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理论探讨 >> 乡村建设 >>
  • 吕德文:山东合村并居成不了乡村振兴的样板
  •  2020-06-15 07:44:24   作者:吕德文   来源:   点击:   评论:0
  •  【字号:
  • 近段时间,山东各地在全力通过拆村来开展合村并居运动。并且,越是落后的地方,合村并居运动越是激进,群众反映越大。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支持菏泽市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国家综合试验区。(见“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代表:建议支持菏泽市创建乡村 振兴齐鲁样板国家综合试验区”,http://sd.ifeng.com/c/7wlF93BX8EZ)说到底,地方政府就是要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否意味着地方主官的政绩冲动在作怪,还不好说。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却需要仔细辨析。
    在地方政府看来,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个一举双得的好事。一方面,并居后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以让农民就地实现城镇化,这促进了城镇化水平,当然也有利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套。另一方面,一旦农民离开了村庄,就有利于规模化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只不过,这一视角,是典型的只见“物”不见“人”,只有“农业”没有“农民”的视角。就当前的农业生产而言,从业群体主要是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那些优质劳动力早就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去了。换言之,合村并居和规模化农业,受影响最大的恰恰是这些仍要依靠土地生存的弱势农民。他们需要的是劳作的方便和经济简约的生活环境。说句实在的话,在生活成本必然提高,而农业生产的权利面临被剥夺的情况下,新型社区的环境能说是好的么?
    不客气地说,合村并居是一个劣质城镇化,它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强制性地将完全没有必要,也无动力的农村弱势群体城镇化了。姑且不论当地是否有足够的二三产业的支撑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哪怕是有,这部分人口也很难获得与开展自主农业生产相匹配的生活品质。
    笔者曾多次在山东农村调研。地方政府推动的合村并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山东的城镇化率还不够高,山东的村庄也太多太散。言下之意是,这些都是山东“落后”于全国的证据。可实际上,山东有其独特的省情。在笔者看来,这些不仅不是山东“落后”的证据,反而是山东的优势。为何如此?全国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都有不少跨省务工的农民工。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跨省农民工是比较少的。关键就在于,山东的工业同样发达。在山东的很多市县,因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大多数农民工都可以在市域和县域范围内务工。与此同时,山东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极高,不少地方的农产品颇具市场竞争力。哪怕是弱势农民,留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并不算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想象为何相较于其他东部发达省份,山东的城镇化水平并不算高。这是因为,山东的农民工没有必要背井离乡,而是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村庄虽小,却未消失,是因为村庄是维系农业生产的基础。
    而今,地方政府只看表面不看实质,误把优势当作劣势,非要赶农民上楼,非要消灭自己的优势,实在是荒唐。
    客观上,山东的农村算不上高大上,但它适合当地的实际,符合群众的需要。概言之,村庄是一个非常简约高效的体制。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而言,只要有村庄存在,有熟人社会在,农民就可以通过合作互惠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而没有必要花钱到市场上去买。对于基层治理而言,村庄也是一个经济高效的治理体系。在村庄范围内,众多的公共事务都可以依靠村民自治来解决,地方政府在无形中减少了不少开支。非要搞新型社区,不仅意味着弱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再,基层治理的成本也将急剧提升。
    山东省是比较早开展了农村社区化建设试点的地方,笔者也专门调研过。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下沉,让农民更方便获得政府服务。过去一些年来,山东的大多数地方在试点过程中,将农村社区化建设和过去的管区制度结合起来。即,一个管理区一般选择一个中心村作为社区化建设的承接地,乡镇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下沉到中心村,然后辐射周围几个村庄。这样,农村社区化建设既实现了公共服务下沉,又未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这是一个稳妥,符合实际,却未必有足够显示度,彰显政绩的改革。
    事实上,哪怕是要合村,全国大多数的地方的做法也仅仅是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并未触及农民居住空间的改造。尽管,在笔者看来,因为乡村治理单元具有历史延续性,也有极强的社会性,大多数地方实行的合村都没必要,且就治理效果而言,几乎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但相对而言,这种改革还算有商讨余地,哪怕是出了问题,也可以通过制度调整加以解决。但如山东这种,把合村建立在改变农民居住空间的基础之上,实在是太过激进。它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研究者,都是不可预料的。并且,一旦出问题,就是死结,很难通过制度调整再来解决。
    城镇化的进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本质上,它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也是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相匹配的。在一些城郊地区,或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农民早已被吸纳到二三产业中,也早就习惯了城市生活,在这些地方进行村改居,当然没问题。并且,农民还非常欢迎——因为,上楼之后,利益可观,且对生活没有什么冲击。
    但山东农村如此大规模推行合村并居运动,实在是胆大,非要在短时间内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活方式并未改变,且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让最弱势的农民上楼。并且,上楼之后,再无退路。在没有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单靠地方政府的一腔情愿推动,能不出问题?
    这么说来,合村并居很大可能会带来乡村衰败,只会造就一个劣质城镇化的样板,不会是乡村振兴的样板。
    本文原发于半月谈新媒体官微,2020.6.14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