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邢成举2010年5月份读书书目及汇报截止6月11日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邢成举2010年5月份读书书目及汇报截止6月11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4  >>  Pages: ( 4 total )

邢成举 2008-11-21 11:51


2010年5月份读书书目截止到6月11日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
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的价值与利润理论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翁法比克: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
金迪斯、鲍尔斯等著: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殷风: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熊彼特
伊丽莎白•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2010年4月份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5月12日
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斯密:《国富论》《关于法律、警察、岁入与军备的演讲》
肯尼迪:亚当•斯密
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
柯亨: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
斯图尔特:亚当•斯密的生平与著作
查果洛夫:亚当•斯密与现代政治经济学
巴特勒:理解亚当•斯密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读书报告我会放在后面的回帖中!








2010年3月份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4月5日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
王铭铭:漂泊的洞察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
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
沃尔夫:乡土社会
庄孔韶:远山与近土——田野纪行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







2010年寒假读书书目截止3月4日
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 第一卷  第二卷)
          神话学:裸人

2010年 1月份读书书目
萨义德:东方学
格尔兹:地方性知识
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拉杜里:蒙塔尤
利奇:列维-斯特劳斯
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埃里蓬:今昔纵横谈:列维-斯特劳斯传
渡边公三:列维-斯特劳斯传




2009年11月15日到12月19日读书书目及汇报

卡尔迪纳      他们研究了人——十大文化人类学家    三联书店
王铭铭        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        人类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拉斯特        人类学的邀请    北京大学出版社
雅斯贝尔斯    现时代的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商务印书馆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            华夏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华夏出版社
宋光宇        蛮荒的访客:马林诺夫斯基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纳日碧力戈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弗格森        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  华夏出版社
弗思          人文类型            华夏出版社
涂尔干        原始分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布朗          社会人类学方法      华夏出版社
巴利          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村俊龟智    文化人类学史序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博厄斯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华夏出版社
博厄斯        原始人的心智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莫兰          方法:天然之天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华夏出版社
萨林斯        文化与实践理性      上海人民出版社
萨林斯        历史之岛            上海人民出版社
萨林斯        “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10月15日到11月14日读书书目及汇报
吉登斯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金小红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谢立中  西方社会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哈贝马斯部分) 
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贝马斯  包容他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贝马斯  后民族结果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译林出版社
哈贝马斯  对话逻辑与真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精粹            南京大学出版社
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华夏出版社(哈贝马斯部分)
杨善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哈贝马斯部分)
中冈成文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      河北教育出版社
阮新邦、林端  解读《沟通行动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少杰    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哈贝马斯部分)
高宣扬    当代社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贝马斯部分)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在读)


2009年9月6日到10月14日读书书目以汇报
布尔迪厄相关作品
实践感  译林出版社
遏止野火  广西师大出版社
高宣扬  布尔迪厄社会理论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电视  辽宁教育出版社
自由交流  三联书店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  商务印书馆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商务印书馆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  商务印书馆
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  斯沃茨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吉登斯相关作品
杜尔凯姆  昆仑出版社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新华出版社
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为社会学辩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三联书店
民族——国家与暴力    三联书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  三联书店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商务印书馆

2009年暑假读书书目及报告 截止2009年9月5日
1、    麦克卢汉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2、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3、    多米尼克  屎的历史
4、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5、    斯威伍德 大众文化的神话
6、    阿瑟•阿萨•伯杰 通俗文化、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7、    波兹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8、    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
9、    金克木  文化的解说
10、    波斯特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
11、    马林诺夫斯基 科学的文化理论
12、    保罗•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
13、    方晓红  大众传媒与农村
14、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






2009年5月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到2009-6-13 邢成举

郑莉:理解鲍曼
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曼海姆:卡尔• 曼海姆精粹
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
曼海姆:保守主义
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
贝克等: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
贝克:世界风险社会
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
卢曼:信任
卢曼:权力
格奥尔格•尼尔、阿明•纳塞海: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导引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第一卷至第三卷
齐美尔: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
乔治•瑞泽尔: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
罗素:社会改造原理
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b]
另外具体的读书报告已经发在了本贴的最新回复中

2009年4月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到2009-5-10 邢成举
1、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阿兰•图海纳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研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
欧文•拉洛兹: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
鲍曼:个体化社会
      被围困的社会
      立法者与阐释者
      流动的现代性
      废弃的生命
      寻找政治
      自由

邢成举三月读书报告
2009年3月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到2009-4-6 邢成举
1、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4、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
5、与社会同游——人文主义视角
6、社会学二十讲
7、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
8、货币哲学
9、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政党社会学
10、统治阶级
11、权力精英
12、资本帝国
13、转型时代





2009年寒假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到2009-2-23  邢成举
近代以来的政治理论发展
《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世界系统》,田中明彦著,杨晶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4月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政治中的人性》,沃拉斯,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政治学》,拉斯维尔  商务印书馆 1992年
《国家与社会》,猪口孝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6月
《从城邦世界到世界城市》,穆罕默德 •哈塔米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3月
《法治与民主迷信》,潘维,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5月
《社会命运》第一卷、第二卷,孔西德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政府论》上下册,洛克,瞿菊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981年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托克维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张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全球化理论谱系》,程光泉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政治的回归》,查特尔•墨菲,王恒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功利主义》,密尔,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阿奎那,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总主编,第三卷到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08年12月读书书目及报告    邢成举
            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燕继荣 《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涅尔谢相茨 《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 1991年7月
柏拉图 《政治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柏拉图 《蒂迈欧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莫尔 《乌托邦》北京出版社 2007年9月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伊壁鸠鲁 卢克来修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
西塞罗 《国家篇 法律篇》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康帕内拉 《太阳城》 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孟德斯鸠 《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
霍布斯 《论公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密尔 《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79年10月
休谟 《休谟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1993年1月
 


