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简介:孙立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 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 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 研究旨趣及其成果: ――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 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 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 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最新成果 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 |
2014-04-25 ·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 [1517] |
2014-04-05 ·孙立平:社会不公导致各阶层的普遍弱势感 [943] |
2014-04-05 ·孙立平: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 [836] |
2014-03-16 ·孙立平:信任的缺失与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结构 [1089] |
2014-03-12 ·孙立平:撬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 [3354] |
2013-12-11 ·孙立平:市场机制的缺失让农民富不起来 [1026] |
2013-10-04 ·孙立平:倾听“被革命卷入者”的心灵 [791] |
2013-09-02 ·孙立平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1142] |
2013-08-19 ·孙立平:“转型陷阱”的提出与意义 [1105] |
2013-06-03 ·沈原 郭于华 孙立平:一代宗师 高山仰止 [2681] |
2013-03-17 ·既得利益群体用维稳绑架社会 [1344] |
2013-03-06 ·孙立平、郭于华等:官员财产公示为什么这么难? [1451] |
2013-03-03 ·孙立平: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 [1482] |
2013-01-06 ·孙立平: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1139] |
2012-11-03 ·孙立平:中国改革究竟卡在了什么地方? [1583] |
2012-09-07 ·孙立平:用公平正义打破转型陷阱 [1189] |
2012-06-14 ·孙立平:复杂性社会的积极管理 [1253] |
2012-06-11 ·孙立平:渐进式改革的危险性更大 [1575] |
2012-04-11 ·孙立平:重启改革难在如何走出转型陷阱 [1513] |
2012-04-08 ·孙立平:中国改革的四种思路 [2662] |
2012-04-06 ·孙立平:有关重庆模式的两点看法 [5547] |
2012-03-21 ·孙立平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2106] |
2012-03-15 ·孙立平 秦晖:过渡性制度不能固化 [1524] |
2012-03-15 ·建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改革新共识 [940] |
2012-02-27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1113] |
2011-10-22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841] |
2011-10-01 ·孙立平: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1305] |
2011-10-01 ·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 [1517] |
2011-09-26 ·孙立平:警惕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 [1054] |
2011-09-02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 [1028] |
2011-06-24 ·孙立平:中国的稳定问题新思维 [0] |
2011-06-23 ·孙立平:中国的稳定问题新思维 [1078] |
2011-05-09 ·孙立平:矛盾化解要以利益均衡为中心 [908] |
2011-04-21 ·孙立平等: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1106] |
2011-04-18 ·孙立平:我们要幸福不要“被幸福” [997] |
2011-04-17 ·孙立平:贫富差距再思考 [1440] |
2011-04-12 ·孙立平: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833] |
2011-04-09 ·孙立平: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 [1102] |
2011-04-07 ·孙立平: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 [1154] |
2011-03-07 ·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 [1433] |
2011-02-28 ·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 [66] |
2011-02-27 ·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 [1285] |
2011-01-21 ·孙立平:财富的创造与社会的进步 [658] |
2011-01-09 ·孙立平: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1121] |
2010-12-31 ·孙立平: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这代人 [1348] |
2010-12-18 ·孙立平:“收入倍增”莫成“支出倍增” [851] |
2010-12-03 ·以社会变革应对经济危机 [800] |
2010-10-15 ·孙立平:既得利益群体用维稳绑架社会 [1755] |
2010-10-02 ·孙立平: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城乡关系与城乡统筹发展 [1169] |
2010-09-19 ·孙立平:形成了结构上的强势和弱势两大群体的格局 [1942] |
2010-09-19 ·孙立平:经济增长:一种现实中的悖论 [1031] |
2010-05-23 ·孙立平:利益表达制度化之路 [1815] |
2010-04-22 ·晋军、应星、毕向阳、孙立平、郭于华、沈原: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3827] |
2010-04-05 ·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 [2781] |
