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琳读书报告二帖(更新至2021.10)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李琳读书报告二帖(更新至2021.10)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琳 2020-12-11 09:36
2021年10月(书单)
《农民的终结》
《忏悔录》
【读书有感】
      农民终结是孟德拉斯于1967年以法国的农村社会变迁为背景而写作的,当时的法国农业社会所面临的背景正可以用孟德拉斯在本书开篇的一句话所描述“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新命题。”在本书中,孟德拉斯也藉由法国农村社会描述了真个欧洲社会的农业在二战变迁。而孟德勒斯所指的农民的终结,并不是作为提供人类生活必须的原材料的农民这一职业或者说农业的终结,他仅仅指的是传统的小农的终结,在这种小农的终结中,孟德拉斯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是传统农业文明和价值观的改变。因此这种终结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意义上而言的。在此过程中,首先因为传统方式农业方式的改变使得小农变味了农业生产者,其次由于农业意识的改变,农民意识深刻改变。此背景下的农民不再自给自足,而是从事家庭生产经营和和市场交换。
      但是作者在本书的最后跋中也通过对法国农村十几年后的状态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农村在经历过点前后后的欣欣向荣的发展:1975年的法国人口普查显示,乡村人口的数量不再下降。1982年的法国人口普查再次显示,乡村人口开始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明显比法国人口的其他部分快。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在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乡镇工人比城市地区的工人还要多,乡镇在经过一个让人以为已死去的休克时期之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命力。乡下人享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适,所有的家庭都配备有浴室、现代化厨房、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小汽车。这是孟德拉斯为我们描述的一种乐观的场景。

2021年9月【书单】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第二性》ⅠⅡ

【读书有感】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来探讨了女性,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是与女性身处的情景密切相关的。而布迪厄也在《单身者舞会》《男性统治》中从两个方面都提出了隐形暴力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甚至这种潜意识的观点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决定和选择但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这三本书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都从性别视角入手阐述了我们每个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深受外界的影响而塑造,但这真的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吗?这三本书从性别入手,但又不局限于女权,更加具有启发意义。

2021年8月【书单】
《单身者舞会》
《男性统治》
《技术垄断》
【读书有感】
1.男性秩序的建立:
在两性的生理上存在着很多对立(如柔软、坚硬)。这种性别之间也就是男性和女性身体之间的生物学差别通过神话(神话-仪式系统认可和夸大妇女的低等和受排斥的原则)根植于男人统治女人的偶然关系中,被纳入社会秩序,成为了社会方面被构造的自然证据。认识模式就是根据这些区分形成的。
所以男性社会正义论的特殊力量源于它将一种统治关系纳入一种生物学的自然中,并将这种关系合法化。
2.男性秩序建立的后果:象征暴力(对女性)
男性统治得以充分行使的条件得以全部实现,并使男性得到了普遍认可的优先权,成为了所有社会成员认识、思想和行动的模子。因此这种生物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男性中心表象被赋予了一种客观性。女人也将一些思维模式应用于现实,尤其是他们被束缚于其中的权力关系。丹这些思维模式只是权力关系的产物,是一种象征暴力,即被统治者把从统治者视角出发建构的范畴用于统治关系。便会使同志关系看起来自然而然甚至导致自我贬低。如跳不出性别“等级”的一般特征,认为女性应该比男性有力量更高登。这种暴力是通过纯粹象征的途径实施的,包括交流、认识、不承认、承认、情感。女人被泡入按照性别等级划分的世界,向女人不断颁布看不到的指令,企图让女人把随意和规定和禁令看做是显而易见的和自然而然的。并且会出现一种“习得性无助”
对男性:
男人也是统治表象的囚徒和暗中受害者。那些导致承担和实施统治的配置如同服从的配置一样被纳入得到了天性中,这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化作用,这些配置支配这男人。这种支配力量能让人把可能或不可能的事情当成不可避免和顺理成章。如男性特权就是一种陷阱,它男子气概的义务强加给每个男人。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行动者从社会作用中得出的,如是从父母、同辈的描述和反映构成的,但在此之前一个集团已经将一些基本结构(如大小、粗细)放入了社会整体结构中,所以人们的认识和反映本身就是按照这些模式形成的:从男女对立出发的一种反映(如评价一个女孩太壮了,或这些困难对于男孩不算什么).
3.性别秩序永久性的保障:通过性别劳动分工再生产
由三种机构完成的:
家庭:对性别划分合法表象的早期体验场所
教会:被反女性主义的神职人员支配灌输父系价值统治和表达对女性的悲观看法。
学校:通过不同学科、学院之间的区分原则使其具有性别含义并以此传播父系制度的先决条件。
制度因素:国家的作用
通过公共父权制来加强和认可私人父权制。
4.变化
总体而言,男性统治不再被看做天经地义的而是需要被证明和维护的;对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性别劳动差异再生产的减弱,如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增多,女性出现在各种职业中。但是他们实际上还是被排除了在了权威职位和责任职位外,在经济、财政和政治领域尤其如此。所以尽管如此,女性出境的变化本身总是遵循着男女之间区分的传统逻辑模式。


2021年7月【书单】
《失控的世界》
《继承人》
【读书有感】
我们当今正在迈入一种全球秩序中,即全球化。对于全球化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怀疑论,认为全球化只是一种谈论,与以往的经济形势没有什么区别,大多是贸易还是在地区间进行而非全球范围内;另一种是激进的观点,认为全球化确实存在且影响深远,它越来越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国家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主权,领导人也是去更多影响事件的能力。吉登斯赞同激进派的观点,但是两者只从经济角度谈了全球化,而全球化是多方面的。全球化尽管并非完全公平、结果也绝非绝对良性(扩大不平等、破坏地区文化、恶化贫困),但是它仍然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人们常感到有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这是制度的无能为力,所以我们需要重构制度。
通过全球变暖,吉登斯引出了“风险”,他将风险分为两类:传统的风险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而在我们当今生活的社会中,即全球化的社会中,风险更多的来自自己而非外部,并且我们要面对的风险更多更复杂,对于此我们需要抱有更为积极地态度。
传统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传统也受到变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仍然维持传统的国家都正在远离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失,相反传统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然而传统也常常屈服于现代性,如那些失去了内容的传统或商业化了的传统。认识到社会需要传统是完全理性和合理的。
全球化同样也改变了传统家庭,婚姻和家庭变成了空壳状态,名称未变但实质性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夫妇成为家庭核心,家庭的的经济作用越来越小,情爱功能加重。
在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全球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主意识正在全球普及,但在较为成熟的地方,民主意识削弱的迹象却在扩散,这其实是人民对正科和传统民主程序的信任下降却非非针对民主本身。在一个失控的世界并不是不需要政府管理,反而需要更多,民主才能实现。而吉登斯认为要建立民主就要建立一个跨国组织。