2008年11月读书书目及报告    邢成举
冲突之面面观
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
2、《弱者的武器》,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
3、社会冲突的功能,科塞著,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4、现代社会冲突,达伦多夫著,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著,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
6、革命与反革命,卡尔弗特著,张长东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7、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8、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米勒著,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
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7月
10、农民的终结,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
11、两性的冲突,傅蕾丝著,邓丽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08年9月读书书目及报告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 阿尔钦 诺斯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著,杨榆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政治科学要义》,加埃塔诺•莫斯卡,任军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疯癫与文明》,福柯,刘兆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巴泽雷著,孔宪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
《未开的脸和文明的脸》,中根千枝著,麻国庆、张辉黎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
《消费社会学》,尼古拉•埃尔潘,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宗教社会学》,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迪尔凯姆论宗教》,迪尔凯姆著,周秋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
《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著,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经济通史》,韦伯著,姚曾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斯著,陈郁等译,新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等著,厉以平等译,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


  2007年10月读书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
勒庞:《乌合之众》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
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

2007年12月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自杀论》 韦伯:《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      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涂尔干:《自杀论》,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韦伯:《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蒙山养人译,华夏出版社


2008年1月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克利马科斯(克尔凯戈尔):《论怀疑者》  ,陆兴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尼采:《尼采哲理美文集》,李瑜青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李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
2、尼采:《尼采哲理美文集》,李瑜青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3、克利马科斯(克尔凯戈尔):《论怀疑者》  ,陆兴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邢成举  2008年寒假及3月份读书书目及报告
2008年寒假及3月份读书书目及报告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四册},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黄立波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本书是作者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本著作。在此书中重点阐述了社会学兴起的背景、社会学的使命、经典社会学家的现代社会思想、社会发展的脉络、现代国家的特证、民族国家的特点、现代城市和国家的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回顾了社会学的历史演进,对社会学领域的诸多重点问题并以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试图给读者介绍一种社会学观念,这种观念明显不同于长期以来在社会学科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各种思维模式。”作者强调必须注意社会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作为一项批判的事业,作者认为必须在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和批判的感受力的基础上得到重构。社会学不把任何社会世界看做既定事物,而是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样的社会变迁才是可行和值得追求的?我们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本书结尾处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与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的五个问题:极权主义与政治控制缘于何种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怎样更好的处理?人种或是种族压迫问题?性别压迫问题如何?国家权力和权力蔓延如何应对?以上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尽管面对很多困境,但是作者说我们仍然有希望,。。人类创造历史,也将通过对历史的重认而继续走下去。

2、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生前没有什么专著留下,如今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由其学生整理的。本书是作者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代表作者一生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成果。根据本书可以发现本书中作者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社会行为主义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理论基点。米德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应根据人的行为来解释人的意识,主张从广泛的社会交往过程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二、从进化的观点出发,论述人的心灵、自我如何从社会和集群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这是本书的基本内容,米德以进化论为依托,以突现概念为中心,打开了用行为主义论述人内部经验的大门。米德指出人的心灵与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是外部给动物的一种孤立实体,是一种互动产物,是人类有机体活动的一种性质。三、有机体与情境、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是米德理论的轴线。米德的论述以合作群体为起点,从一个客观的社会过程开始,借助语言将互动纳入个体内部,个体把社会行动化为个人行动。主我、客我最好的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也真实地构成了现实经验中人。四、客观相对主义是其理论的哲学基础。米德说,有机体存在是有机体造成的,是相对于有机体存在的。认识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价值是一个对象能够满足有机体需求的一种属性,评价是主体与客体、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尽管读完了本书,但是对其思想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希望在今后进一步的阅读中可以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3、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作者最重要的社会学作品。从写作基调上看,韦伯对其影响深刻,在本书的扉页,作者引用了韦伯作品中的原话:“要想考察任何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的根本成分,首先应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入手。”哈贝马斯这样评价本书:在社会理论家中,还没有像帕森斯这样不辞劳苦,以如此孜孜不倦的精神,来讨论社会理论的经典作家,并把自己的理论与传统联系起来。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无不受其理论的影响。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对传统经典社会学理论的阐述和评介与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行动理论的建构。很明显,作者的理论建构是以对传统经典社会学家理论的基础上的。本书中涉及的四位社会思想家是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它们都是所在时代的杰出思想家,但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展开。虽然有差异,但他们更有深层次上的一致性,这也正是作者选择这四人展开论述的原因。四人思考的问题是科学思想运动的一条非常深刻的溪流的组成部分,是范围广泛的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本书所探索的是对于范围广泛的有关人类行动的种种事实有了比较清楚、完善的理解。“真正的科学理论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结果,而是从事实出发而又不断回到事实中的观察、推理和验证的产物。”关于本书的性质和地位等方面,作者在序言中已有介绍,我也没有能力对此做出评价。作者对书中涉及的四人理论的阐述和比较研究是我受益最大的。我注意的是作者对其理论的考察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比研究的思路如何展开?本质上的社会思想如何提炼?在四人当中,帕累托的理论我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所以本书关于其的部分对我来说是不易理解的。这也让我认识到读书即是读人,是读人的思想,要想很好的理解一本书,就要跟他多见几次面,而且也要对书中涉及的众多人物有个基本的理解。

