,他是今日停留而明日就要离开的游客;完全轻松得到的东西如空气没有价值,完全得不到的东西也没有价值,只有不是唾手可得但可能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这种分析可以说把相对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给我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特点就是作者在行文中喜欢运用很多形象的比喻,并且对于艺术的评论信手拈来。这体现出齐美尔对其他艺术领域的涉猎和了解,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别的领域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和锻炼思维。
三
《学术与政治》是韦伯在一战结束前后(1917-1919年)在慕尼黑大学发表的两篇演讲合集。与复杂艰深的宗教分析以及其他更晦涩的学术研究相比,学术和政治这两个话题,不仅是当时的德国民众,也是现代年轻人一般更渴望谈到和得到指导、更渴望了解像韦伯这样的智者和大师如何看待的问题。历史的风带我们穿越回到百年前的德国,去领略韦伯这位社会学大师富有见地的思考和审慎智慧的表达。因为是演讲稿,所以可读性非常强。我仿佛成为一个听众,看到韦伯在讲台前娓娓道来。
在《学术作为志业》中,韦伯指出,学术事业需要激情、责任感与远见:“只有当一个人全心投入他的工作时,他才能在其中发现真正的意义。” 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不断被超越,“所有科学成果都是暂时的,注定会被新的发现取代”。因此,学者必须接受知识的暂时性与学术竞争的不确定性。他强调价值中立原则,认为教授的讲坛不是宣讲政治观点的地方,学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分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学术的志业不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路,而是在“祛魅的世界”中,以职业伦理面对知识的无限任务,“尽管世界不再有任何魔力,我们仍要以人类的尊严投入工作”。在《政治作为志业》中,韦伯区分了“为政治而活”(以政治为志业)与“靠政治为生”(以政治为谋生),强调政治工作需要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政治是“钻透厚木板”的过程,需要耐心与力量。他提出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区分:前者强调“无论后果如何,都要依照自己的信念行事”,后者强调“必须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韦伯认为,“成熟的人是在激情与责任之间保持张力的人”,政治家必须在信念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两篇演讲共同探讨在理性化和价值多元的“祛魅”时代,个体如何选择并承担志业。韦伯告诫青年不要沉溺于空洞的理想主义,也不要陷入犬儒的现实主义,而是在“清醒地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中,依然选择为所信之事业负责,“在绝望中仍说‘是’”。
四
《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历史是阶级斗争史的历史观,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诊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内在危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联合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达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目标。《宣言》除去对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阐述,还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阐述了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
五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是对古典时期社会学名家评述式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托克维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一共五位社会学家的思想。除了托克维尔,其余的几位社会学家我在考研备考时期对他们的思想就已经有所了解。不过这本书介绍得更有深度,他们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脉络的叙述也更详细。每章节后的评议部分对各个社会学家的思想从正反两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每个大师的学术气质和特点,不一味地推行原教旨主义和经典崇拜。
我觉得阅读评述式经典的好处之一是方便自己以后对社会学原著的选取和阅读。比如我会了解到,齐美尔的思想一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哲学时期、社会学时期还有生活哲学时期。那么在后面他的论著中,我就会偏向于先选取社会学时期的重要著作来读,从重点到全面,从主要著作到其他著作。好处之二就是方便以后理解他们的某一本著作。结合当时社会学家创作他们的时代背景和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再去读,比直接跳入原著效果要好,也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Posted: 2025-08-11 13:27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301830(s) query 3, Time now is:08-18 07:2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