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杨晓刚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杨晓刚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8
最后登录:2018-01-16

 杨晓刚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杨晓刚
2017年9月
读书清单:《原始分类》、《自杀论》、《社会分工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正在读。
  《原始分类》主要讲了两个大的方面。几种分类的原始形式和《原始分类》英译本导言。书中首先列举了几种原始的分类形式,他们分别为澳洲人、其他澳洲人,祖尼人苏人和中国人。例如澳洲人的分类体系包括为胞族-氏族-图腾分支,图腾分支还可分为次级图腾分支和第三级图腾分支。中国人的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根据8个方位进行分类,第二种是根据金木水火土来分类。最后是罗德尼.尼达姆对这本原始分类的分析,包括这本书的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读完这本书,给我感觉最深的是涂尔干和莫斯十分重视用集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批判心理学和逻辑学把分类当成一种个体活动的产物,而是主张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分类。可以看出,他们批判从个体的层面对事物进行研究,而是从集体的层面。全书也贯穿了他们的这一思维。对分类进行研究,他们是站在整个社会的层面,而不是从个人的层面。而我觉得涂尔干在以后的大部分著作中都采用了这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自杀论》中,涂尔干就是从整个社会层面去研究自杀,而不是从单个自杀中去对自杀进行研究。这给我一种启示:要具有一种集体思维,从集体出发,慢慢的深入到个人当中,这样看待事物可能会更全面。在最后罗德尼.尼达姆对本书的批判中,或许是由于一种惯性的思维,从未对本书的观点证据进行过质疑,潜意识当中他们就是对的,看到罗德尼的这些批判后,自己才会去思考这些错误之处。或许我们在以后读书的时候,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都应该有一种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可能这个习惯刚开始很难养成,但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形成这种习惯。
  关于《自杀论》,我认为本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他们分别是自杀的原因分析,自杀的类型和解决自杀的方面。在自杀原因方面,作者主要讲述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自杀的类型方面,作者把自杀分为了利己主义的自杀和利他主义的自杀,并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讲述了解决自杀的方法,即建立了一个职业团体。看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应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的种类繁多,内容详细,我不知道涂尔干是如何得到这些资料的,用了多长时间,走了多长的路。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佩服他的耐心,他的坚持,佩服他的求知精神。这使我联想到了《原始分类》。在《原始分类》中,也存在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历史久远而且十分复杂,在我看来,得到它应该是十分的不容易。我记得在讲述祖尼人苏人的时候曾讲到一个氏族包括了四个次氏族,然后作者分别介绍了这四次氏族,包括名称、图腾等,内容十分的详细。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了贺雪峰老师发表新书的消息,其中的历经十年,访遍千余村的字眼令我十分的震撼。这几个方面,使我对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有了新的看法,对证实一种社会学观点所要经历的过程也有了新的看法。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不像一个实验,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他们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需要吃很多人没有吃过的苦,遇到过别人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或许有人会说他们经历过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调研,也没有我说的那么夸张,但是或许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一个课题的很小的一部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毅力,一种求知欲,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然而就目前而言,这种精神我很缺乏,希望以后能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另外,这本书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学严谨的态度。好多我们熟知的概念,如自杀,作者要给它下个定义,以免读者混淆,有时候作者在论证一些观点的时候,总是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作者在探讨家庭对自杀的影响的时候,从独身,已婚等方面进行讨论,在独身上,作者又分了20岁以下的独身者和矜寡独身者。已婚又别对男女进行分析,这种分析问题的严谨性和全面性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学所独有的特点。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作者主要讲了2个方面的内容。在第一部分当中,作者首先讲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主要讲述了各阶层的宗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卷主要讲述各宗教的禁欲思想。第二部分侧重讲述了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心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资本主义不是通过原始积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产生的,和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资本主义与宗教有关系的话,那么它是否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观点矛盾呢?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韦伯只是在社会心理方面阐述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的并无矛盾之处,韦伯从宗教伦理、宗教理性的视角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主要精神是理性、勤奋、节俭、勇于追求财富,而这些精神是与新教是势不可分的。这些观点也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我的印象里,资本主义一直是贪婪的的代表。文中也指出我们中国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什么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缺少新教伦理的支撑,缺少理性,缺少资本主义的精神。最近看到了关于一篇名为《一个我们能够信仰的欧洲》,使我联想到了这篇文章。文中的作者主张要回到欧洲伟大传统中,因为现在的基督教受到了世俗的冲击。而在本书中,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这是不是印证了他的看法?而他们是否想回到韦伯那种节俭、勤奋而非奢侈、糜烂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确信他们之间应该有那么一种联系。最后有一个想法在我脑海浮现,既然新教与资本主义有关系,那么新教或者其他的宗教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否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作者主要讲了3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里,作者主要讲了分工的含义以及分工的类型,即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在第二个方面里,作者主要讲述了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分工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次要原因包括集体仪式和遗传。第三卷所讨论的分工形式迥然不同于前两卷,很显然,所谓失范的、强制的或反常的分工形式并没有划归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相反,它们常常被当成存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被排斥在边缘角落。看完这本书,我对社会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郑杭生曾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以前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对其有自己的看法。如今在我看来,《社会分工论》充分体现这个概念。涂尔干在本书中思考解释和应对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认为分工造成社会的分散,个人的片面化等,使社会难以为继。针对这些,涂尔干从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自己认为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寻找一种道德力量。不管是社会分工论还是自杀论,涂尔干首先是从一个问题入手,深刻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提出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终还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社会学所选择的问题,在我看来,大多都是被社会所忽略但对社会有影响问题,不管这种影响是大是小。无论是原始分类还是社会分工论自杀论,这些都是被大众所熟悉但又所忽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社会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不清楚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但或许这对我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读完这这些书,我对社会学不像以前那样的模糊,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有了自己地框架,读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甚至多少有一点兴趣所在。当然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等,而且很多地方不是很懂,稀里糊涂的。这些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有所改进。

Posted: 2017-10-15 10:12 | [楼 主]
王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6
威望: 66 点
金钱: 66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7-01

 

加油加油!保持好心态,继续看下去你会收获很多的
Posted: 2017-10-15 16:16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87250(s) query 4, Time now is:11-11 03:4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