4、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四册},杨国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社会契约论共分为四册,第一册讨论人民和主权者;第二册讨论的是法律和主权者;第三册讨论的是政府和主权者;第四册讨论的内容是以古罗马的历史为出发点,论述了主权者意志实现的某些细节。卢梭理论的起点是一个假想的自给自足的国度,然后才是社会契约和公民社会的实现形式。卢梭在书中提到了个人自由可以转让的说法,他认为自由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不可交换的。只有出于个人自愿的出让,否则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的自由。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君主统治正是对个人自由的控制,而社会契约的提出只不过缓和了这两者之间的对抗。本书的核心理念很简单,即除非法律是本自于其成员的意志,否则没有一种政体可以被视为是具有正当性的政体;公民可以出让自由,但这必须是以获得更高程度的自由为保证的;人们基于公理所建立的政治试金石是法律、意志和人民主权。这在东方国家是极其不同的,因为法律的来源不同,一个是人民法律,一个是君主法律。他主张以法律的权力取代人的权力,以使得人人平等而又相互独立。卢梭将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也展现了出来: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体共同的力量来保障每一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使得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样的思想无疑为西方民主政治及社会思想的普及拉开了序幕。卢梭提出要解决提出的那一问题,关键在于公意,即人民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卢梭希望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恢复和保持自然人精神的真正的文明的社会。主权即是公意的运用,它属于参加社会契约的全体公民。契约的思想是告诉统治者,大家是平等的,如果一方毁约,则必会受到惩罚;或者如果条件变化,契约的基础已不存在,则人民可以主动毁约。这样的思想在那样的年代确实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5、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
    首先是作者关于交换的定义,他认为交换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交往,有两个特点:交往的每一方都期待他人回报,没有回报则交换停止;社会交换必须是双方的自愿性行为。作者认为社会交换要遵循一定的准则,最基本的有两种: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前者指交换一旦发生,获利的一方就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后者指对既定的交换关系中报酬与代价的比例所作的社会规定。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它是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竞争会导致社会交换出现分化,出现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社会交换的不断进行会推动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权力的分化。权力结构的分化既可能提高群体的效率也可以导致内部的冲突。布劳认为分析社会交换过程的基本框架是:首先是吸引,然后是竞争,再到权力分化,最后是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冲突。从交换的过程来看,权力来源于单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而引起交换的不平衡。稳定的组织权力结构要求合法化,布劳认为权力结构合法化的基础是对权力情景的共同定义和集体规范。当然这种合法化并不能保证成员对领导者会一贯满意,相反可能经常受到反对甚至被推翻。布劳认为共享价值观为社会和个体成员之间复杂的交换传输了一套共同的标准。制度化为宏观层次的交换提供了结构化过程,核心是提供稳定而普遍的规范。社会交换也存在两难困境,对此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社会实用价值,这也是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尤其是关于冲突,我们可以做的还有许多。

6、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黄立波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概括来说,作者提出了人口发展四个方面的观点,即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种抑制。两个公理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人类的增长必然会因为食物而遇到巨大的困境。两个级数即人口的增长呈现出几何级数而生活资料的增长则呈现出算术级数。通过考察各国的情况,作者发现,人口的自然增长远远超出了土地的生产能力。这样过了一定时期,食物的问题可能就会成为灾难的起点。不过这一点现在看来是有点言过了。三个命题是:人口必然为生产资料所限制;只要生产资料增长,人口一定随之增长。除非受到有力的限制;这样的抑制可以归结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穷。作者把这三点称为人口自然规律。这里作者曾提到,贫困的原因,可以说作者持一种循环论的观点,认为是大量的人口出生导致贫困,这一点我并不赞同。两种抑制即积极抑制和消极抑制。积极抑制包括以任何方式缩短人的寿命的一切手段,但这一思想恐怕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他是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对立的。消极抑制指通过晚婚、晚育和婚育期的道德抑制等限制出生。道德抑制是作者所提倡的。社会制度也会起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可以说这也自然规律的体现。总的看来,人类自己对人口的抑制是最根本的,政府和社会在抑制人口增长中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7、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采用正规的世界模型,把科学方法、系统分析同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对长期的全球性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如果世界的人口、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继续按现在的趋势增长的话,经济增长将在100年内达到极限。全书共分为5章:指数增长的性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的增长、生产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平衡状态。其实,我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本书表现了对世界发展的极大关注,尽管可能观念是悲观的,但是至少比盲目乐观要好。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即框架和科学模型的方法,这也许是理性方法的最高表现,但是我在想的是,科学的模型不一定就是完全理性的。任何的理性都只会表现出部分的理性,所以对于定量、统计与模型的方法我们不可以迷信。最后作者希望达到全球的平衡状态。它的特征是人口和资本基本上稳定,同时有一些力量在一种精心控制的平衡中增加或减少人口与资本。为达到这样一个长时间的平衡,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有三个:资本设备和人口多少是不变的;各种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比率都保持在最低限度;资本与人口的比率依据社会的各项数值而加以调整。