2021年5月【书单】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制度如何思考》
《合法化危机》
《寡头统治铁律》
《面包与自由》
《互助论》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
《吾国教育病理》

【读书有感】


一、寡头形成的两个环节:
1.大众与精英的分野:(组织的必要性)首先在结构上,个体直接参与政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机制上都不可行。所以代表机制产生,代表大众的名义行事并执行其意愿,如政党组织。并且对于 任何阶级,一旦公开提出某种要求和目标就需要建立组织,组织实行成集体意志的唯一途径,
  (领导者产生的原因) 在智识上,随着组织所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和专业,所以需要一批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专业技能的人在组织中发挥作用,而这些都是普通大众无法获得的。普通成员不得不放弃自己行使管理的职能而将这些职能委托给值得信赖的专业领袖官员。由此变成生了精英群体,且削弱了大众参与的机会。这种专业化意味着权威,便导致了控制。组织内部专业分工的产生意味着要把权力降低这一小撮精英。
    领袖赖以产生的心理基础上:第一是对代表职位的习惯性觊觎,即将职位视为其个人财产。辞职是领导人惯用的伎俩,即以自己的不可或缺性,使自己的意志获得压倒一切的影响力,表面上表现出民主的色彩,其实是寡头政治的集中倾向,因为它抹杀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意见分歧;第二大众对领袖的需要:在享有公民权利的人当中,对公共事物具有浓厚兴趣的人寥寥可数。并且大众在组织上具有脆弱性,即当他们的行动失去领袖时,便分分做鸟兽散;第三是对领袖的感激;第四是对领袖的盲信:源于领袖在正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最终导致大众与精英的分野:职业化领袖的出现意味着民住走向末路,这是因为代表体质,卢梭说主权永远不能转让。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信,只要他将主权转让给代表自由辩不存在。社会分工的选择导致了专业化,由专家担任跟领导是必要的,因为他具有普通人不具备的政治能力。
2.领导者的心理:并非所有人都会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也并不是说在严密的组织中领袖从一开始就想方设法谋取私利。但长期担任领导人会对领导者的道德品格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权力意识总会使人变得自负并且自视甚高,渴望主宰了他人的欲望。加之大众的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以及希望的得到引导,常常是他们心里获得优越感,并激发指使他人的精神需要所以任何掌权者都会对权力的扩大和巩固,对地位的维护等。(第三章)
    二、领袖的专断倾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组织的稳定性,任期越长,领导者对大众的影响力越大,其独立性就越高,所以更容易遭到寡头统治的侵蚀。第二是在财力上具有支配地位
    三、对领袖的社会分析:(资产阶级参与无产阶级运动)对任何阶级来说,即使它已认识到敌对阶级比自己更胜-筹,自己的末日已经临近,但在本能的阶级利己主义的促使下,他们仍将继续顽抗,并最终在事实(而不是言词)面前屈服。 对资产阶级来说,支持社会主义便意味着疏远自己所属的阶级,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在社会和观念两方面为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经常会使自己在物质上蒙受损失。
    从社会主义领袖的社会起源来看,一类来自于无产阶级,另一类来自于资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阶级。这种动机可以归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追求真理的专业人士,他们所追求的是一些不带偏见的目标。第二种是对社会主义有强烈感情认同的人,激励他们的主要动力是一种贵族式的对不易的强烈反感,对弱者和贫苦者的同情。
    相当多的资产阶级人士经常在道义上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惟一途径 ,与他们对正义的要求相致,但只有当他们确信(而这种确信往往是在某- -偶然的时机形成的)自己心中的抱负不仅是正当的和美好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一信念。可以看出,这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是情感与理性的有机。
   (无产阶级内部分化)由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加之工人们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程度各异,使得工人阶级队伍中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在许多条件下,这就使得那些已经获得一定地位的工人竭力维护他们的地位(尽管他们并未完全摆脱贪得无厌这一一人 类的普遍本性,即使百万富翁也难以避免),对现状的暂时满足,使他们逐渐疏离于普通大众因经济上的困乏而形成的执著的革命追求,而这种追求旨在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体制。这样,工人阶级将被分割为不平等的两部分,双方在人数上常常变动不居
    四、限制领袖的尝试:复决投票,放弃资产阶级生活,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
    五、总结:从一个统治阶级必然要被另一个阶级取代这 原理我们可以演绎出如下规律:至今-切寡头统治都是任何大的社会集合体的必然生活形式,这非但不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相对立.而且进一步完善并强化了这一历史观。那种认为历史就是阶级之间一系列斗争的理论与那种认为阶级斗争总是会导致与旧的寡头融为一体的新寡头的产生这样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政治阶级的存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存在冲突,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称为一种经济理论,而毋宁说是种历 史哲学,因为在每一种特定条件 下,政治阶级的统治是各种社会力量争夺最高统治权斗争的结果。历史的进城只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抗,社会革命无法真正改变大众的内在结构,在其中,大众只满足于竭力更换他们的统治者。
   在这些社会主义政党组织中,虽然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和真诚信念的人无法否认各种形式的民主体制中寡头化倾向这显见的事实, 但他们仍竭力将这种倾向解释为大众精神上的一种返祖现象(atavism)所导致的结果,是工人运动还不熟的标志。受到个人的自主,社会主义制度将会使大众摆脱这种毒害,使他们具有实现自治所需要的所有能力。他们认为,只要社会主义者取得政权.就能够保证大众对他们的领袖进行一定程度 上的控制,从而确保那些领袖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完全耦合。再没有比这种看法更违反科学的了。大众的这种事实上的不成熟状态并不是一种将随着未来社会主义(m lndmin du miaie)的民主化进程而还步趋于道失的智时现象.相反,它导原于大众之所以成为大众的本质特性、正因为如此,即使将大众组织起来他们仍然会在那些领修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手足无措一因为大众本身(m)喜缺乏确定的目标所以就需要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引导。
    民主并非一件人们如果刻意地去找就能找得到的财宝,而是在我们寻找它的过程中,在不懈地去寻找那些根本无法找到的东西的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将在民主的意义上取得丰硕的成果。不过,我们之所以选择民主作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形式,是因为它是最少邪恶的社会生活形式。理想的政府无疑是那种由少数德才兼备的人统治的贵族政府。然而,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一种贵族统治呢?我们也许偶尔(尽管很少)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选择得到它;但在继承原则仍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期待这-努力会取得成功。所以,纯粹的君主制便成了这种贵族制的不完美的替代品,而君主制却是各种统治形式中最坏的。










