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读书报告-康珠旺姆(更新至2022.11)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读书报告-康珠旺姆(更新至2022.11)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康珠旺姆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2-07-22
最后登录:2023-03-25
小
中
大
读书报告-康珠旺姆(更新至2022.11)
《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首先就表明了其基本观点认为社会是由现实建构的,建构的过程就是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现实某些现象的属性,现象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知识则是一种确定性,确证了某些现象是真的并且包含一些具体特征。”
在绪论当中,认为马克斯·舍勒对“知识-社会”的关系是处在一种分离的状态下看待的,谈到了对曼海姆“关系主义”知识社会学的认识立场,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对曼海姆的批判,以及新实证主义对知识社会学的整合等等。发现社会学家们把所有经验层面的关注点放到了“思想”的领域。认识论的问题和经验层面的思想史为题构成了一直以来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夸大了理论思想的唯智论。强调常识性的“知识”才是研究的重点。以上我认为是对知识社会学认识不完善的一种批判和知识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的总体陈述。
于是接下来确定了对知识社会学的新对象:“现实”。而不是就认识论和思想史而言的,分离的知识和社会的关系。那么现实又是什么?是具有主观色彩的,被规整过的世界,关乎人的思想和行动,也就是想与做。这自然又与人的意识的指向性相关联,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构建自己的现实。这种经历又与作者说的注意力的焦点相连,它可以在各种现实中互相交替。人的意识存在与大脑后的状态是不是也构成了现实存在的另一种事实?或者叫做确实的“虚拟现实”。再或者比如人的梦境和游戏里的角色。这可能是对书中至尊现实内涵我的理解,即至尊现实包含其他现实。
个体与个体之间构成了主体间的现实后,就会形成对这个现实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同时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空间时间和社会被交织。(作者主要谈论了时间)认为意识的内在属性是时间性,时间又具有强制性,历史性。(书中对此举例说明的非常清楚)以上我认为是基于个人意识的现实而言的,那么我们与他人之间共享现实,面对面的情境之下,就形成了表现性交换,我们的关系保持嗻一种灵活度,最终对对方这一真实存在形成类型化图式,形成对交互双方的认识并产生反应。作者还介绍了类型化图式的匿名性和非类型化是如何可能的。(英国人都这样、我认识的英国人X不是英国人那样)随之形成了对他人经验的特质认识,即直接性和间接性。
这种表现性被认为是客体化,通过符号化,比如语言来实现。语言的可分离性(可以脱离此时此地)传达经验,语言的内在交互性,强制性,扩展性使其跨越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多个维度。在它超越现实的时候就有了梦与现实的跨接。从而在解释不同现实领域时就出现了“象征”和象征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等就是象征系统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上去与日常经验不是特别相关,但是在现实中发挥着它们的职能作用。
最终语言构成语义场和语义区,由此使得经验再次被客体化,我们选择性的吸收了这类作为客体化的经验并做累积之后就有了我们自己的社会知识库。在我看来最终指向的是我们对现实经验的意识和行动的外化。随着我们对很多事物形成了处方经验。并由此对处方运用的熟练程度来判断现实,同时又再次巩固了类型化图式形成的可能。
那这个社会知识库有时候是有效的,有时候让人质疑,质疑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不透明性。由此社会知识库的关联结构作用通过知识的社会分配开始发挥。
我认为对这本书的理解,关键就在于对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的理解。客观现实社会和主观现实社会都是基于对的生活现实的个体交互的过程中建立了主观判断,随之在某种共识中形成了客观制度。
由此,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事实,人是社会的产物。
有机体的不稳定性使人为了生存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改造,形成了固有的程序:“惯例化”,惯例化是制度化的前提。惯例化累积成为了交互类型化,制度化便出现了,并在客观世界形成规模作用于人。使人形成了角色,通过角色表征制度最终在客观社会方方面面形成秩序。
正当化即是对制度化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证明。正当化过程一是从人类经验的语言系统传递的,二是由理论假设建构的,三是由确切的理论建构的,四是象征世界。这里可以结合第一章的象征系统理解。
在主观现实的社会部分,社会化过程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级社会化,第二步是次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提出了概化,(孩童通过“概化他人”,从而认同社会。)次级社会化是对制度世界的内化,由劳动分工和相应的知识的社会分配决定。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并不总是和谐的,其实恰恰经常存在着矛盾,需要个人不断调和。(由此接着有机体与认同一节作者说:“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存在于人的条件之中,并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那里重新彰显自身。从外部看,这是个体动物与社会世界之间的辩证法,从内部看,它是个体的生物基质与社会所制造的认同之间的辩证法。”)