邢成举2008年4月读书汇报
(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法)乔治•索雷尔:《进步的幻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意大利)V•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东方出版社,2007年8月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讲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鲍曼:《废弃的生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利与知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兹纳涅茨基生于1882年,那时的波兰还被德国占领着。他的父亲具有上流社会的血统,但在作者还是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财产耗费殆尽,后来作为财产的经营者度过了余生。关于作者的作品,也许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其他作品的知名度并不高。这也许与特定时代的学术偏好有关吧!作者的其他作品也是值得一看的,如《社会学方法》、《社会行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弗兰西斯•培根和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但系统的知识社会学却根植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法国的杜尔凯姆传统。作者认为,知识社会学先前的大多数理论建构有一个根本性的困境,那就是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假设强烈地干涉社会学研究的实质性领域。知识社会学不应当作一种特殊的社会学认识论,而应实实在在地属于社会学领域。
作者在书中为自己规定了两个相关的任务:建立知识人扮演的各种专门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支配知识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各种规范。在这里,他使用的中心工具是“社会圈子”的概念,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情景定义。
本书重点在于对知识人可能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将其角色主要区分为:圣哲、技术顾问、神圣学者、世俗学者、真理发现者、知识传播者等不同的角色。知识人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带有某种愿望;每一个社会圈子奖惩特定类型的知识绩效。本书并不止于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静态描述,也试图从知识人角色的替代和转化角度给我们动态的分析。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作者深入分析了知识人行为模式及其所创造的知识形态,而且对“知识人”与“行动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变动社会中的知识人、行动人角色大有帮助。
2、(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
作者出生于1925年,是当代欧洲最有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本书是全体心理学学科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现代群体心理学的兴起以及该学科中三位奠基者勒庞、塔德和弗洛伊德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这里勒庞的代表性作品中译本为《乌合之众》。总的看来,作者通过对以上三人思想的介绍和评价,也在其中向我们展示作者自己的原创性思考。群体心理学在本书中被认为是研究新的政治生活的科学,对权力、权威、领袖和运动的描述是本书的亮点,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将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的知识有机地引入本书。论证详实,思想活跃。
关于群氓,作者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是挣脱了锁链的民众,他们没有良知,也没有纪律,他们是本能的奴隶。”这句话也许并不足以概括作者对这样群体的态度,但至少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对群氓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支持与怜悯的成分也有厌恶的地方。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讲了群体心理学的学科背景和研究主题;第二、三章论述了勒庞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和创建工作。勒庞对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文中也提出在勒庞的影响下该学科的最早的两本教科书的诞生。四五章是关于塔德的群体心理学思想的。塔德将群体本性赋予女性的特质,领袖则是群体中独有的男性。塔德认为群体总体的智力水平是低于群体中个体的智力水平的,这是群体互动、影响、盲从的结果。塔德希望建立公众的民主政体,但是似乎不易实现。从第六章至第九章是对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思想的阐述。在这部分中作者分析了弗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性欲的群体作用。弗认为群体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对自身弑父情结的反思。宗教崇拜也是神化的始祖,这种始祖在现代社会也有存在,如列宁、戴高乐、希特勒等。莫斯科维奇认为弗的论述是唯一经典的。这也许有点绝对。
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理论介绍,也建构了该学科的体系。作者认为群体现象愈演愈烈,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他也为群体心理学的民主性进行辩护。
3、(法)乔治•索雷尔:《进步的幻象》
对于索雷尔的社会学思想,我们并没有较多的了解。目前我们可以看见的他的两部著作是《进步的幻象》和《论暴力》。现代的进步观念认为历史是呈现出线性发展的趋势,历史中的后一个阶段是有过去进步而来,而且总是优于过去。进步观念启蒙于17世纪的法国,那时的法国人坚信知识,惟独知识处于不可阻挡的进步之中。在古代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论战中,必然的线性的进步观首次得到表述。现代派的理性主义者在作者看来受到循环论证之累。作者在开始的章节向我们表明,进步观念的出现是17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力图证明他们及其同辈在知识上超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采用的修辞技巧。
作者坚信进步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始于17世纪并依靠资产阶级维持其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作者借这一观念攻击资产阶级。作者对进步观念的论述也给我们带来了含糊与误解。作者驳斥现代进步观念但是在书中作者却以对生产的物质性进步结束书中重要章节。对进步观念,作者厌烦它的自然、正常以及必然性所暗指的意义。只有当进步观念脱离行动的首要性,进步的幻象才对作者表现为一种幻象。作者眼中,进步如同美德一样,“只属于那些行动的人。”
现代进步观念在作者看来已不是零碎的进步,是发生于知识、道德、政治、技术等这些所有的领域;它伸展于美德的发展和思想的自由,还有科学领域。作者对进步观念的论述涉及众多的思想人物,从孔多塞到自己生活时代的人物有关进步的论述为作者的论述做了历史的展现。在文中,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并不单单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领域观念,而是对社会中某个特殊群体的某种正当化、合理化。
在书中作者运用了意识形态方法,(是进步观念的后果)反对进步观念以至历史必然性这套观念的。作者对进步观念的论述的目的和动机是我在读此书时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作者是要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将进步观念解构为其他观念的组织部分。进步并不代表事物的自然秩序,它实际上是支配各种建制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进步观念既能产生保守主义也能产生政治中的无为主义,同时也含有革命的意涵。作者对进步作为意识形态的揭露主要是基于进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人类心智的理性建构,是强加给社会的一种一体性虚假意识。读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痛苦抗议,作者思想如斯坦利所认为的可以称为一种失控的进步观念。
4、(意大利)V•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本书的作者帕累托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经济学领域中他提出的“满足欲望能力”概念和最优化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学领域,他首创了“剩余物”、“派生物”概念,提出了精英循环理论,在里面提出的有关精英循环与更替的实现与防御是对政治现象的深刻洞察,为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经典借鉴(这部分内容已包含有朴素的社会冲突论思想的意味);另外本书的内容也反应了作者静态与动态并举的社会运行观;因为出身理工的教育背景,作者对社会学理论的建构与阐述使用了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图表,这不失为作者理论的特色但是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这种研究方法也深受工业技术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本书着重阐述了三大理论:行为理论,即主要讨论人的非逻辑行为(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不一致的行为)。该理论反映了作者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为社会行为,作者的社会思想可以归入社会唯实论的范畴。主要是对各种非逻辑行为进行讨论,并对剩余物、派生物和衍生物进行互动分析。我认为本部分是最难理解的,作者对概念的划分过细而且数目庞杂不利于认识。第二部分是精英循环理论,这里主要探讨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问题,阶级的一般划分和对精英阶层的再划分是当前依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文明进步意义重大。第三部分理论是社会平衡思想,主要研究社会动态平衡机制的条件及其打破与恢复。作者将社会视为有机物,对社会一般要素进行分类,并结合第一部分理论的内容建立了平衡的社会程式。文末提出了理想社会模型,理想社会能进行井然有序连续不断的精英循环,保证社会动态流动,使人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保持社会的动态平衡。本书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值得我们深读。
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讲演集》
本书是作者在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任教期间的讲义。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研工作态度和对学生课堂的负责。作者把课堂作为一个实验室,以新的视角或者框架、理论探讨过去和新近的人类学发现。作者在书中涉及的众多主题都是其后来发展成型的理论的原始状态的,尚未定型的讨论。作者是一位负责任的教师,这些初次在课堂上提出的论题最终都在作者的努力下成为了独立完整的理论。
作者在前言中所讲的,“对于众多读者来讲这些短暂的章节会显得枯燥,因为它们过于浓缩,过于简洁,不过这也正是它的特点。”圣西门的一句话被作者用来作为对这一情况的解释,“由于总是被实景实物左右,我们不去注意如何表达或如何清楚地加入解释”。因为是讲演集,作者上课基本不做讲义,所以口头阐述的缺陷也就是这样了。本书是对作者32年人类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路的一个浓缩,书中的每一章对应有年份,也都有相应的研究专著出版,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思索步骤,黑暗里的摸索,曲折与前进并存。一生献给科学事业实现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令我们敬佩。
尽管本书并没有对某一方向上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但是作者讲演集中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讨论却可以使我们找到许多宝贵的资料,领略大师的风采。本书我推荐为了解人类学思想的基础读本。
6、(英)鲍曼:《废弃的生命》
作者是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的教授,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当代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及其缺憾》、《被围困的社会》、《废弃的生命》等,本处要讨论的便是其代表性的一本。
如果从整体上简单评价本书,我觉得作者知识渊博,学术涉猎广泛,对事物的观察深入细致,本书从几个方面对现代性与人类关系的阐述是极具功力的。正如本书四个章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作者分别从秩序建构(制度设计)、经济进步、全球化发展和废弃性文化四个方面深入讨论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剩余人口即废弃的生命。作者的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的方法,还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实例和统计数据。通过对现代性带来的大量问题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世界、社会、生命的深刻忧虑及对现代性之非理性的控诉。作者的现实关怀是强烈的,但是我觉得作者的悲观情绪过于沉重,这样我们就读不出希望和动力。本书一气读下来,让人充满了忧患和愤怒,这也许是不利的,似乎作者也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选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命运。对于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是否无可奈何还是我们有自己的解决道路,我们应该更加主动!
“人类废品”的制造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结果,经济进步和对秩序的追求是现代性的特征,但是现代性的后果却是人类废品的制造。现代性剥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可容纳他们的空间却飞速减少。作者谈及的种种问题是我们应正视的。本书的精彩言论提示了现代性变化对当代文化和政治的深刻影响,也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一些问题的另一把钥匙,诸如恐怖主义、难民问题、贫民窟等。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很有帮助。
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利与知识》
作者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出生于德国,经历了纳粹政府的上台,后流亡海外,在英国度过了半生的时光。其代表作品是《文明的历程》,在里面作者勾勒了欧洲上层社会从中世纪以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的变革实际上隐藏着社会权力关系的变化。以此为始,作者以进程的眼光将他的进程社会学拓展到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对艺术、文化、国家的形成、暴力的控制、体育社会学、知识和科学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原创性分析。
本处要讨论的这本书是作者有关以上谈及问题的最重要论述的精彩汇编,浓缩了作者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社会学理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文明、权力、知识。对三个部分的精彩论述都倾注了作者对文明进程推进的细微考察,文明部分中涉及的礼仪与艺术描述了生活方式之文明进程的转变,可以视为文明进程之生活侧面;权利部分主要讨论了游戏类型、垄断形成、体育中的文明比较、两性权力地位的演变等;第三部分关于知识,主要讨论了时间、闲话和封闭人的思想等。作者的见解深刻,同时附加事例的说明为读者理解理论打开了门窗。作者对众多知识的产生和演变及其与权力关系进行了历史的社会学的分析。关于超脱与投入的阐述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创造真正可观可靠的社会知识极具意义。
总的来讲,本书的主题虽然在社会学领域内是常见的,但是作者的深度论述加上其原创性思想使得本书具有它自身的魅力。本书值得我们与相关主题进行比较阅读。


