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蔚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3-05-08 | Re:刘文蔚更新至2023.2.11-20233.15 2023.2.11-2023.3.15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看完了前两编 (第一编是论理论社会学,第二编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直围绕着中层理论这四个字而展开讨论。社会学理论是需要注重综合体系研究以及中层理论研究的科目,后者则是作者认为更为应该注意的重点。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他所谈论的中层理论是一种研究所可以采用的方法,以及这种研究视角下的内容本身。这个理论既不是日常生研究中遇到的微观但必要的工作假设,也不尽然是一切系统化努力而发展出来的用以可以解释所能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社会组织的一致性的理论。而是一种介于这两中之间的一种形式。 中层理论的这种方法更像是在告诉我们事物不能简单抽象化,也就是说不单单以现实应用的问题为考虑点,还要找寻其在研究上的意义及贡献。他还特别强调中层理论是由某些有限的假设构成。我们可以由这些假设推导出可以由经验或调查而被验证的具体假设。简单点说,虽说是应用导向但是也要追求纯理论基础。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理论的可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一种重大的发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发现了它需要什么假定,其应用范围在哪。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学对经验研究的相关指导方面。 默顿指出早期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在创立自身社会学理论体系时可能存在的对于科学的三种误解。第一点认为在大量积累的基本观察之前就可以有效的创立思维体系。第二点认为所有在同一阶段所产生的文化产品都具有同等的成熟性。第三点社会学家错误的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错误的估计。默顿的中层理论就尝试把陷入宏大空泛或琐碎两类的困境社会学理论引到更具生机活力的中层上,从而挽救社会学理论危机。从总提上来说,即使默顿对社会学的批评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他对于认为宏观、长期的社会研究过程与历史哲学相关联的这一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四个字“历史哲学”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与经验研究相脱节的象牙塔式的教条。 所以那些所谓的中层理论更容易被检验更是无稽之谈了。从理论上来讲,以"中层"方式建立的经验理论体系与那些包罗万象的理论探索似乎更容易被社会学界所接受。从逻辑上讲,不管是中层理论或是其它的理论,我对"理论建构这个概念以及社会学理论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社会世界的一般建构的观点有许多保留。"理论建构"带有经过精心思考抽象而产生假想成分,这与经验观察的累积相关。其得出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很值得人们怀疑。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是如此,而只假设它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是十分幼稚的。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对各种变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对观察的可重复性等传统难题的把握。 对于功能分析,默顿对流行的三个假设进行了批评,他强调并不是所有社会都是完全整合的,功能有好有坏,社会功能的变化性,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某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些都在强调功能的替代、功能的选择以及功能的对等概念。所以当我们想要去了解某项事物的功能时,往往不可避免的就要了解其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为什么它被选择了。默顿为我们清晰地解释了这一点。从分析的对象到主观的意愿、客观的效果和促进单元,再到功能的需求、选择以及结构语境等等方面。 默顿对于潜功能的发现及强调也是十分突出的。他指出了这项研究是社会学家突出的贡献所在。潜功能意味着“潜需求”的存在。这一点其实就是社会道德往往所批判或者所忽视的。因此其蕴含着的政策含义是“任何消除现存社会结构,而不能提供适当的替换结构来实现所废除的组织原来实现的功能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我们要么消灭这种“潜需求”要么通过别的方式满足这些“潜需求”。其实根本上也就是一个大禹治水的“有堵有疏”的方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传统的功能性理论的对话直中得以明晰和发展。而对于默顿的功能论,吉登斯认为他将行动者行动的意图或者理性与行动者的行动所实现的功能进行对立了。然而实际上,功能论的这种所谓社会系统之中的理性或需求是并不存在的。吉登斯称赞默顿行动意外后果的分析“堪称经典”,但他不同意将意外后果与功能分析掺和在一起,认为把意外后果当做潜功能来分析忽视了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能动作用与意外后果的因果关联。吉登斯应用结构化理论来分析意外后果。吉登斯认为默顿混淆了行动的信念与行动的理性。而对于社会的变迁,吉登斯主要探讨了两种社会变迁的类型:一种是所谓增量的变迁,这是由再生产中的行动的无意后果所造成的;另外一种变迁来自外部的影响,结果带来了一种日常生活常规化的解体。行动的意外后果是人类活动的独有现象,这一现象被默顿和吉登斯持有各不相同的想法。默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意外后果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及范畴提出来,他从功能主义以及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吉登斯将意外后果的范围扩展到风险,直接把现代社会的意外和风险与专家知识的特征和运用相联系起来,从而更为深化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默顿主要用功能分析框架以来考察潜功能为表现形式的意外的后果,但对另一种形式的意外后果的分析则是主要采用知识社会学,关于意外后果的原因,默顿认为除了心理以及知识方面的因素易外,社会进化以及社会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非常重要。对意外后果的影响,他既考察了意外后果对社会秩序的整合贡献,也分析了其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吉登斯则是用知识反思性概念分析了现代社会的风险,但他着重分析的是人们日常例行的意外后果——结构再生产,认为行动者对意外后果的反思能力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结构再生产。 默顿在对知识分子的讨论中,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中的作用,也就是在政府相关机构中,他们所面临的不同的结构条件,以及不同结构条件对他们的研究观点影响——独立知识分子和科层组织中的知识分子的研究立场和视角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作者其实并没有使用“参考群体”这一术语。他始终强调,在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中有着双向联系。系统的经验材料可以通过施加任务、为新的解释思路创造机会来发展社会理论;反过来,社会理论通过揭示经验材料的使用条件来定义其适用范围并扩大其预测价值。作者对参考群体以及它的概念下引申出来的其他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介绍,其中了包括角色从、地位从和地位序列。角色从和多重角色是不一样。 默顿对社会学的贡献还是很多,他的实证主义推动了哥伦比亚研究局经验主义效果研究的发展。基于对传播与社会间关系的理解,默顿侧重从社会结构以及角色的角度分析个体行为,将结构分析的形式引入传播研究当中,这体现出传播研究社会学的取向。从而推动了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社会学取向形成。默顿则将个体、群体、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等单位引入到大众传媒的功能分析之中,也就是将研究重心从社会整体转向了能够进行经验检验的更为具体的层面,这一点就能够摆脱以往对传播功能一体化的认识。不仅如此,默顿还发现并总结了虚拟共同体和类亲密关系等等传播现象及概念,是较早一批意识到大众传媒具有与受众形成准社会互动和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的媒介。在仪式性传播中也可以实现受众对共同价值的分享。总而言之,默顿厘清了传播研究与社会学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他将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引入传播研究的必然性,以及他的实证主义取向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在这个基础上,他结合媒介的发展现状以及发掘其传播思想与研究中超越了时代与地域局限的相关,为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新趋势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借鉴的分析框架。他对于当前社会学以及社会实际的问题的关系态度是非常相同的。它是一个发展的态度,而并非去依赖某位社会学家的顿悟而去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来建造综合的理论。尽管这一看法并没有任何惊人之处,但是却公正而实事求是地评估了社会学目前的状况,并指出了社会学发展的实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