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调查研究 >> 乡土随笔 >>
  • 王海娟:莫让农民老无所依
  •  2015-03-16 10:57:19   作者:王海娟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春节回乡观察:莫让农民老无所依

     

    老有所依不仅仅关涉到2亿多老年人的福祉,还考验日益老龄化的中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归依。在农村的养老图景中,老年人主要依靠土地养老,现存土地制度极大地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问题。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失能老年人无所依,土地政策的调整也使得越老越多的老年人丧失依靠。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强调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却抽掉老年人的依靠,人为推动老无所依。

     

    老有所依不仅是老年人的梦想,更是每个人的未来期望。二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成为农民生育子女的动力之一。而在农村的现代化变迁中,农民都普遍认识到子女不再是依靠,真正给老年人以依靠的是脚下的土地。据村里的老村干部讲,“全村100多个老年人中,由儿子赡养的很少,老年人一般靠耕种土地和国家养老金生活”。在我所居住的湾子里有8个老年人,这些老年人都没有靠儿子养老,而是“以地养老”,在农民眼中,土地比儿子更可靠。

    以我爷爷为例。我爷爷今年83岁,生育有3个儿子和3个女儿,是我们湾子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爷爷去年耕种2亩地,种植了玉米、红薯、油菜、棉花和各种蔬菜等。爷爷的日常生活所需几乎全部来自于自己耕种的土地,可以称得上是自给自足。玉米、红薯等杂粮自己种植,油菜籽榨油,蔬菜自己种。爷爷还利用杂粮和菜叶养鸡鸭等家禽,满足自己的肉蛋需求。由于爷爷年龄较大,近几年无法种植水稻,食用的粮食是存粮,去年存粮用完后爷爷到别人田里拾到500多斤稻谷。爷爷耕种土地还能够获得少量的货币收入,如出售棉花和鸡蛋鸭蛋等,土鸡蛋每个1.5元,去年爷爷出售鸡蛋获得500元收入。衣服和鞋子由女儿买。爷爷需要购买的只有猪肉、烟、盐、铁和洗衣粉,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可以满足日常货币开支。爷爷的货币收入还有孙子孙女每年给的零花钱1000多元和养老金2040元(爷爷是高龄老年人,每月养老金是120元,奶奶每月的养老金是70元)。除开医疗费用和人情开支外,爷爷还储蓄1万多元。在家乡里,是否有钱去集市买小吃是老年人富裕的象征,每天去集市逛逛,买自己喜欢的小吃是爷爷每天的“例行公事”。

    土地给爷爷提供的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物质,还有有尊严的生活和老有所乐。爷爷奶奶居住在老房子里,不需要依靠子女生活,不需要低声下气地讨好子女,通过经济独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虽然爷爷只耕种了2亩地,只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劳作,但是爷爷每天都要去地里转转,拔拔草,看看庄稼的长势如何,就像是照看自己的子女。在播种中种下希望,在收获中获得喜悦。劳作对老年人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休闲,这或许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老年人在耕种土地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不再枯坐家中,也不再孤独。于爷爷而言,种地既是锻炼身体,也是休闲娱乐,也有成就感。

    能走动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能够种点地,养几只鸡,种点蔬菜,加上国家的养老金,养老基本上不存在问题。耕种土地的老年人吃的是绿色农产品,住的是宽敞农家小院,消费不高,福利不低。我并不是要美化农村养老,而是表明有土地的老年人幸福指数不低。

    2亩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满足了两个老人的生活所需,但这一部分的价值因为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交换,并没有计算到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中。以市场价值计算,两个老年人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农产品需要花费1万多元,全国农村有1亿多老年人,土地每年给老年人提供了数亿元的物质。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制度)给农民提供了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老人农业即使不能给市场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但是缓解了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当我们在感叹子女不孝,批判农村养老政策时,却没有进一步考究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真正图景,忽视了土地制度在农村老年人养老中的功绩。

     

     

     “以地养老”方式能够解决的是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失能老年人因为无法耕种土地而无所依靠。陈芳是邻村的村民,今年70多岁,有2个儿子4个女儿,2个儿子和3个女儿都外出打工,只有嫁在本村的大女儿没有外出务工。今年大年初三,陈芳摔了一跤,子女没有将陈芳送到医院检查。陈芳无法起床做饭,大儿子没有回家过年,小儿子和儿媳外出拜年,没有给她做饭,晚上小儿子回来时给她端了一碗饭。初四小儿子和媳妇仍然外出拜年,没有给她做饭。陈芳只能给大女儿打电话,让大女儿给她送饭。小儿子和女儿商量怎么照顾陈芳时,小儿子说,“火车票已经买好了,小孩要开学,我不能推迟出去”。大女儿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妈,凭什么让我照顾。”陈芳知道子女期望的是自己早点死掉。陈芳的案例并不特殊,我外婆洗衣服时一头栽进池塘里,已经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小舅舅常年外出务工,大舅舅在家居住,认为这个病不需要医治,平时也不照顾外婆,我妈妈有空时给外婆送饭。

    子女不愿意照顾失能老年人,既与打工潮带来的空间隔离有关,也与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变迁有关。传统时期有“久病无孝子”的说法,现在市场经济以货币衡量人的价值,老年人已经无法创造价值,只不过是废弃的生命。这意味着,除了空巢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遭遇生活照料问题外,有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失能时也遭遇这一问题。连在家的子女都不愿意照顾父母,外出务工子女回家照顾父母将损失几万元的收入,让子女回家照顾父母更是不现实。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空巢老年人的增多,失能老年人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问题,这是国家养老政策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前国家的土地政策使得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老无所依。如土地流转政策,像陈芳那样,土地流转后租金往往被儿子拿走。即使土地租金给老年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地租金为200-500元左右,这些租金也不够老年人生存,更何况老年人丧失了廉价的休闲娱乐方式,正如老年人所言,“(没有土地)老年人只能天天等死了。”现在国家正在推动以确权为起点的土地市场化,土地交易意味着允许农民交易养老保障,那么更多的老年人将失去依靠。

      如果不耕种土地,不仅老年人的生存是个问题,而且如何获得低成本的休闲娱乐也是个问题。2012年陈芳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土地租金归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每年给陈芳夫妻的养老钱是1200元。我问陈芳这么点钱怎么够花,她说,“有多少钱花多少,别的老人都去集市买小吃,我从来不去集市上买吃的,有病也自己忍着”。不种地也没有钱打牌的陈芳只能去别人家串门,媳妇总是责骂陈芳不在家里看家,陈芳害怕媳妇不给钱,只能忍气吞声。陈芳知道媳妇责骂的背后是自己成为了负担,遭人嫌弃。

    在国家养老保障体系还未健全,“养儿防老”不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让老年人耕种土地就是让老年人陷入生死边缘,农民面临的是更无依靠的未来。每个家庭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去,莫让农民老无所依。

     

  • 进入专题:2015年回乡记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