2008年5月读数书目以及报告
(英)鲍曼:《废弃的生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利与知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英)鲍曼:《废弃的生命》
作者是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的教授,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当代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及其缺憾》、《被围困的社会》、《废弃的生命》等,本处要讨论的便是其代表性的一本。
如果从整体上简单评价本书,我觉得作者知识渊博,学术涉猎广泛,对事物的观察深入细致,本书从几个方面对现代性与人类关系的阐述是极具功力的。正如本书四个章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作者分别从秩序建构(制度设计)、经济进步、全球化发展和废弃性文化四个方面深入讨论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剩余人口即废弃的生命。作者的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的方法,还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实例和统计数据。通过对现代性带来的大量问题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世界、社会、生命的深刻忧虑及对现代性之非理性的控诉。作者的现实关怀是强烈的,但是我觉得作者的悲观情绪过于沉重,这样我们就读不出希望和动力。本书一气读下来,让人充满了忧患和愤怒,这也许是不利的,似乎作者也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选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命运。对于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是否无可奈何还是我们有自己的解决道路,我们应该更加主动!
“人类废品”的制造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结果,经济进步和对秩序的追求是现代性的特征,但是现代性的后果却是人类废品的制造。现代性剥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可容纳他们的空间却飞速减少。作者谈及的种种问题是我们应正视的。本书的精彩言论提示了现代性变化对当代文化和政治的深刻影响,也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一些问题的另一把钥匙,诸如恐怖主义、难民问题、贫民窟等。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很有帮助。