2010-03-26 ·孙立平:中国亟需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1509] |
2010-03-08 ·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739] |
2010-01-22 ·孙立平:公共精神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 [1390] |
2010-01-16 ·孙立平: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1081] |
2009-11-27 ·孙立平: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1392] |
2009-11-21 ·孙立平: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 [1490] |
2009-10-10 ·孙立平:走向社会重建之路 [1225] |
2009-07-28 ·孙立平 机会主义与中国改革 [1637] |
2009-07-05 ·孙立平:机会主义与中国改革 [1658] |
2009-05-01 ·孙立平:中国需要一场罗斯福式的社会改革 [1448] |
2009-04-03 ·孙立平:中国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重建 [1465] |
2009-03-29 ·孙立平:危机与缺陷 [1062] |
2009-03-17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问题 [844] |
2009-03-07 ·改革与公众参与 [602] |
2009-03-03 ·孙立平:危机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785] |
2009-02-16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560] |
2009-02-14 ·孙立平:危机中的“中国经济问题” [728] |
2009-01-20 ·孙立平:危机的传导及其机制 [1037] |
2008-12-30 ·孙立平: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879] |
2008-12-19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跨过经济大坎儿 [706] |
2008-12-13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1257] |
2008-12-06 ·孙立平: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社会矛盾? [2013] |
2008-12-02 ·孙立平:中国寡头统治之社会结构已定型 [1280] |
2008-11-26 ·社会结构定型与精英寡头统治的初步凸现 [1587] |
2008-11-02 ·孙立平:谁种下了祸根 [930] |
2008-05-20 ·郭于华等: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1864] |
2008-05-16 ·孙立平:如何重建公信力 [577] |
2008-03-03 ·孙立平:走出体制性拘谨 [955] |
2008-01-17 ·孙立平:消除“不稳定幻像” [660] |
2007-12-26 ·孙立平:从稳定观到秩序观 [681] |
2007-12-09 ·孙立平:要形成关于稳定问题的新思维 [738] |
2007-12-08 ·“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1328] |
2007-12-05 ·关于稳定的新思维——孙立平访谈 [690] |
2007-12-02 ·孙立平:势利在损害政府的公正性 [695] |
2007-11-29 ·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1495] |
2007-11-25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1]——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 [2585] |
2007-11-22 ·孙立平:超越稳定,重建秩序 [738] |
2007-11-11 ·孙立平:稳定问题新思维 [691] |
2007-11-06 ·孙立平:化解贫富冲突要在调整社会结构 [647] |
2007-10-18 ·孙立平:穷人的尊严与不羞辱 [930] |
2007-10-17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 [770] |
2007-10-11 ·孙立平: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 [790] |
2007-09-26 ·孙立平:部门利益的逻辑社会观察 [807] |
2007-09-22 ·孙立平:基础秩序瓦解与不可治理状态 [838] |
2007-08-21 ·孙立平:黑砖窑,穷人祸害穷人 [843] |
2007-07-31 ·孙立平:基层政治是如何溃败的 [919] |
2007-07-26 ·孙立平:保护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 [811] |
2007-06-18 ·经济观察报/孙立平: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 [715] |
2007-06-06 ·孙立平:保护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 [621] |
2007-05-19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 [3154] |
2007-05-17 ·孙立平:中产阶层与社会和谐 [593] |
2007-05-09 ·孙立平:防止中产阶层成为仇富的替罪羊 [691] |
2007-05-01 ·孙立平: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 [856] |
2007-04-22 ·孙立平:体制性的虚荣 [694] |
2007-04-06 ·孙立平:中国的体制性虚荣 [978] |
2007-03-29 ·孙立平:基础秩序瓦解与不可治理状态 [703] |
2007-03-26 ·孙立平:信息透明与质询制度 [631] |
2007-03-20 ·孙立平:农民工如何实现城市融入 [1059] |
2007-03-12 ·孙立平:说“运作” [726] |
2007-03-12 ·孙立平:为什么中国人上班这么累 [1180] |
2007-03-11 ·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 [738] |
2007-03-10 · 孙立平:谈中国式势利 [928] |
2007-03-10 ·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 [1092] |
2007-03-05 ·孙立平:中国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 [657] |
2007-03-05 ·孙立平: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特征与原因 [932] |
2007-02-13 ·孙立平:精英寡头化与下层的民粹化 [733] |
2007-02-12 ·孙立平: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 [714] |