《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作者提到老百姓只关心自己的生活,社会学家同样对社会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漠然的态度,一直执于研究概念和方法论等思想上的内容。出现了明显的学术僵化和模式化。米尔斯对当时社会学研究开始呈现出了对利益的追逐倾向,文章针对一系列的混乱现象进行了批判。
一是批判宏大理论。米尔斯把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就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米尔斯对帕森斯著作中的多处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宏大理论在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像“概念的组合和分解”,当不容易被理解的宏大理论影响到社会家的研究习惯,这将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他认为对于那些理解却不喜欢宏大理论的人而言,这无异于是一种“毫不相干的沉闷乏味的东西的生硬堆积”。当我们把妨碍理解其意义的部分从宏大理论中摘除,我们还能看到能够理解的内容实在太少,这是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反思。米尔斯对帕森斯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转述,事实表明,有些长篇大论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几句话进行概括,米尔斯用四段话直接概括转译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整本书。米尔斯认为,造成这种“生硬堆积”的原因是宏大理论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以至于无法合乎实际地回落到观察上来,只能对细节进行不厌其烦的修饰。宏大理论家对语义、语法的迷恋是缺乏想象力的一种表现,控制所研究东西的抽象层次是解决缺陷的办法之一。宏大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过分注重于构造概念王国,排除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结构性方面,这也就排除了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宏大理论还存有忽视历史、使“权力”合法化等缺陷。米尔斯认为,根本不存在那个可以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性体系,对于社会秩序问题,答案并不是只有一个。米尔斯反对对这种宏大理论的盲目崇拜,强调不可把这些概念当作金律。
二是批判抽象经验主义。西方社会学界对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固步自封。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混淆,抽象经验主义的研究既不能提出新思想,也不能对研究进行简单的相加,也无法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认识。抽象经验主义不能体现出实质性观点和理论,也没有根植于具体的社会属性中,或是没有建立在特定事实上。对研究方法的注重,让抽象经验主义更像是在关注科学哲学,对它的迷信也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家应该是“解释者”,而不是单纯去做一个“工具制造者”。抽象经验主义对美国社会研究有深远的影响,抽象经验研究需要昂贵花费,研究人员不得不考虑经费支持方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集团作为总体,他们关注的问题又是零散,这就导致研究成果不能真正积累起来,无法形成有意义的汇总。再者,学术研究的科层制影响了社会研究者的研究风格,政治上表现为暧昧,作为一种“整合的社会科学”,经过研究后的观点又是不完整的。我们从抽象经验主义研究中得到的思想比不上我们投入到这些研究中的思想。虽然抽象经验主义研究者用“文献综述”弥补不足,但这在米尔斯看来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样的处理方式仍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三是批判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社会研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社会研究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这就要求,社会研究者要承担和包含道德与政治上的决策。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难免会与利益集团有价值冲突的存在,继而也就影响了客观理性。米尔斯对“坚守理性”表示理解,认为“社会科学家们有时发现自己很难扮演无忧无虑的白痴”。米尔斯认为价值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为例:自由主义一直是美国社会研究政治上的共同尺度,以更扩散的方式影响了社会学和政治科学,让美国社会学家倾向于同时研究经验性的细节事实和情境问题,更倾向于分散关注点,将事物看作“持续性运动”。保守主义对美国的社会学研究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当经济上的实用保守主义转向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努力证明权力正当性的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四是批判学术研究科层制气质。学术研究科层制气质与抽象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相关,高昂的研究费用、资本的支持,提供资金的金主倾向于根据实用性新准则行事,这让美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研究风格,如20年代的广告研究、30年代的民意调查。这一趋势尤以二战期间最明显,如对广播的研究、宣传的研究都在这一时期备受重视。这类研究通常不会为公众发言,他要服从于一定的组织。米尔斯认为如果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他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而科层制气质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立自主性,这甚至还影响到了学院教学、分配格局、专业声誉,研究目的迎合科层制需要,并让科层制渗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是批判科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应该避免为科学哲学所困,研究人员不应迷信于“理论”和“方法”。