2、(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利与知识》
作者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出生于德国,经历了纳粹政府的上台,后流亡海外,在英国度过了半生的时光。其代表作品是《文明的历程》,在里面作者勾勒了欧洲上层社会从中世纪以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的变革实际上隐藏着社会权力关系的变化。以此为始,作者以进程的眼光将他的进程社会学拓展到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对艺术、文化、国家的形成、暴力的控制、体育社会学、知识和科学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原创性分析。
本处要讨论的这本书是作者有关以上谈及问题的最重要论述的精彩汇编,浓缩了作者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社会学理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文明、权力、知识。对三个部分的精彩论述都倾注了作者对文明进程推进的细微考察,文明部分中涉及的礼仪与艺术描述了生活方式之文明进程的转变,可以视为文明进程之生活侧面;权利部分主要讨论了游戏类型、垄断形成、体育中的文明比较、两性权力地位的演变等;第三部分关于知识,主要讨论了时间、闲话和封闭人的思想等。作者的见解深刻,同时附加事例的说明为读者理解理论打开了门窗。作者对众多知识的产生和演变及其与权力关系进行了历史的社会学的分析。关于超脱与投入的阐述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创造真正可观可靠的社会知识极具意义。
总的来讲,本书的主题虽然在社会学领域内是常见的,但是作者的深度论述加上其原创性思想使得本书具有它自身的魅力。本书值得我们与相关主题进行比较阅读。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人民出版社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和思考的,但是我们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直接的接触,更多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和嘴巴获得相关知识的。所以读原著便是我一直的期望,然而即使这样,因为翻译问题,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译者本人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程度都会对我们的再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卷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主要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与反革命、雇佣劳动与资本。至于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波兰、德国、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革命的描述,因为我的世界历史知识的不足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可以看出这一点是作者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反映吧,作者要通过对革命运动的历史考察,再结合不同国家的区别,主要是为了看清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再革命中的运动形态,明确对无产阶级的依靠,为无产阶级革命积累总结经验,避免出现历史的再次失误,作者在这一方面的阐述使我觉得无产阶级在那个年代即是可悲的,同时也是可怜。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尽管他们是最彻底的革命者,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的行动大多时候是盲目和冲动的。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常被对手愚弄。受教育水平低、生活环境质量差、缺乏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领导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等就是留给马克思思考的社会大环境。
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体现的是德国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作者对这一点的批判就是对当时的那种意识形态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在此也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并且表达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在这里作者锋利的批判思想已经显现,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社会大众深受苦难的同情,作者之所以尖锐是因为作者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果不是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本人的生存都不会有保障。这样的经历让作者对社会弊病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许也坚定了改造社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决心。我一直在想,正如作者所看到的那样,资产阶级内部本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斗争,金融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社会的发展既然遵循它自己的规律,那么结合作者提出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进程,是否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段资产阶级的统治呢,这段统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占据什么位置呢?是否是只有在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产阶级才可以夺取政权或是掌握政权?也许过去的历史已经给出了一些线索,东欧、苏联的解体并不涉及什么宿命论的思想,但是这却给我们很多思考的余地,为什么革命可以胜利但却没有坚持下来?我们不想将其解释为一种逻辑,历史的逻辑,所以要有更充分的理由。而少数几个同时代诞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之所以可以坚持下来是因为在他们的国内历史上本身就没有什么完整的资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在于反封建,而封建势力是注定在那样时代要没落的。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似乎依旧无法回避资产阶级的影响,这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为多见。其实以上我们无非是在讨论历史阶段是否可以跨越的问题,历史没有答案,我们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关于费尔巴哈,作者主要批判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的性质、不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提出实践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又是两人交锋的一个焦点。在我看来两者对于革命的观点差异主要在于两人阶级立场的不同或是生存环境的差异。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是与其困苦的生活环境不可分离的。因而关于人的认识包含政治和阶级的因素也在很正常了。费关于人是抽象的观点主要强调了人的意识面,无形的一面,而作者坚持人是虚与实的结合,这也体现了两人方法论的差异。
至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可与雇佣劳动与资本放在一起考虑。前者是马克思从哲学或方法论层面上对德国现实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其论点缺乏充足的依据,;而通过对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一主题的讨论使得上面的批判有了更多事实的支撑,这是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为无产阶级的争取自身权利提供充足的理由。
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也是一体的。前者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也同样认同,共产党宣言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号召,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宣读此文件时的慷慨激昂与意气风发,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远了,今天重读给我更多的是冷静与疑惑,在这里面我们可以获取很多,但是需要用时间、用心思去琢磨。


