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华润芳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华润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08-11

 华润芳的读书报告

2025年7月
【书单】
《实践感》《实践与反思》

【锻炼与作息】
整个七月,我累计跑步50公里,仰卧起坐从一次20个提升到50个最后能做到100个,跳绳从一次能连续跳200到能跳1000。最明显的是身体变化,以前总是犯困,浑身没劲,站一会就喜欢蹲着,现在精力充沛,每天都活力满满。作息情况和8107模式差不多,执行时留了“弹性空间”:比如某天状态好,下午就多学1小时;状态差就少学半小时,改成去散步。这种“不硬逼自己”的方式反而容易坚持。

【读书感受】
《实践感》让我重新理解了“习惯”的力量。以前总觉得习惯是小事,比如每天早上喝一杯温水、走路时先迈左脚,读完才明白,这些看似偶然的行为,其实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性”,背后藏着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就像书中说的,“习性是过去的实践在身体里留下的痕迹”,这让我开始留意自己的习惯:为什么总是喜欢熬夜?为什么和陌生人说话会紧张?这些背后或许都有深层的“习性”在起作用。《实践与反思》中的“反思性”的观点让我很受触动。它教会我“多问一个为什么”。书中说,做研究不能想当然,要反思自己的立场会不会影响判断。这让我想到平时和别人争论时,我们总觉得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其实可能只是没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早就被家庭、经历等“框定”了。这种反思的视角,让我看问题时也会考虑对方的立场,与人相处时多了一份包容。

【状态自评】B

【读书报告】
《实践感》
      布迪厄在书中批判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极端观点。客观主义将科学确立的客观真理移入实践活动,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主观主义则过于强调个体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忽略了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布迪厄认为,实践活动的原则既不是完全理性的计算,也不是盲目遵循规则,而是一种实践逻辑,这种逻辑既无有意识的反思又无逻辑的控制,是自在的逻辑。
        “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感知、评价和行动的图式。习性是历史的产物,它使我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能自然地产生协调一致的实践。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习性,城市中产阶层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了优雅的举止和独特的审美;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可能在生活技能和应对挫折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这些习性的差异并非天生,而是社会环境长期塑造的结果。我曾参与过社区志愿者活动,在与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交流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习性对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不同场域有不同规则。教育场域中,学生为获取知识资本竞争;职场场域里,员工为经济资本和地位拼搏;艺术场域中,艺术家们追求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认可。每个场域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舞台,参与者们在这个舞台上运用各种策略,争夺有限的资源。“象征资本”是被否认的资本,如声誉、荣誉等。它能将经济利益转化为社会认可,掩盖实际利益交换。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提升社会形象,积累象征资本,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促进产品销售;个人通过获得各种奖项和荣誉,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时代,象征资本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些人通过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才艺、生活方式等,积累大量的粉丝和关注度,从而获得商业合作机会和社会资源。

《实践与反思》
      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中,以“反思社会学”为核心,直面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矛盾:研究者如何避免陷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以及如何处理自身作为“社会存在”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他批判传统社会学要么将社会视为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结构”要么将社会还原为个体的“主观意识”,而忽视了研究者自身也身处社会场域中,其认知与立场必然受到社会结构的塑造。因此,布迪厄提出“反思性”作为突破路径——要求社会学研究不仅要分析对象,更要将研究者自身的认知过程、社会位置纳入分析框架,从而消解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中心主义”。布迪厄延续并深化了《实践感》中的核心概念,将“习性”“场域”与“资本”视为社会运作的基本框架。布迪厄强调,反思性并非简单的“自我反省”,而是对“科学实践的无意识”的批判——即研究者需意识到,自身的理论工具、研究问题、甚至“客观中立”的姿态,都是被其社会位置所塑造的。布迪厄再次区分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是“模糊的”“即时的”“情境化的”,而理论逻辑追求“系统性”“清晰性”。他批判传统社会学用理论逻辑强行套解实践,本质上是将实践“理论化”,扭曲了实践的本真性。《实践与反思》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反思”从一种学术姿态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要求社会学不仅是“解释社会”的工具,更要成为“批判自身”的镜子。布迪厄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科学,既不能脱离实践空谈理论,也不能放弃反思沦为权力的附庸。在“实践”与“反思”的张力中,社会科学才能更接近其揭示真相、推动平等的初心。
[ 此贴被华润芳在2025-08-11 07:01重新编辑 ]
Posted: 2025-08-10 22:04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256260(s) query 3, Time now is:08-18 07:2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