2007-02-07 ·孙立平:监督的基础是什么? [559] |
2007-02-05 ·孙立平:阳光如何穿透暗箱 [543] |
2007-02-03 ·孙立平:探寻实践中的逻辑与机制 [741] |
2007-01-25 ·孙立平:优化社会结构 走出断裂社会 [913] |
2007-01-25 ·孙立平:过度保密与权力运作神秘化 [653] |
2007-01-10 ·“中国式”势利 [769] |
2006-12-29 ·孙立平:解析中国社会的暗箱操作 [673] |
2006-12-28 ·孙立平: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 [626] |
2006-12-26 ·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 [808] |
2006-12-19 ·孙立平:解决公款吃喝,并不复杂! [729] |
2006-12-14 ·孙立平:建构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 [706] |
2006-12-12 ·孙立平: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是规范财富分配 [721] |
2006-12-12 ·孙立平:马路上的利益与政治 [696] |
2006-12-10 ·孙立平:二元结构的叠加及分类分析 [902] |
2006-11-28 ·孙立平:高校自主招生——选择的困境 [645] |
2006-11-26 ·孙立平演讲: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 [877] |
2006-11-11 ·关注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新变化 [3385] |
2006-11-11 ·孙立平: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 [1023]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社会:再谈农村医疗 [779]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一) [4286] |
2006-11-11 ·将对方置于更为不利的位置----日常生活中公平原则在正式权力运作中的运用(之一) [1056] |
2006-11-11 ·日常生活中公平原则在正式权力运作中的运用(之二) [2051] |
2006-11-11 ·孙立平:贫困、不平等与社会权利 [1035] |
2006-11-11 ·中国·社会:降低社会冲突的烈度 [632] |
2006-11-11 ·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2673] |
2006-11-11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2599] |
2006-11-11 ·信任的缺失与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结构 [763] |
2006-11-11 ·资源重新积聚与弱势群体形成 [739] |
2006-11-11 ·贫困的绝对与相对 [881] |
2006-11-11 ·中国·社会,“民工荒”能改变什么? [568] |
2006-11-11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2026] |
2006-11-11 ·民工荒是否是对中国模式的象征性挑战? [671] |
2006-11-11 ·以社会化的方式重组社会资源 [824] |
2006-11-11 ·中国·社会:利益时代的思维 [638] |
2006-11-11 ·孙立平:“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下的民工潮 [998] |
2006-11-11 ·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 [536] |
2006-11-11 ·孙立平:郎咸平的三个命题 [679] |
2006-11-11 ·“城乡二元结构”究竟意味着什么? [1149] |
2006-11-11 ·中国已出现激烈的阶级对立 [963] |
2006-11-11 ·孙立平: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 [673] |
2006-11-11 ·断裂的社会:今天的中国究竟属于哪个“浪潮”呢? [840]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683] |
2006-11-11 ·孙立平: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几个新特征 [1236] |
2006-11-11 ·孙立平:内需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847] |
2006-11-11 ·孙立平:大学生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少了 [1331] |
2006-11-11 ·孙立平:当心收入被支出吞噬 [670] |
2006-11-11 ·“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1 [2552] |
2006-11-11 ·“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2 [1294]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已出现强弱分野的阶级对立 [595]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到了哪一步? [665] |
2006-11-11 ·孙立平:侵蚀阶段与转型阶段 [628]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人民需休养生息 [2100] |
2006-11-11 ·孙立平:“扭曲的改革”与利益最大化 [568] |
2006-11-11 ·孙立平:论新改革观 [1026] |
2006-11-11 ·孙立平:共识破裂暂停改革是理性选择 [667] |
2006-11-11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 [751] |
2006-11-11 ·孙立平:利益博弈的一年 [529]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533] |
2006-11-11 ·孙立平:“贫富分区”争论表明精英与大众的分裂 [627] |
2006-11-11 ·孙立平:在反思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改革 [741]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反思的几种主要观点 [859] |
2006-11-11 ·我们社会有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 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 [679] |
2006-11-11 ·孙立平:以富民政策扩大内需 [675] |
2006-11-11 ·孙立平:理性看待富人区问题 [761] |
2006-11-11 ·孙立平 :形成中的共识与未尽的话题 [645]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一) [698]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二) [665] |