2008年6月读书书目以及读书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本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历史如中国革命、俄国革命、鸦片贸易、印度历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工资、价格和利润;资本论序言‘原始积累、法兰西内战等;论住宅问题和流亡者文献等。
在诸多问题的论述中,有关中英战争与贸易的问题、中印战争与贸易的问题论述使我对此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细节的描述使得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例如鸦片战争前一段时间里的中英贸易顺逆差的贸易数据对比,使得我们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对清王朝经济的影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本身的历史为什么自己没有成为最好的研究者,难道是有许多的难言之隐,还是学术的一种传统,国外的研究者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详实和客观的数据,这也有让我想起了韦伯谈过的学术与政治的问题。学术与政治本是独立的范畴,但是在现实中这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政治影响学术也就影响历史的记载。那么,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尽量按照韦伯所提倡的价值中立的原则进行展开,尽管我们也仅仅是有限理性的个人,但是要始终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我们在第一卷中的感受中也有谈到,。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环节的划分,对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过程划分的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生产过程的划分为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后面的剩余价值论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工资、价格与利润的分析,使我们相信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那样的一个时代,工人的生活水平是日益变差了,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日的延长并没有使无产阶级的处境好转,反而变得更坏了,工人却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改革只能缓解困境,但是无法更好地实现无产阶级的平等和权利要求。所以劳动者总是被资本家愚弄,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提倡无产阶级要实行更彻底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资本论当中关于原始资本积累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资本主义起家的秘密通道;主要涉及了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在英国表现为羊吃人运动到人吃人运动的转变,我们对此可见一斑;通过对垄断、反动性法律对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剥夺,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农场主对租地农民的剥削、地主的替代,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很真切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起步的轨迹;不过这样的过程也使我们对比于国内的发展轨迹,也许不能说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国内,但是仔细思考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农业是否天生就是个弱势产业,为什么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我们无法通过圈地运动将农民转化为工人,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生活,不过我们采取了另外一条路,二元城乡体制不得不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中国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是在生活压力下一种准自愿性的行动逻辑。中国的后发性以及当今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中国选择的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持下的中国工业化。尽管走的很难,但是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最终我们是可以走向人人全面平等发展的。
国际工人协会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卷中出现的一些书信往来既是对问题出现的表征也是为解决问题做出的努力。组织内的分歧是很正常的,但是应该是同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口号,这是前提,也是一直都不会停止的。
作为另一个主要问题的论述的是住宅问题。在这部分是与蒲鲁东的论战紧密结合的马克思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住宅成为了工厂主、资本家控制工人的一种手段,房租、法律等形式的实行使工人的被压迫地位更加困苦;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代的住房问题,市场的高房价现象。在我们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因为共产党的执政,这样的处境下,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不会再有什么激烈的暴动和反抗,但是矛盾却依然存在。有人称现代人成为房奴,这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我国特殊的一点在于大部分农村人还是有住宅的,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基本的功能却是可以满足,而城市中的购房者则就不同了,对此要有进一步的解决之路。

邢成举 2008-11-21 11:52
[s:2]

陈锋 2008-11-21 12:43
看了你的读书感受,明白你问我的问题的意思了。
你的读书状态还是不错的。
后面你对自己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把一段读书经历当作你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训练也好,积累也好。几个月之后,相信你自己会对读书体验有更深刻的感悟。

王君磊 2008-11-21 23:56
成举可以做我的榜样啊

wonderful 2008-11-22 23:06
读书过程阿,就是这么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拼命九郎 2008-11-24 20:21
大家的榜样!

鲁杨军 2008-11-24 23:31
师弟加油。。。

西文 2008-11-29 13:47
看了你的读书,怎么会那么的多呢!呵呵,厉害哈,不过,我们还是要一起向大家学习!

刘丹 2008-11-29 22:25
厉害!厉害!

行者 2008-12-07 12:00
[s:12] 呵呵,厉害

拼命九郎 2008-12-08 12:33
你最狠!

刘大龙 2008-12-08 19:52
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三农人家 2008-12-11 20:02
厉害,不过政治社会学的好像不太多哦

贾林州 2008-12-18 23:31
有实践,再认真修炼理论,从实践与理论对话,相信你会比我们收获的更多的。

袁明宝 2008-12-23 22:48
我也想读一些关于政治学的,以后读再跟你交流啊。。  读了这么多 真厉害,学习呀。。。

wonderful 2008-12-23 23:24
到这儿最大的感受就是:俺是不是可以对自己再狠一点啊……

师弟,继续加油!

李祖佩 2008-12-23 23:30
恩!以后读到政治学时跟邢兄交流,[s:2]

陈锋 2008-12-24 11:17
我也曾想着把政治学好好读,但是就读了一个月,还没读几本。相比起来惭愧。

王君磊 2008-12-24 11:27
除了佩服加学习还能再说什么呢……

snzg 2008-12-24 15:47
关于集体读书与个人读书。我觉得读书的方式不应该有什么优劣,但是的觉得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和动力是不一样的。个人读书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可能对个人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作为个人我们难免不受自己一些惰性的影响,而自我的认识和监督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很容易消沉和迷茫,在困境中也不能很快地摆脱;但是集体读书可能就解决了这样的困境。

yanglaizhi 2008-12-25 09:08
读得多,难度不小,很经典,亦有自己的方式经验,很好,自愧不如啊,要像师弟师妹们学习!

yulian 2008-12-25 10:33
老刑你读得太快了,超越你真的是很难呀,不过很不服气哦,呵呵

yulian 2008-12-25 10:37
说得很对,集体读书我们有了更大的动力!

