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曹丽娟:那一路,不只是回忆——湖北咸丰明星村调查感想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 曹丽娟:那一路,不只是回忆——湖北咸丰明星村调查感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文琼 2012-09-20 20:42
回到武汉才第二天,就时时怀念在咸丰调查的那段日子。从书斋走到田野,这短短的20天让我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充实。明星村这片承载了太多内容的地方,不仅为我们勾画了农村生活的图景,还赋予了我们体验人生与学术训练的机会。那一路,我们一起进步,虽累却充实。对于明星村,我们不只是匆匆的过客,而是永远的朋友;对于我们,这段日子不只是人生的一份回忆,更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团队感情的延伸。

初到该村,看着眼前行走的陌生村民,还有的就是一闪而逝后的尘土飞扬,心中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路在脚下漫延,本以为封闭保守的山区村庄不知不觉已经接纳了我们,农民们淳朴的笑容也在阐释着他们的真切与热情。
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学校的孩子来说,书本的描述已经刻板了我们对山区农村的印象——保守与落后。然而,在明星村这段些许厚重的经历,改变了我对山区村庄的认识。村庄中,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几个古式木椅,还没解释我们到来的原因就已被招呼坐下,他们不封闭。一路上,村民中投来纯净的笑容,时不时地来一声问候,这在我们的意识中或许只是理想社会的愿景。道路旁,有很多已经开工或将要开工的厂房,他们不仅有发展的焦虑更有发展的信心。
就这样一个看似安详与亲切的村庄,背后也有其特殊的逻辑。二十多天的追寻与探讨,我们并没有发现村庄中有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去制约人们的行为。这里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没有零星坐落的庙宇,没有表达信仰的宗教,也没有普遍认同的权威。村民们都注重从个体的角度去对待事与物,注重自我的拿捏与度的把握,讲自由与自立。如在代际关系层面,父母对子女并没有强烈的反馈期望,他们活到老做到老,生一天就莫给子女留账,等靠要的思想并不严重,更看重的是自我劳动与奋斗。更为极端的是,在夫妻层面,个体也凸显的比较突出。越来越多的新婚夫妻不会置办彩礼和酒席,而这些本身就是向父母和社会召示他们婚姻关系合法性的仪式。然而近来这些建构和维持社会关系的仪式性事物在不断的减少,“裹”[1]的力量不断在兴起。婚姻似乎只是男女双方的个人意愿,只要双方合意就好,关系一旦破裂,无论年龄多大,解散的可能性极大,所以该村的组合家庭极多。在其他方面也如此,个体的意愿被凸显,当自己不能应对繁复的人情关联时,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可见这是一个个体化很强的社会,但是在强调个体意愿的同时,村庄并没有表现出大量的时序行为。它似乎存在着一种内生的秩序以维持一种较低程度的整合,人们在强调自身或者其所在家庭在村庄中的位置感的同时,有种度的把握。人与人之间,都有一种“气场”,但是最多也是生闷气,不会撕破脸皮。在处理一些事物时,村民们大致能够做到大平小不平、大合小不合,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强的张力。所以,虽然村民们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但是至少存在着一种共有的秩序,以维持村庄的稳定与平衡。
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将要做的,是深入农村,研究农民的生产、生活。我们不愿意农村仅仅是我们的一片风景,我们只是农村的一位过客,我们更相信我们的到来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十天的调研很丰满,我们充分利用了每一天。白天六至八小时的访谈,夜间长时间的热烈讨论,一步步的推进,兴奋且充实。我们全都抱持着一种“顶天立地,长期坚持”的精神,没有懈怠可以提升自己与团队的每一天。
恩施虽然以凉快著称,但那只是大自然对清晨与夜晚的恩赐。白天同样炎热,一片片的建筑物被阳光倾斜的影子成了所有行人的最好的港湾,渴望脚下的路可以在这些荫蔽下延伸的更为遥远一些。然而,在这辛苦的调查中,我们也是时刻刻感受着来自大家的关心和帮助。申师兄总是提出启发我们的各种观点,在讨论与争辩之中,我们不断地在进步,这些都成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动力。而且师兄得当的安排,也使我们的调查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元珍师姐对我们关心与指导,时时刻刻在指引着我们,心里充满了感动。耿羽师兄严整的逻辑体系与内蕴丰富的表述,时时刻刻在激发我们内心的灵感。还有我们其他年轻但充满激情的队员,态度平和,相互帮助,一路上既有欢笑又有收获。
调查中每天一次小讨论,三天一次大讨论的模式,是总结一天调查发现与为明天做好准备的良好机会。虽然自己每次在发言时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是在每天对自己发现的梳理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别人的发言,时常能对自己形成一种纠错与补漏的机会。这是一个经验与理论相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与学习的过程,灵感涌动,感叹自己不足的同时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好好努力。的确,自己的理论知识尚属低层次,经验也远远未及厚重之感,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但不得不提的是,在每晚的讨论中,我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我们读书会的独特气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精神。自大一入学加入读书会,一路走来,感叹读书会成员的豪迈与自信,感动师兄师姐毫无保留的一路扶持,感激良师亦友细心的从旁指正。人生的路很长,无论生活上还是学术上,都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延伸。
有时候,我们在讨论之前还会去山上散步。清晰记得那一夜,一起在山上散步,看着属于十五的月亮悄悄的爬上了枝干,用一片皎洁感染着逐渐寂静的角角落落。走着,安静的走着;说着,说着各自埋藏在彼此心底最深处的东西。心随着这如水的月光舞动。感怀,境由心生,生活是美好的,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感悟。凉风席起,豪情丛生,我们心中发出一道闪烁的光泽,明天还要一起演绎属于我们的华彩乐章。步入小山深处,有棵树从上至下都挂满了萤火虫灯,树的浅黑轮廓点缀着成百盏移动灯光。萤火虫是夏天的精灵,它们像撒落在丛林里的绿色宝石,发着梦幻般的光芒,点缀着属于我们的夏夜,让夜空多了些幽深,让山区多了一份情意。然而萤火舞蹈,虽美,我的心也时刻在颤抖着,害怕这越发不可收拾的开矿工业终有一天会涉足这片宁静,吞噬这灵动的精灵。从这座小山上下迁的村民无可奈何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留恋的更多的是上面的资源,而非山上的宁静与幽然。今天,他们是背着背篓去山上种植,并带回一些大山的馈赠。然而,当山上的人家所剩无几,生活的需求与人的欲望是否会使今天早出晚归的“背篓客”演化成明天残忍的开采者?几许担忧。只期待着有朝一日若能重返此地,能够萤火依旧,凉风亦爽。