2006-11-11 ·孙立平:改革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三) [654] |
2006-11-11 ·孙立平:从“丧尽天良”到“突破底线” [907] |
2006-11-11 ·孙立平:两个二元结构的叠加与新农村建设 [1138] |
2006-11-11 ·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 [700] |
2006-11-11 ·孙立平:建立民众参与机制 [670] |
2006-11-11 ·孙立平:隐名匿姓社会的个人信用 [598] |
2006-11-11 ·孙立平:过去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792] |
2006-11-11 ·孙立平:中国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 [599] |
2006-11-11 ·孙立平:反腐原来很简单 [742] |
2006-11-11 ·孙立平:“冰棍现象”与非常态国企 [843] |
2006-11-11 ·孙立平:破除改革争论中的意识形态迷雾 [863] |
2006-11-11 ·孙立平:政府转型与实现社会价值多元化 [913] |
2006-11-11 ·scc出租车业:一个半市场化改革的怪胎 [928] |
2006-11-11 ·孙立平:怎样才算好的市场经济? [511] |
2006-11-11 ·孙立平:黑车与反制度式抗争 [771] |
2006-11-11 ·孙立平: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777] |
2006-11-11 ·孙立平:如何解读社情民意 [863] |
2006-11-11 ·孙立平:有关《无极》的林林总总 [729] |
2006-11-11 ·孙立平:扭转“繁荣而不富裕”的局面 [572] |
2006-11-11 ·孙立平:何时接轨 何时国情? [627] |
2006-11-11 ·孙立平:“大混居、小聚居”与阶层融合 [706] |
2006-11-11 ·孙立平: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 [627] |
2006-11-11 ·孙立平:失衡的社会与畸形的房市 [746] |
2006-11-11 ·孙立平:且看“电力亏损”如何演变 [590] |
2006-11-11 ·寻找多数人的家园 [661] |
2006-11-11 ·孙立平:弄巧成拙的谬赏主义 [654] |
2006-11-11 ·孙立平:权利平等与社会底线 [694] |
2006-11-11 ·孙立平: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837] |
2006-11-11 ·孙立平:家庭结构与房价飞涨 [813] |
2006-11-11 ·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3600] |
2006-11-11 ·中国不应把所有的教训都当作经验 [569] |
2006-11-11 ·孙立平: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595] |
2006-11-11 ·孙立平:发展: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 [647] |
2006-11-11 ·孙立平:“真话运动” [700] |
2006-11-11 ·孙立平/景效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1002] |
2006-11-11 ·孙立平:政府势利将损害政府的超越性和公正性 [681] |
2006-11-11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786] |
2006-11-11 ·孙立平: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下) [1547] |
2006-11-11 ·孙立平: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上) [3369] |
2006-11-11 ·孙立平:贫困是什么? [691] |
2006-11-11 ·孙立平:资源配置与新的社会关系——“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二) [1535] |
2006-11-11 ·孙立平:原子化与庇护关系——“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三) [4041] |
2006-11-11 ·孙立平、李强、沈原:精英联盟、总体性资本和“不拉空阶层” [1629] |
2006-11-11 ·孙立平:生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 [833] |
2006-11-11 ·孙立平:法律剪刀差? [763] |
2006-11-11 ·孙立平:腐败者们何以能够跋扈张狂 [1023] |
2006-11-11 ·孙立平:一个新的社会正在形成 [661] |
推荐学者 | |||||||||||||||||||||||||||||||||||||||||||||||||||||||||||||||||||||||||||||||||||||||||||||||||||||||||||||||||||||||||||||||||
|
|||||||||||||||||||||||||||||||||||||||||||||||||||||||||||||||||||||||||||||||||||||||||||||||||||||||||||||||||||||||||||||||||
中心研究人员 | |||||||||||||||||||||||||||||||||||||||||||||||||||||||||||||||||||||||||||||||||||||||||||||||||||||||||||||||||||||||||||||||||
|
|||||||||||||||||||||||||||||||||||||||||||||||||||||||||||||||||||||||||||||||||||||||||||||||||||||||||||||||||||||||||||||||||
华中学者 | |||||||||||||||||||||||||||||||||||||||||||||||||||||||||||||||||||||||||||||||||||||||||||||||||||||||||||||||||||||||||||||||||
|
|||||||||||||||||||||||||||||||||||||||||||||||||||||||||||||||||||||||||||||||||||||||||||||||||||||||||||||||||||||||||||||||||
学者文集 | |||||||||||||||||||||||||||||||||||||||||||||||||||||||||||||||||||||||||||||||||||||||||||||||||||||||||||||||||||||||||||||||||
|
|||||||||||||||||||||||||||||||||||||||||||||||||||||||||||||||||||||||||||||||||||||||||||||||||||||||||||||||||||||||||||||||||
县乡主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