陈琦 2008-12-27 14:23
老邢总是有质有量,给人压力。 [s:2]

邢成举 2008-12-27 22:51
谢谢,师兄师姐,还有各位战友,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真好

刘涛 2008-12-28 16:00
关于集体读书与个人读书。我觉得读书的方式不应该有什么优劣,但是的觉得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和动力是不一样的。个人读书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可能对个人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作为个人我们难免不受自己一些惰性的影响,而自我的认识和监督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很容易消沉和迷茫,在困境中也不能很快地摆脱;但是集体读书可能就解决了这样的困境。
    贺老师说的给我启示很多,集体行动是否有困境呢?呵呵,综合思考下或许读书境界又会提升。羡慕。这位老兄读书真实厉害!读的这么多啊!

林辉煌 2008-12-29 15:18
好样的!一起加油啊!

邢成举 2009-01-12 22:31
        我倒是建议大家可否在一次读书汇报会结束后,把自己下一个月的读书计划也发到论坛上去!我们不仅要有大计划,还应该有小计划,我觉得这小计划就应该是一个月的读书计划!个人想法啊,大家多交流! [s:2]

邢成举 2009-02-23 13:28
  读书报告的字数太多了,没办法,我就只能把以前读书的一些感受给删掉了! [s:12]

邢成举 2009-02-23 13:41
我一直在寻找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契合点,可是现在还没有重大的发现,希望大家可以指点啊!

林辉煌 2009-02-23 16:23
很强!很佩服!

钟琴 2009-02-23 21:39
不服不行!

李祖佩 2009-02-23 21:56
很强啊!佩服佩服![s:2]

桂华 2009-02-23 21:56
惭愧了。。。。。

wonderful 2009-02-23 21:58
我觉得,结合一下思想史来思考,对把握和理解单独某个学科的发展很有帮助

袁明宝 2009-02-23 22:03
真猛啊,向成举学习。。。

陈锋 2009-02-23 22:50
怎一个猛字了得?学习学习!

贾林州 2009-02-23 23:54
你都飞了起来,更跟不上了.

建议如果可以,就做些笔记啊什么的.
方法见黄宗智北京研讨班的说明.
中心,网站他集子里有.

朱兴家 2009-02-26 22:46
一直很佩服老邢的速度!向成举同志学习![s:2]

yulian 2009-02-26 23:19
老刑,你能不能稍微慢点啊,太有压力了!呵呵

邢成举 2009-03-09 18:04
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学科思维建构起来,这是目前我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就此讨论啊

陈琦 2009-03-10 21:23
牛!!!

许名臣 2009-04-07 13:45
有压力也有动力,共同努力,一起进步

许名臣 2009-04-07 13:46
有压力也有动力,共同努力,一起进步

wonderful 2009-04-07 16:27
Quote:
引用第40楼邢成举于2009-03-09 18:04发表的  :
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学科思维建构起来,这是目前我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就此讨论啊


读书会上有好多同学提到,在看其他学科的东西时(先不管其在本学科评价标准中质量如何)感觉到他们的“单薄”了,这充分说明,就在不知不觉中,社会学的学科思维已经在大家的头脑中扎根并且生长了。再认真读它一段时间的经典理论书籍,相信这种感觉就更明显啦!

邢成举 2009-04-07 22:33
谢谢师兄的提醒,饿哦会继续努力的

yanglaizhi 2009-04-09 21:28
成举总是读得那么好!

曾凡木 2009-05-02 14:59
牛人!师兄的书目和报告给我很大压力啊!量和质都惊人啊!

田孟 2009-05-03 12:46
厉害啊 向师兄学习 [s:14]

邢成举 2009-05-11 11:19
2009年4月读书书目及报告截止到2009-5-10 邢成举
1、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阿兰•图海纳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研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
欧文•拉洛兹: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
鲍曼:个体化社会
      被围困的社会
      立法者与阐释者
      流动的现代性
      废弃的生命
      寻找政治
15、    自由
鲍曼是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社会问题的当代重要的社会学家,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十分丰富,我这一个月看了他的8本书,每一本书所谈论的问题都可以视为是对这个问题研究中的精品。也许是我们有点忽视了鲍曼,我相信他的社会学思想很快会得到社会学界多数人的认同。
政治指传统的承载者已经无力将自由的必然后果——不可靠、不安全与不确定——囊括在自身秩序里面,自由与安全之间的悖论,在当今时代已经悉数由个体来承担了。民族国家的日益退出加上地方化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使全球唯一的一个资本帝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帝国之下是作为消费者的无差别的芸芸众生,民族国家及其公认的公民以及知识分子,成为地方性的,沦为资本帝国的权力附庸。
对于发展作者提醒我们注意,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考察,技术以及制度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是促进就业的,但是在1970年代之后,进步反而是创造了大量的人类废弃物,他们存在的形态有失业者、难民、移民、社会边缘群体等,废弃物造成了这类人在心理层面的压抑与疾病,出现的犯罪还有其他一些负面的事件与这样的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废弃物的制造是现代性的必然后果,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现代性对经济进步和秩序的追求。对于这一点的解决,现在对采用全球性问题的地方性解决之道,但是地球上可以容纳这些人的地方正在迅速减少,未来的解决方法看来是比较迷茫的。既然进步在不停地创造着人类废弃物,那为什么还要一味地追求现代性和进步?现代性的到来是人类的自我自发追求还是一种外力的推动?到底什么是理性的,不知道?


查看完整版本: [-- 邢成举2010年5月份读书书目及汇报截止6月11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86779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