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永萍:一起走过的日子——2012年暑期调研感想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 李永萍:一起走过的日子——2012年暑期调研感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文琼 2012-09-19 20:12
作为一个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人,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农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村庄里的人情、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呢?这次暑期的农村调研,才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自己对村庄其实是多么的陌生。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村庄很平淡,没有什么风风雨雨,更谈不上什么波澜起伏,这次调研之后,我开始慢慢反思,我对自己从小生长的村庄真的了解吗?我现在开始觉得我对自己从小生长的村庄太陌生了,什么都不了解,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认真了解我所生活的村庄。
在王坪村的20天,我觉得每天都过的非常充实,感觉每天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的,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在一步步成长。刚进入村庄时,对于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奇,村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刚进入村庄时心里也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我们对于村庄而言是一个外来者,村里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短短20天里,我们真的能够认识、了解、甚至解剖这个村庄吗?20天的认真调研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就像我们讨论时焦师兄所说,我们这次调研算是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对于村庄、以及村庄正在发生的“农民上楼”事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在用一把手术刀,层层剖析这个村庄,在这个认真解剖的过程中,我们才真切的认识到,村庄里的一切并不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理所当然,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这些理所当然的背后,有着更深的机制。比如,在我们刚刚进入这个村庄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形是:一个本地籍的重庆商会执行副会长,响应省政府“回归工程”,回到家乡王坪村搞新农村建设,回报家乡,造福家乡父老,在村里新修居民楼、搞公司、搞建设等等,而且都是打着慈善的口号。我们刚刚进入村庄的那两天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善举能够有什么问题呢?这对于当地的农民不是很好吗?农民摆脱了以前较差的居住环境,住上了楼房,还可以在公司工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村庄周围的各种配套设施也是有很大完善,这对于农民和村庄而言看来都是一件好事,而且还不用农民自己花钱就可以获得这些好处,这不是更加美好吗?但是,经过我们在村庄的认真调查研究,访谈各个层次的人物,像医生拿着手术刀一样层层解剖,我们才看到了那些光鲜亮丽的事物背后血淋淋的一面。
经过这次调研,我觉得自己真的收获颇多,虽然还没有像有调查经验的师兄师姐那样感受到了经验的质感,但于我自己而言,还是有很大进步。首先,从完全不懂什么是学术调研,到现在对于学术调研慢慢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以前本科时也做过一些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也在一些村庄待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当时还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现在看来,那时我们几乎都是走马观花,虽然在那村庄待的时间不算短,但对于村庄本身却并不了解,没有一次是像我们这次暑期调研一样,对于村庄里的大事小事,只要我们想去了解,都会了解的比较深入。对于一个没有参加过我们这种调查的人来说,可能会很怀疑,20天时间就真的能够对一个村庄如此了解吗?以前我也曾经怀疑过,但是当自己真正有过这次调研经历之后,我不再怀疑。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用20天就都可以对一个村庄有很深的了解,我觉得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必须是要像我们中心这样深入的调研,白天是深入的在村庄访谈,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真正的、深入的去认识、剖析一些问题。并且晚上一定要有讨论,如果只是白天收集一大堆经验材料,然后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会,那么这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晚上的讨论更有意义。在大家相互的争论中,那些深藏于经验材料背后的各种机制才会慢慢凸显。
其次,对一些与农村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次调研也算是给我大大的补了一课,虽然从小生活在乡村,但是对一些农村方面的背景知识却是一问三不知。比如像历史上的分田制度、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等等,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都有了比以前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觉得了解这些农村的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作支撑,那么对村庄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不深刻的,有时甚至会完全误导。比如对于田的计量单位,很多村庄就有大亩、小亩之分,对于这些计量单位,我以前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解村庄的一些事实非常重要。