2021年4月【书单】

《组织社会学十讲》
《组织的极限》
《退出,呼吁和忠诚》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社会学基本概念》
《叔本华与尼采》
一。读《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一、    为什么要研究科层制
有三点原因:首先,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经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并在事实上成了现代性的缩影,无法理解这种制度,我们就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其次,科层化趋势确实产生了损害民主的倾向,为了使人们继续利用这些有效率的管理机制,同时保护我们的民主权力,我们必须了解科层制的机理;最后,社会学对科层制的研究具有排他性,具有根本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科层制的许多特征有助于社会学研究:第一科层组织属于中等规模,比大规模组织便于研究接触,比小规模组织大而且持久。第二目的性强,可预测对外在变化的反应。
二、    什么是科层制
(一)    科层制特征
专业化:劳动分工明确且各岗位都是受过训练的专家;权利等级:所有岗位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的职员的控制和监督;规章制度:组织活动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抽象规则体系来控制的;非人格化:排除私人感情并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    科层制兴起条件
历史条件:第一,是货币经纪,首先货币经济容许定量计算收入与支出,进而计算科层结构的绩效与预期性。其次货币经纪允许支付现金薪金,造成了人们只能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结合,独立性使得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成就,依赖性造成了有纪律的态度;第二,是大众教育,科层制大多依赖文书文件,因此识字是一项必要能力,同时在科层体系中的升迁常依赖在笔试中的成功;第三,组织的一定规模本身就促进了科层制的发展;第四。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科层制的发展,处于对资本主义利益的保护,对经济风险的理性判断要求竞争市场的正常程序不会受突如其来的外界力量干扰,所以资本家要求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中同时导致了其他部门的科层化;但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使世俗禁主义兴起,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为最求自己的使命去刻苦劳作,这种信仰的变化提供了科层制所期望的基础,即接受约束。
结构条件:结构条件解释了历史条件所无法解释的在当今社会各组织科层化程度的差异:第一,人事的变动,当继替发生使,非正式理解的基础消失,这时就需要科层制规则来维护秩序;第二,相对简单的协调模式的失败;第三,对组织权利的诉求。
三、    科层制的运作
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组织是一种理想类型,它只代表从已知组织中的科层制特征抽象出来的纯粹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形与韦伯的理想类型是有出入的。作者提出现代的科层组织中并没有完全排除理性因素,并说明了三个非理性因素的来源:第一,作者通过四个例子揭示了科层制的另一幅面孔,即非正式活动和互动在正式组织的正常运转中都表现的十分显著;第二,美化的神话,这些神话用道德精华和理想主义的语言来告诉人们,这个企业独特的目标和工作方式是什么。共同价值为人们锻造了一些特别的社会团体。但这种神话也会妨碍人们的观察力,并且形成“多元化漠视”使人们忽视组织中的缺陷而只关注满意的地方。第三,理性决策的限度,即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四、    科层制的控制和协调
韦伯科层制理论的中心命题是:科层制承担了控制与协调,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组织中的控制与协调机制有两个:一是科层权威,它保证了下级对上级意志的自愿服从。二就是组织结构,它是权威关系跨越几个层次。
科层权威:韦伯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的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层权威,权威附着于职位,而不是占据职位的人。二是专业型权威,不依附于组织中的职位而是依附于专家;之所以表现为不平等的权威关系能够历经时日而相对稳定,有两个解释,其一是这是上下级理性计算的结果,即组织提供的诱因和个人贡献之间的交换。其二,这是使不平等合法化的非理性信念的结果,任何组织都不愿只凭借非人格和理性而维持自身,所以都在培育自身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使得权威与权利分开。
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的增大,导致了不同方向上分化发展。当规模确定后,结构分化才会以递减的方式增加。但与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规模越大,管理部门所占的分量就越小,导致管理耗费占总成本的比重下降。
五、    科层制的反功能
(一)    科层制组织的低效率刚性
默顿认为,一些为了效率的设计常常导致仪式化和刚性,从而导致低效率。克罗茨认为科层制是天生的低效率,咋科层制中,在确定的世界,规则可以管理一切权变而不给个人决策留下空间,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规则触及不到的地方,平行权利关系就会出现。非人格化、判断性决策的集中化、等级低位的彼此孤立和平行权利构成了科层制反功能的怪圈。
(二)    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
(三)    社会阶级差别的长期性
固化甚至强调社会阶级裂痕,组织条件和组织提供的岗位类型产生有影响的人格,并因此影响到获得岗位维护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条件强化了社会分层。
六、    组织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组织发生了许多变化,异常明显的变化是规模变大、变复杂而且更多的依靠先进技术。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对效率的关切。还有一些不太显著的变化,比如更加强调间接控制手段而不是规则、程序和遵从。这些变化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韦伯的科层制模式,但却没有抛弃他,并且发展出了更多的新组织原则。
七、    科层制与民主
科层制与民主治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为了保障所有人的民主权力需要强势的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强势的科层制又通过把个人置于组织之下的方式创造了不平等。尽管韦伯知道科层制有反民主倾向,但把这一问题讲的最透彻的还是米希尔思,他认为设在说组织,谁就是在说寡头。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控制寡头和反民主的两种机制:反科层组织实验和组织民主。
八、    总结
本书通过对科层制特点、运作机制、反功能、与民主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对当代的科层制提出了一下观点:首先根据科层制原则运作的大型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社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不可倒转,科层制不会凋谢,并且现在尚无科层制的简单替代品;其次,竞争性市场不能处理某些问题意味着把科层制抛在一边是不现实的。现代生活需要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均衡;再次,尽管科层制对个体性和民主构成挑战,但是科层组织工具同样可以用来保护个体性和保证民主治道;但是对于科层组织工具的运用必须小心谨慎。