初次参加调查,难免有着复杂的心情。这段收获与焦虑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从书斋走到田野,是一个从抽象理论向经验把握的转换过程,需要不断地纠正与改进。在开始的几天,自己没有定位好,总是偏向于资料与信息的搜集,在第一次大组讨论后申师兄评论道:“信息还是很丰富的。”这句话似乎无关痛痒,但那天晚上回去,久久不能入眠,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不足。的确,我们不应该是信息的搜集者,那是一个没有深刻意义的机械式劳动,只是类似于新闻记者的工作。我逐渐地认识到,刚开始这两天自己并没有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村庄生活,也没有形成问题意识,然而这却是调查中极为关键的东西。就像贺老师所说,有了问题意识,就可以将经验的丰富性及其深刻性逐步展示出来。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能够捕捉社会中的一些细节。
或许是由于比较内向,每次师姐说要单独访谈的时候,总是有种退缩的心理。后来跟着师兄师姐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开始有勇气自己找人访谈了。万事开头难,但必须得经历过才行。在为数不多的几天访谈中,体会很多。认识到远离书斋之后,在“田野”要每时每刻地保持清醒。要让已经掌握的理论不断地回到经验中,并不断地在与不同经验的碰撞中形成对话。先要沉下去,进入村庄,才能理解并把握村庄的逻辑,从而防止自己“悬在半空”,为一些宏观的理论所绑架。而且,访谈技术、问题的针对性、对象的获取、时间的选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访谈不是一个机械式的劳动,而是需要智慧的。否则,即使能够搜集一大堆信息,回去整理后会发现各种信息或是支离破碎,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或是重复性、低质性太强,没有深入分析的可能性。
初次与农民访谈,有时候还会感觉自己无法深入主题,或者没有办法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谈下去。有时候甚至被反主为客,反到成了村民的访谈对象,一些谈话内容无关主题,甚至漫无边际,但又没办法拉回来。这些都是自己遇到的问题,一来是因为自己经验太浅薄,也是因为自己的掌握理论方法太有限了。我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以后在访谈的时候要有中心,要认真学习好访谈的技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这个可控性不强的空间,获得成长与进步。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在调查的这段日子里,很多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听力不好,又住在噪音特别大的白解石加工厂旁边,对其访谈的难度很大,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过多的关心他家的问题。最后第二天,我们到他家访谈,虽然需要用很大的声音以至于一上午嗓子都要哑了,但是当老人真诚的吐露他的心声之后,备有感触。曾经为国效力的老兵,如今却在一个重组的家庭中饱受苦难,一家几口人完全依靠他每月500元的老兵补贴来过活,还得拖着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小儿子。子女的不孝,岁月对精力的吞噬,不断在消磨着这个家庭的幸福。当访谈完他不舍地送我们离开时,那双空寂的眼神已经印刻在了我心底,每每回想起,隐隐作痛。类似的家庭太多,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无能为力,只能以倾听与劝慰来表达自己的关怀。我也深刻认识到,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太多,以后的生活中即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坚强的克服。比自己困苦的人有很多,今后定要坦坦荡荡,笑面人生,善于把困难转换为希望,把痛苦的痕迹变成前进的轨道。
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承担起直面现实的责任,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同时,要抱持一颗关怀社会的心,一份与社会共命运的情,以支撑起这个社会的蓬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是知识分子的吹嘘与狂妄,而是我们一直在实践着也将继续寻求的真理。

                                                  写于2011/7/28


查看完整版本: [-- 曹丽娟:那一路,不只是回忆——湖北咸丰明星村调查感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29364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