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月读书报告
书目:
洛克《政府论》
霍布斯《论公民》
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齐美尔《现代人与宗教》
洛克《政府论》
政府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批驳了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论的观点,菲尔麦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帝赐予亚当的父权,但是洛克对这一理论的基础逐条进行批判,首先,父权源于生育行为而不是上帝的恩赐,其次,父权有其范围,只能统治其子女而不是所有人,再次,由生育产生的父权是不能继承的,只由生育行为本身产生等等,所以世俗君主从亚当处继承来世袭统治权是不成立的。
下篇破而后立,在批判了前人的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自然法出发,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完全自由的,权利平等,他们都遵守自然法,自由而不放任。这个自然法就是理性,因为每个人都平等而独立,所以任何人都不会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自然法规定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和处罚权,人们之所以交出这些权力,与他人联合进入社会状态,一是缺少裁决标准,二是缺少裁决者,三是缺少权力保障。这使大部分人都不严格遵守正义,每个人都受他人威胁,所以产生社会契约,与他人联合起来保护个人安全和财产,从此,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转入法律通统治下的自由。权力已经交出,不可撤回。但如果掌权者滥用权力,人民有权推翻他,建立新政府。洛克最早提出了分权的思想。
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重视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二项对立的分析方法,强调共时性,把复杂的人类学现象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他分析了巫术的结构,在难产发生的时候,萨满会念咒语,咒语描述了萨满打败了造成难产的嬷巫的过程,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咒语的结构之后斯特劳斯发现,咒语通过重新描述了生产的过程,治愈了产妇的官能失调,类似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做法,精神分析是病人对医生说话来进行发泄,而巫术是巫师代替病人说话来进行发泄。斯特劳斯还分析了神话,用读乐谱的方法对神话进行结构分析,最典型的是对俄狄浦斯神话进行分析,很有趣,但描述起来很复杂,不赘述。斯特劳斯还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了亲属制度,社会组织,艺术的人类学现象。
齐美尔《现代人与宗教》
生命和形式的关系是,生命本身是无形式的,但是又不断的为自己产生形式,每种形式一出现,又立即要求一种超越历史阶段和摆脱生命律动的效力。文化危机的原因就在于新的文化形式产生,与旧的文化形式相冲突。现代性危机就在于,现代性反对形式本身,以至于不再有形式来表达自己。
关于宗教,现代人不再相信宗教,但又仍然需要宗教,传统的宗教对于近代无神论来说已经失效。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信仰的主体与信仰的对象发生分离。宗教不会消失,齐美尔认为现代宗教不是以新的宗教形式来更新宗教生命,而是单纯的宗教需求的冲动。
-------------------------------------------------------------------------------------------------------
考了两天试,拖了几天没发帖,贺老师都怒了,不行不行,马上发帖
这个月读了四本书,一一道来: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
这本书在上个月读了个开头,这个月读完了。作者首先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类似于动物,他们由本能所支配,独居,不和别人来往,每个个体生理上有区别,但是地位上是平等的。后来人口增多,人类之间开始有了交往,此时就会产生比较,那些能歌善舞的人,漂亮的人,口才好的人,体能出众的人就会受到别人更多的注意,这是迈向人类不平等的第一步。而私有制则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旦这种不平等产生,人类的社会制度只会更加加深这种不平等。拥有更多财产的人希望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穷人劫掠,于是就用花言巧语欺骗穷人,和他们签订契约保护各自的财产不受侵犯,这就是法律最初的起源。其他的社会制度也一步步建立起来。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为了说明人类最初是平等的,而现在奴役压迫和不平等是因为背离了自然,但他不是想要回复到过去的那种自然状态,而是想进一步论证社会契约论的观点,通过社会契约来重新建立平等的社会。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
人类的生存遵循两个基本的法则,其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其二是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由此他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土地报酬递减,所以生活资料是以算数级数增加的,而两性间的情欲几乎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的增长最终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个推论有一定道理,但是他没有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活资料带来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高产农作物的培育使现在农作物的产量比几个世纪前翻了几翻,规模型农业使农业人口反而减少,所以虽然地球上的人口还在增长,但至今没有出现马尔萨斯所预想的局面。另外人口原理后来的版本比最初的版本改进的一点就是把控制人口的方式从增加死亡率改为了降低人口的生育率,这点更符合人道主义。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这本书我是实在不想再说了,原著导读课上讲了一遍,读书会上说了一遍,然后公共管理学课上被老师叫起来说了一遍,现在还要再写一遍,恐怕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本书了。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吧,首先讲二战后许多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一般学者认为的是经济现代化可以带动政治现代化,但是亨廷顿得出的结论相反,认为经济现代化不一定能促进政治现代化,有可能是导致政治动荡的原因。政治动荡的国家恰恰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参政水平提高,但是政治制度化水平发展有限不能和迅速扩大的参政相适应,从而产生了政治动荡。然后又讲了政党在政治制度化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和革命,一般来说,改革的困难程度要大于革命。这本书总之分析了政治方面的很多问题。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亨廷顿
这本书的主题是文化与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作者将文明划分为七个或八个,其中非洲文明是否存在还有待证实。与随着现代化发展各文明会逐渐走向融合的观点不同的是,亨廷顿不认为人类文明会走向趋同,相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增多不仅没有消解彼此的差异,反而强化了文明的自我意识,如中日文明,中东和西方的文明冲突,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晰的边界和文明内部的自我认同。文明和价值认同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反理性选择倾向,也就是人性需求中的非理性因素,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恐怖主义。亨廷顿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特点,极度崇尚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强调输出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他认为美国式民主的障碍和敌人是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911事件以前美国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911之后则首先着手开始改造伊斯兰文明。他本人不承认文明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巨无霸,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 此贴被太乙。艮鬼在2013-06-23 00: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