2021年3月【书单】
《货币哲学》
《时尚哲学》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
《组织社会学》

一、读《货币哲学》有感
一、    货币与价值
价值:是通过主客体的分离实现的:一方面客体不会因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就难以获得(距离不能过远),另一方面客体的愉悦内容只有通过征服距离障碍和困难才能获得(距离不能过近)。而货币正在经济中起到这种双面的作用,一方面制造距离,使得没有货币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拉近距离,只要拥有货币就有满足希望的可能。
货币的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并不是一个对象的内在价值,是由交换时另一个被给予的对象的消费建立起来的。即只有通过交换,一个对象才有经济价值。货币是提现了抽象的经济价值的物质和代表:经济价值是由他们的可交换性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货币就是这一关系的表达。 货币的功能是:表达了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计量它们并使他们并令他们的交换变得容易。
货币的物质性价值:  货币因其度量功能,所以具有内在价值:因为只有在同一性质的相关数量比较中,所断言的相等或不等才有意义。而货币是与价值相比较的,所以具有价值特性。~但是两个不同质的事物可以不对等,但是两个不同质事物之间的比例是可以对等的(将此逻辑过渡到现实性):在商品量与货币量之间假定一种一般性关系即货币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样货币便可度量物品价值而不必具有同质性和自身价值
二、    货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直接目标
齐美尔认为人类生活有两点要素,一是目的,另一个是手段(或叫工具)
工具一方面由我们创造,另一方面服务于我们的目的。工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包括物质性工具(斧子)和非物质性工具(宗教礼仪)
在目的序列中货币的位置: 货币位于各种目的的交汇之中,即为了让双方顺利的交换而在目的链中引入一个中介环节,在此范畴中货币是最纯粹的工具(这使得货币拥有者比商品拥有者更具有优越性,这是因为货币与任何事物的特性和时间自己目的无关)。货币进行的中介服务不是占有而是交换。而这种纯粹性和绝对性使货币对人们产生的心理效果就是
货币的价值来源于其手段功能,但却变成了终极目的:货币的纯粹手段职能使其支配的范围不断增加,更多的事物臣服于货币的力量,货币自身也越缺乏个性(越缺乏个性,就越会成为绝对手段,因而力量越来越大)。因为货币是一种绝对手段,因此在心理上反应为最终目的。因为货币纯粹手段的角色使货币成为了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表现形式和等价物。
货币作为手段即独立于目的导致了一个事情:货币成为被社会圈子不容的人的领地(如犹太人大多从事商业贸易)。这是因为:一由于货币在目的序列中作为中介,因此具有超越界限的转移性和延伸性,可以帮助外乡人与当地群体发生关系。二贸易活动主要靠货币因此也具有中介性,比原始生产更具有弹性,更适合无法获取土地和其他原料的被社会所不容的人。
货币的目的论地位造成的心理后果: 货币的目的论使货币成为终极目的,并且具有绝对性。心理形式上货币作为绝对手段与上帝的观念类似,即货币成为绝对相等的表现和一切价值的等价物(就像所有对立都在上帝那里获得同一一样)
这也可以说明犹太人对金钱特殊的能力和兴趣与其一神教有关:长期崇拜某一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性格扩展到经济领域,而只有货币可以扩展到整个经理领域。




三、货币使现代文化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自由和平等
(一)自由
首先,货币经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前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大,且这种依赖关系是具有很强烈的人身化色彩的。在货币经济时代,人们很少依赖确定的他人,而只是依赖某一个职位或角色,而这种角色和职位是可以被任何人所替代的,以此人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转而关注自己内新,这也意味着对他人人身的冷漠。
自由与义务并存:自由只是义务的改头换面:当新义务取代旧义务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了卸下负但获得自由,但解放自我从这个新义务再度启航。义务对应着权利,个人所声称的权利由承担义务者的行动构成。因此自由程度与义务并存。三种义务形式以及对应的自由程度:
一,个人把其权利扩展到承担劳役的个人身上,最极端的例子是奴隶制。彻底束缚了承担义务者的自由。
二,只扩展到劳动产品中,如佃农向庄园主上缴定量农作物。多了一点自由。
三,只主张对产品自身的权利,当货币租税取代实物租税(在上一阶段,佃农只能从事庄园主索要物品的生产,而当庄园主只征收货币地租时,佃农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所以只有地租资金化后,同最大程度的人身自由相对应的各种义务形式才能形成。
上述是货币对人身自由的贡献。
个体自由的初级形式: 当以一个假设为基础:即可被消费的物品有限,一个人需要的满足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即价值总量不变,变得只是价值的形式和载体。
在经济领域中,为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竞争也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的。但是有两类手段可以改善:
一,把针对人的竞争转变为针对自然的竞争(从自然中获得更多资源)
二,产权变更:从抢劫赠予发展到交换,以使得双方都有益。即以客观性减少竞争的悲剧(交换预估了一种客观的评估,相互交换,对直接主观欲望的限制。)
货币经济在多大程度上把个体自由从初级形式中(即一人所得是一人所失)解放出来:
一,货币经济纯粹表面的现象表现出其利益的双边性,即货品交易遵循客观标准,使双方从检查货物的责任中解脱。
二,货币经济创造了一种新的依附关系,人们彼此的依赖被客观化,个性被排除,主体越来越依靠劳动成果而非成果背后的人。个人成为一种功能和职位的载体。货币客观无动于衷的本质有助于从人际关系中去除个人因素。
如果说自由是不依赖个人意志,它的首先发端就是不依赖于特定个人的意志(货币经济中同样的服务可以由随便哪一个人来完成。 货币是这一种关系的载体,货币是客观劳动成果的等价物而不受个人因素干扰
(二)平等
同时货币经纪也给平等带来了机会:首先要说明的是齐美尔对于平等的解释,齐美尔认为平等就是一种夷平化过程,即高贵的东西向低俗的东西看齐。这正是金钱所产生的功能,金钱可以衡量一切东西,这使得被衡量的一切东西都失去了其独有的特征和最特有的价值,通过同样的条件将最遥不可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个性所追求的。