米尔斯建议,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避免僵化的程序,在著作和研究中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在此力图框正方法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理论与使用的遣词造句、逻辑关系相关,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澄清观念、简化程序,我们应该做的是解放社会学想象力。批判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并不是否定它们,经验主义有助于抓取事实,思想和事实应该是相联系的,要先明白证明什么,紧接着才是如何证明。不解的是,在上课的时候,授课教师提到社会学期刊的论文发表逐渐倾向与哲学方向的文章,长此以往,对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米尔斯对美国社会学研究批判的这五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宏大理论受争议,社会研究转向抽象经验主义,与之伴随的是形形色色的实用性和浓厚的科层制气质,而不管是宏大理论,还是抽象经验主义,都没有跳脱出对科学方法的教条式遵守。他认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学术上,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针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提出批判和解释,并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学家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只是把研究局限在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环节方法,不能只服务于顶层政治需要,而忽略了社会学的本质。这本书的核心是社会学想象力应该如何获得。总结出来就是直面时代大问题,不脱离历史维度,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出发。作者希望社会学的研究是一种能够进行比较的研究,培养和具备一种历史视野,来找回人的理性和自由。关于自由理性的人,尤其是中国的政治正确你怎么都似乎是绕不开的,我们发表意见的时候会不会去考虑当下所谓国家和政治需要的问题?比如说适婚男女不结婚,出现了类似所谓剩男剩女的问题,对这种现象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声音很大,那这两种态度观点,各自有各自的说辞和理由,在去判断这个问题,单单只从当下的场景去辩论,只是逞口舌之快的无意义的争执。而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会帮助我们明确,问题的本质在哪儿。它要求我们结合历史的演变,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所处的社会,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等宏观原因,而不是只用个人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妄加断言。当我们对信息有了横纵向了解,我们才能摆脱对静态的时间节点的斤斤计较,而能理性分析当下的问题的本质,对该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代表着如今怎样的社会规则进行更深的认识等,并最终认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总之,所以为什么作者说社会学的想象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心智品质的原因所在,它能帮助我们在宏观层面思考,避免盲从,并运用信息,发展理性,清晰地认识到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
因为正开始阅读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应该提出了“价值无涉”这样的概念,经验逻辑的材料不能上升到价值判断上来,必须就是采取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韦伯和米尔斯在这里是对立,但也应该是不存在中间状态去解释事情的。绝对的理性是不可能存在的呢,所以我觉得我们面对理论传统,还是要认清现实社会问题的历史层面的特征。不同流派有自己的特点,面对知识传统,我看到有相关书评概括的是理解、诠释、融汇、建构的过程。
另外,关于治学方法,学术档案的建立。米尔斯认为,个人体验和学术活动是关联的,要将正在从事的学术研究与同时产生的个人体验协调起来。学术档案将有助于缓解重复工作的乏味,它能激发你捕捉"边缘思想":异彩纷呈的思想,要么是日常生活的"副产品",要么是无意间听到的街谈巷议的片段,甚或就是梦中所得。这些思想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不只会给更直接的体验添些思想意义,还可能激发出更为系统的思考。这就是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穿梭”一词最好的验证,我们要穿梭在思想的游弋之中,发现构成事物本质要素之间的关联,将研究对象所处的静态环境、价值系统、知识系统串联起来。个人的困扰往往就是公共议题的缩影,在这个过程里去构建时代背景、历史特征与现实存在的关联,才能发现一般性的问题在哪里,通过文字记录将思考现实化的过程,“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放在中心位置,从先验的经验中汲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自己的思想,避免主观臆造,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解释的关键变量,中枢变量,直面世事,直面个人。这是心智品质培养的关键所在。
Posted: 2022-11-23 23:3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144369(s) query 3, Time now is:11-01 08:0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