四、    金钱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无聊感和生命的萎缩: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变得越来越纯粹,进而货币的价值逐渐与其质料脱离了关系,变为一种纯粹的绝对的手段,一种符号。在货币经济时代,货币的应用广泛而深入,可以衡量一切事物甚至是个人价值,货币由于其无特性(货币本身不带有色彩,是中立)和可计算的特点将客观性、量化平均化的价值取向带到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货币由于其作为手段的纯粹性和绝对性,使其看起来货币可以兑换一切物质价值,随之产的心理效果即是货币从手段上升为目的或价值本身,人们因而也就将情感寄托于金钱。人们一旦将情感寄托于毫无感情的金钱,就会感到生活的萎缩和无聊,无论是吝啬还是奢侈,都代表着人们已经忘记终极价值是什么,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核心和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在货币经纪时代,人们越来越不需要依靠具体的个人,而是依靠一种身份或职位,而这种身份或职位可以被任何人取代,这种关系中并不存在个人特色,而更具有冷漠梳理的特征。同时人们通过金钱来进行交换,使得人与人之的关系变为人与金钱的关系。在此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客观化了,物化了,抽象化和夷平化了,失去了原本存在其中的独具特色和情感能量。
人们精神中最隐秘最内在的领域,被金钱的客观化和物化占领了。
不过货币可计算性的特点也促进了现代社会理性的发展,使人们对于量的关注多于对质的关注。

一、百年和平让位于尾随经济崩溃的世界大战
波兰尼认为十九世纪的文明建立在四个制度之上:势力均衡体系、国际金本位制、自我调节的市场和自由主义国家。且金本位制是关键,自我调节市场作为基础支持了金本位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在政治方面发展出了均衡体系,这三种制度共同构成了自由主义国家。
十九世纪诞生了一个百年和平(这种和平并非指没有战争,而是没有能引起任何通货混乱的战争),这种和平得益于一种新的因素的出现,即和平利益。和平与意念一样同为空想需要一些社会机制转换到政治层面,旧时期是王室和主教,在十九世纪是国际金融。因为国际金融的动机是获利,所以他就必须与政府友好相处,同时由于其国际地位和私人关系又独立于任何政府,必须应付大小列强相互冲突的野心和阴谋,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和其他投资者商人必定会在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中首当其冲。即贸易需要以和平为基石,是国际金融实现了和平。
但是这种和平并没有持续下去,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各国就不断产生经济危机,直道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有爆发了经济危机,紧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法西斯主义兴起,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出台等。对于此种变化,波兰尼做出了如下解释:
二、上述转变的原因:自发调节市场的建立。
(一)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市场经济
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力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紊乱,如贫民窟的出现、童工的长时间劳作、特定类型工人的低工资等。但是相对于次种现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基础性变迁,即市场经济(包罗各种工业生产要素)的建立,因为一旦机器和工厂被用于生产,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就必然会形成:这是因为机器和工厂的使用代表生产者需要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来进行生产,生产的扩大意味着贸易的扩大,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大宗贸易必然依靠货币这一媒介进行,而各国的货币以本国拥有的黄金储备来代表,金本位制便建立,这种金本位制也将在以后引起更大的混乱。同时这一体系必须在无外界干扰下才能运转,这就是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
波兰尼拿此阶段商人售卖活动与购买活动作对比,商人出售的是人工产品,对社会组织无任何影响。但购买的则是劳动力和原材料即人和自然,便是把自然和人转变成了商品。这必然引起人类关系瓦解和自然栖息地受到威胁。-
(二)经济是嵌入社会中
市场经济意味着它是一种由市场价格引导且仅由市场价格引导的经济,但在我们之前没有任何经济体制是由市场控制的:
在原始社会,经济体系仅仅只是社会组织的功能之一。
在中世纪时,市场也不曾在经济体系中扮演一种重要角色。
在16世纪的重商主义下,市场才得到充分发展,即便在这一阶段也未出现自由市场概念,因为在此期间强调国家对工业的干预,也反对劳动力和土地商业化(这正是自由市场的前提条件)。
以上对于市场发展脉络的梳理表明在我们的时代之前,市场只不过是经济生活中的附属角色,经济体系是被涵括于社会体系之中的,规制与市场是一起成长的,自发调节这个观念本身就代表着当时发展潮流的完全转向。
(三)自发的市场经济要求脱嵌
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市场社会中,这种市场社会要求社会以某种方式从属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否则这样一个制度就不可能运转。具体说来,就是市场经济必须囊括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劳动、土地和货币。但劳动、土地只不过是构成社会要素和社会所存在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将他们囊括进市场机制就意味着使社会的实存本身从属于市场的法则。这就是要求市场经济脱嵌(社会)发展。
(四)脱嵌发展的不可能性
根据波兰尼所说,经济脱嵌于社会发展才能建立起自由调节的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把劳动、土地和货币也囊括进市场,当做商品。商品是在市场上一出售为目的的东西。而上述三类本归为虚拟商品。但这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从道德层面来讲,劳动与土地都不是商品,前者是人类活动,后者是自然的代称,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非人类创造,也不以出售为目的。
另一方面,虚拟商品是需要国家干预调控的,否则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首先货币不是被生产出来的,而是经由银行和国家金融机构形成的,国家必须调整货币和信用供给以避免通胀和通缩。其次劳动力如果被不加区分的使用影响到的是作为载体的人的生活。最后任凭市场自发调节土地的使用会到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生产和生活。
三、 自由市场催生的社会保护性运动证明了自发调节的不可运转
(一)社会保护性运动
19世纪的社会受到一种双向运动的支配,因为经济脱嵌于社会的运动必然会遭到反向运动的抵制。一方面是市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后者在某些确定的方面抑制着前者的扩张,是对于社会的保护,但归根到底是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相容的。如果听认市场规律发展,人和自然都将会被当做商品,但却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把土地和人的命运都交给市场就是毁灭了他们。因此,反向运动坚持在生产、劳动和土地等要素方面对市场活动进行抵制。这场社会运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概括: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和社会保护措施之间紧张的冲突;阶级之间的斗争。
这种反向运动的一个例子就是《斯品汉姆兰法令》,是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受到阻碍。这项法令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工资之外的津贴应该通过与面包价格挂钩的方式予以确定,以便保证穷人能够得到一个最低收入。它意味着“生存权”被提出来了,所以它防止了具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1834《济贫法修正案》废止了生存权,排除了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阻碍。1834年,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才在英国出现。与此同时,社会的自我保护就产生了:工厂法和社会立法以及一些政治性和产业性的工人阶级开始出现。
(二)对于社会保护运动两点错误的看法
1.社会保护运动是反自由主义阴谋:集体主义的反向运动并非人们偏好社会主义或民族主义的狗共同利益导致的,而是完全受到扩张着的市场机制影响道德广阔的多的根本性社会利益所导致(p153)。
2.保护主义是阶级行动的产物(这是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由市场和社会保护功能认识的片面性)p160.
(三)破坏性的张力和自我调节的衰弱
市场机制自身运行中存在的陷会不断的在社会体内积累破坏性力量。在国内经济中,以失业来代表。在国内政治领域,用阶级紧张来代表。在国际经济领域,用汇兑压力来代表。在国际政治领域将归为帝国主义竞争。



2月【书单】
《街角社会》
《理想国》
《会饮篇》
《苏格拉底的审判》
《罗马盛衰原因论》
《通往奴役之路》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读《街角社会》有感
《街角社会》回应的是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社会问题,即边缘移民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作者在本书的引言中说道;”要想了解他,必须将他放回到其社会环境中,并观察它的日常活动”,这与社会工作所提倡的“人在情境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书中,科纳维尔地区的人们一部分的证实了主流社会对于边缘移民群体的印象:受教育程度地,参与非法活动等。但是作者通过对多克与奇克的俱乐部即作者所言的小人物和大人物即非法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参与式的观察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群体的不同一面以及以一套相互义务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来进行分析,即科纳维尔地区同样也有其自身的秩序,这种秩序虽然与主流社会不同,但也能够维持该地区的稳定,如社会地位与保龄球成绩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形成是由于打保龄球成为这个群体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它变成一个人,建议保持获得或失去威望的主要工具,从而使街角青年中有一个较为固定的领袖来领导这街角帮的活动,这也保持了街角青年的稳定性。非法活动组织与便衣警察之间的受贿与行贿关系。政客与其选民之间的相互义务关系。所以在最后作者提出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其自身,即是个无组织的社会,而在于它无法与周围社会融合。即是一个社会融合的问题。
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了社会工作,但很显然作者笔下的科纳维尔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以街坊文教馆为例(这里的街坊文教馆颇似睦邻会社)边有如下问题:没有一个人会讲意大利语。对于移民者的社会背景无系统了解。不了解当地的社会组织,如果将街坊文教馆的工作看做社区社会工作,他们并没有遵照社区社会工作的标准,尤其是在进入社区时对于社区基本情况的分析。主管男青年工作的拉姆齐先生对街角青年具有偏见,违反了了非批判原则


12月【书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与世界》
《宗教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
《支配社会学》
一、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首先韦伯描述了一个现象,即相较于天主教,新教更易在经济上获得成功。接着有阐述了什么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此论述了新教的天职观和禁欲主义,最最后一章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即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
      一、
      新教徒更多的参与到了资本所有权、商业管理和公共商业企业的高级技术领域?:想要参与到基本所有权领域——须要原始积累和高成本良好教育——一般依靠继承家族财富——古代帝国中富饶的城镇转而信仰信教——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教会改革?:此改革并非消除日常生活控制,而是以一种松散的流于形式的控制形式转换为渗透到私人与公共领域一切行为方式的控制形式——经济发达的国家与资产阶级捍卫了清教主义专制
       新教教徒相较于天主教教徒更易发展出经济理性主义趋势——所以应研究各自宗教信仰中固定的内在特质——此种特质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诱因——一种含糊的概念:天主教事追求理想世界的禁欲的,新教是重视现世享乐的参与资本主义经营的——但是大量虔心派的宗教形式都来自商业圈—新教历史上最重要的教会的特质:卓越的恶资本主义商业意识和支配一切的宗教虔诚结合在一起。
       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每个人都有责任增长自己的资本并将其视作最终目的,只是一种独特的伦理,违反这一伦理会被当作玩忽职守来对待。这种伦理的至善是赚钱与严格避免任何本能的生活 享乐的结合。赚钱是一种天职。(对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来说只是沉溺于金钱本性堕落。)
        传统主义商业(包出商)—— 理性化——1.挑选雇工并加强监督,使其从农民变为工人。2.直接联系终端客户以获取一手市场信息。3.薄利多销——大量财富被创造——没有被用作借贷而赚取利息,而是进行商业投资——传统商业和生活方式被打破——这种革命起因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宗教物力的推动了,尽管宗教试图对经济生活加以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与国家制定的资本主义规章制度相比,只能算是一种不正当的干涉。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商业和社会利益就常常决定了它们的观点和态度。即任何人如果不能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环境相适应,那么他必将破产,或者至少不能发迹。不过,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占领了统治地位,并且从那些旧式的支持者那里解放出来的时候,这种现象才会出现。
        三、路德的天职观
        无论在天主教还是在其他古典宗教中都没有天职类似的表达。因此这是新观念被宗教改革的产物。他阐释了新教教派的核心信条那就是捌除天主教伦理成律中的“命令”和“劝勉"。上帝唯一够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通过隐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履行个人在现世中所处位置所赋于他的义务。这是他的天职。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评价。因为路德认为隐修不是在上帝面前称义的途径,抛弃现实职责是自私的产物。但是路德的天职观保持着传统主义性质,他的天职观所指的是人们必须接受的神的旨意,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法令。(圈地运动后产生大量失业农民,这些失业农民并非一开始便流入城市成为工厂工人,而是在不愿习得新技巧的情况下成为流民乞丐。当即英国便颁布了严苛的法规来强制流民乞丐劳动,不仅出于秩序和经济的需要,也可从天职观中窥的缘由,早在宗教改革之前,圣经中便记载着个人应劳动的经文,即逃避劳动是对神的挑战。)
       四、加尔文教禁欲主义
       加尔文宗的禁欲主义清教为天职观提供了最为一致的宗教基础。它b主张预定论,即上帝在创世以前就决定了那些人获得永生,这是上帝的恩典和慈爱,并非预见到他们的善心善行。而对于生活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救赎,预定论使他被迫肚子面对已经被预定的永世命运。消除了通过教会和圣礼获得救赎的可能,也消除了通过巫魅。这使清教徒产生了孤独感。
        因为被选中的基督徒在世上唯一的任务就是旅行上帝的戒律,从而增添上帝的荣耀。因此上帝的使徒告诫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职,这是一种责任,即努力获得自己选民身份的确定性。
        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本文所要力证的观点是:基于天职观的理性行为,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这种禁欲主义所要抵制的是本能的生活享乐及其一切后果。
       据此可知这种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一方面反对任意想用财富并对消费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念中解放出来(天主教对现世持冷漠态度)。所以所显现的实际效应便是:凭借禁欲主义的强制节俭来实现资本的积累,而禁欲使基本流向生产性投资(与马克思不同,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对外殖民,一个是国内圈地运动和剪羊毛。而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前者提供了大量贵金属以及廉价原材料和充足的销售市场。后者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并摧毁了小农经济以及国内市场)(犹太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管是近代经济体制里创新的部分,还是近种经济心态上突出的特色,其根源都不是特别来自犹太人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些成分,不论就其起课或发展而论,皆与犹太人无甚关系,其间根本理论上的缘故实可归之手犹太人宗教的独特性,以及犹太人之为一个贱民民族的特殊性格。我民的身份导致他们在加入产业劳动组织时,遭遇到纯粹外在的困难。犹太人在法律上与事实上不确定的身份状况,使得他们很难经营具备固定资本的、持续且合理的企业,而只能从事贸易以及(尤其是)货币交易,另一个具有基本重要性的因素则为犹太人的内在伦理的状况,身为贱民民族犹太人仍然保留着双重道德的标准,这是所有共同体的原始经济行为所具有的特色:禁止施之于同胞者,可施之于异邦人。
        六、天主教与犹太教队盈利生活的态度
        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从事营利生淮时,会发现自已不断处于(或濒临于)一种违反教皇诚令 的状况中。只有在一种松弛的 、模棱两可的道德基础上,这些活动才可能被允许。因此,就某个程度而言,营利生涯本身不得不被视为该受谴责的,或者,最佳的解释也不过就是上帝并不积极妓励而巳.
       天主教徒的这种处境,无可避免地会鼓励虔诫的犹太教徒来到天主教徒间从事营利活动,如果他们在犹太教徒间从事营利活动。犹豫犹太教的双重道德标准,犹太人的经济行为是上帝所认可的,因为它与犹太律法并无任何形式上的抵触,与道德也不相干。

11月【书单】
《疯癫与文明》
《经济与历史》
《利维坦》
《政府论》上下
《社会契约论》


读《疯癫与文明》有感
一、中世纪:疯癫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
中世纪,麻风病人消失了,这有以下几点原因:王权开始控制和整顿捐赠给麻风病院的极大财产、隔离、十字军东征结束而切断了东方病源。虽然麻风病消失了,但是附着于麻风病人形象上的价值观和意象,排斥麻风病人的意义留存了下来:麻风病人的存在是对上帝的一个可靠证明,因为这是上帝愤怒和恩宠的一个表征,他们在自己受到的排斥中并透过这种排斥实现自己的拯救,即对于他们的抛弃就是对他们的拯救。在麻风病消失的两三个世纪后,人们用惊人相似的方法来对待贫苦流民、罪犯和精神错乱者。因此,麻风病是一个起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种新东西:愚人船,这种船载着那些精神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城镇把他们驱逐出去。在文艺复兴的各种作品中,人们对于疯癫的态度是暧昧的,在文学作品中,疯癫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具有启示意义,如麦克白借用疯癫而阐述真理。这是中世纪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

二、古典时期:由于禁闭,疯癫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代。
古典时期人们对于疯癫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17世纪产生了大型的禁闭所,在一个半世纪中疯人受制于这种禁闭制度,巴黎总医院的建立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这种禁闭既有经济意义也具有道德意义,是一种治安手段,而不是出于治疗病人的考虑。因此疯癫被禁闭不是因为其非理性,而是因为它的非劳动和非道德。
经济的意义在于:禁闭从一开始为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制止“成为一切混乱根源的行乞和游手好闲。,失业者不再被驱逐被惩罚,国家对他们付起了责任,但是他们必须以付出自由为代价。禁闭所除了禁闭无业者外还负责给禁闭者提供工作。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周期变化:在就业充分工资高涨时,它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失业严重时期,它收容游手好闲者,发挥了防范骚乱和起义的社会保护作用。
道德意义在于:禁闭道德的意义来源于宗教,总从人类堕落以后,劳动就被视为一种苦修,期望它有赎罪的力量,如果没有上帝的恩惠,大自然绝不必然给劳动以回报,因此游手好闲便是妄图试探上帝的力量,是对上帝的第二次反叛
在古典时期,医院中治疗疯癫的方法主要是隔离和焦化,但在医院外却发展起来了物理疗法,因为病人的身体被视为疾病的显现部位。其目的不在于医治心灵,而在于医治整个人,包括它的神经纤维和其幻想过程。这种治疗方法包括一下几种:
强固法:
清洗法:用一种明亮清洁的血液置换忧郁症患者过量的、粘稠的、被苦涩体液所渗入的血液。
浸泡法:有两个观念在起作用。一个是与涤罪新生的礼仪相联系的沐浴观念,赢一个是更具有生理学意义的浸泡观念,即认为浸泡能改变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
除了物理疗法外,情感也被利用来治疗疯癫,但这并不是心理治疗,有两种治疗疯癫的技术系统:一类是基于某种关于品质特性的隐含机制,认为疯癫在本质上是激情,即某种属于灵肉两者的混合物;另一类则基于理性自我争辩的话语论述运动,认为疯癫是谬误,是语言和意象的双重虚幻,是谵妄,后一种医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唤醒法、戏剧表演法、返璞归真法。
同一的医疗体系崩溃,对于疯人的治疗步子围绕着主要特性而统,筹安排,而是根据导致疾病的因素分门别类的进行治理,因此治疗系统由一系列局部的治疗方法构成,物理治疗与心理治疗并行不悖,但不相互渗透。当时已经出现了心理治疗的雏形,但是医生们并没有意识。并且想要区分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是徒劳无意义的,因为当时尚未出现心理治疗。
但是在古典时期,疯癫与非理性是一直没有分开的,在18世纪的焦虑中,疯癫和非理性是相互强化的,在非理性获得自由的同时,疯癫也肆意猖獗,这时人么意识到理性是不牢靠的,任何时候都会受到疯癫的损害,疯癫的威胁再次成为一个问题。
在18世纪末,非理性意识开始与疯癫分道扬镳,具有了两个相反的向量,一个是无条件的回归,绝对的下沉;另一个是按照历史时序而发展

 
八、18世纪后:在理性话语体系中完全失语
从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开始对禁闭进行批判,但是这并没有使禁闭结束,对于禁闭的批判促使了精神病院的产生,并使禁闭在精神病院内进一步制度化:
19世纪初,精神病学家和历史学家谴责将疯人投入监狱,但这并非首次有人提出将非理性与犯罪区分开。在整个18世纪都有持续不断的抗议声音。但是两个世纪的价值观不同:19世纪人们的义愤在于疯人收到的待遇并不比犯人更好,而18世纪人们关注的是犯人应该有比把他们和精神失常者关在一起更好的命运。
在十八世纪的进程中,新的疯癫意识出现:它变味了一种政治意识,疯癫成为了对待受惩罚者的工具,疯人体现了禁闭的残酷真相,是禁闭中最恶劣的消极工具。18世纪对于禁闭的政治批判并不是沿着解放病人的方向,相反,它使疯癫更紧密的与禁闭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疯癫成为禁闭权利的象征,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各种禁闭措施的额对象.
此时,禁闭遇到了一个更深刻的危机,它体现在了社会和经济领域:贫困从一种道德现象变成了一种经济现象,贫困成为了国家备货区的因素(贫困之所以必要在于它使财富积累变得可能),在重商主义经济中,穷人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因此唯一归宿便是禁闭,现在新兴工业需要劳动力,它在民族中就有了地位。因此禁闭成为了一种错误,一项错误的经济措施,因为一方面它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禁闭所需要的慈善是一项有害的财政支出。这又使立法者陷入困境:不得不用立法手段来结束禁闭但又不知在社会中该如安置疯癫。
随之精神病院的诞生,在精神病院中,医生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疯人而言具有家长和司法权威,而并非具有医学知识权威。福柯在书中主要论述了图克和皮内尔的精神病院。
在有关图克和皮内尔解放精神病人的传说背后隐藏着一些列运作,这些运作组织起了精神病院的世界、治疗方法和对疯癫的具体体验。
图克认为疗养院应该成为一个实行道德和宗教隔离的工具,在疯癫周围应该建立起一个有共同宗教信仰的环境如公谊会教友社区。这样做有两点原因:第一,邪恶的景象是造成心灵痛苦的原因,而这些情感会引发或加重疯癫;第二,宗教能够扮演自然和规则的双重角色,在理智丧失时抗拒疯癫。在图克的疗养院里,不再惩罚疯人的罪过,它使负罪感成为疯人的一种意识,一张与看护的单向关系,作为一个疯人,在内心深处应该对可能造成的道德和社会骚乱负有道德责任。在图克的疗养院里,权威统治着疯人:这些看守者即代表实行禁闭的权威,又代表进行审判的严厉理性。18世纪,在对疯癫和理性的关系进行改组时,家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图克使家庭发挥了一种解除精神错乱的作用,疗养院将疯人留在强制性的虚构家庭中,疯人是未成年者,理性将长久的对疯人维持父亲的形象。因此在19世纪的疗养院中没有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非理性获得了解放,而是意味着疯癫早已被制服了。
皮内尔从不提倡任何宗教隔离,在疯人院里,宗教不应该成为生活的道德基础,而应纯粹是一个医疗对象。,精神病院应该是中立的,应该排除掉基督教造成的那些会使人误入幻觉而导致谵妄的意向和情绪。但是皮内尔所关心的是减少宗教的图像形式而并不是其道德内容。在他的疗养院里,手段主要有四个:缄默、镜像认识、无休止的审判和对义务人员的神化。
图克和皮内尔所建立的疯人院体现了一种对于疯癫的结构:以家长权威为中心的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以直接司法为中心的越轨与惩罚关系、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的疯癫与无序的关系。
最后福柯认为,只有艺术才能包容疯癫和非理性,才能批判理性。

孙新华 2020-12-19 09:32
非常好!

赵书婧1 2021-10-26 17:32
实习还能兼顾读书,真的很棒,等你回来哟!


查看完整版本: [-- 李琳读书报告二帖(更新至2021.10)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77222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