另外,对于如何访谈,这次调研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我以前本科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当时也在灾区的社工机构实习过,做过一些社工探访,也是需要与人交流。所以我之前以为这两种访谈应该是差不多的,但真正这次调研之后,我才明白:此访谈非彼访谈。我们中心的这种学术调研对于访谈技巧要求更高,需要的是一种与被访者深入的交流,在这种深入交流的过程中理清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这对于访谈者的要求就相当高,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要有不同的访谈方法,同时最重要的是问问题要有逻辑性,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深挖,而不是像蜻蜓点水般地浮于表面。在访谈这方面,我觉得焦师兄做的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不管面对什么类型的被访者,他都能够得心应手的与其交流,而且是非常自然的那种交流,我觉得这种自然对于访谈者和被访者都是一件好事,双方的心理距离瞬间就拉近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再去问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被访者都不会有那种明显反感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花很大功夫才行,现在让我们去访谈,问不了几句话我就会觉得没有话说,或者是一个问题最多问几分钟就不知道该怎么深入了。我觉得这和个人的积累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对于所问的问题,访谈者自己完全不熟悉,那么被访者就会觉得你什么都不知道,他也就没兴趣和你多谈,或者随便说两句忽悠你;而如果访谈者对于那方面比较熟悉,那么和被访者交流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我觉得在访谈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功课,至少对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要有所了解,这样访谈过程可能会相对比较顺利的进行。
我觉得这次暑期调研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焦师兄非常注重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教我们如何从经验材料慢慢往学术上靠,如何从一大堆经验材料中提炼一些中层次的问题,如何将问题操作化,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以后想要从事与学术相关事业的人来说很重要。但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也是做得最不好的,在面对一大堆经验材料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去提炼,老是纠缠在经验材料之中,提不起来。所以,在调研过程中,对于每天晚上的小组讨论,我是怀着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参加的。期待的是,在每一次讨论中,大家都可以从白天收集的一大堆细碎的经验材料中提炼出许多问题,并且相互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之中对白天的一些材料进行层层解剖,虽然有的时候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每一次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都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收获很多。然而,每一次讨论之前,我都有一点点紧张,因为每一次讨论时,师兄都会让我们每个人先发表意见,提几个问题,而且尽量往学术上靠,而我每次都觉得自己提不出什么与学术沾边的问题,所以就会有一点小小的焦虑。我觉得这可能是和个人的积累有关,毕竟自己现在积累还不够,而且调研经验也不足,所以现在提不出什么学术问题应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我至少知道了自己以后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这次调研让我对“经典”有了重新的认识,对经典有一种既爱又恨的心理。刚开始进入村庄的几天,对于村庄的一切都很好奇,都想去一探究竟,但是在了解过后,不免又会对平常阅读的经典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我们平常读那么多经典有用吗?在经验面前,好像根本没有经典的容身之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特别是在每天晚上讨论的时候,我才又重新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每次讨论的时候我都非常羡慕师兄以及田孟他们,感觉他们思考的问题非常深入,能够从经验材料中提炼出一些中层次问题,而我自己每次却总是局限于经验材料,无法提炼。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与他们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我想除了我的调查经验不够丰富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的经典积累还不够,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还不能那么连贯,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深入的剖析经验材料背后的机制。所以,我觉得自己在经典阅读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这也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最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这次亲身体验了中心的农村调研之后,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这种调研的优点所在。白天进行深入的访谈,晚上小组讨论,隔几天一个地区的大组讨论,此外还有茶余饭后的一些交流,我觉得这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正是这些部分的联合,才构成了我们中心独具特色的农村调研。白天的深入访谈是认识村庄、了解村庄的基础,晚上的小组谈论是对白天收集的经验材料的一种总结和提升,而每一次的大组讨论则是为每个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正如焦师兄所说的那样,我们小组几个人长期在一起调研,而且一般是一个人主问,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时会比较固化,不能跳出那个圈子来思考,思维有点局限。这时,大组讨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大组讨论中,可以看出每个组的思维方式都各有特点,而这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可以发现很多新的视角。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式是比较好的,大家在讨论中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我觉得我们的暑期调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自我提升、进步的机会。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心经常说的“传帮带”,师兄师姐们是真正地、无私地帮助我们这些学弟学妹,真心的想把他们的积累传授给我们,而不图一点回报,同时我想,一定程度上,这对于师兄师姐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虽然低年级的同学不能向师兄师姐们传授什么经验之类的,但是在那种相互探讨中,也许也可以为高年级的同学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其次,我觉得暑期调研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情感交流的机会。在这短短20天时间里,我想每个小组的组员之间都形成了一个情感共同体,我觉得我们小组在这20天时间里也形成了专属于我们之间的默契。在这共同相处的20天时间里,我对我们小组的5个成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组长是焦长权师兄,组员有田孟、郑静、王文、以及我,从每一个人身上我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同时,除了见识到每个人在调研过程中的认真踏实之外,我也见识到了每个人对待生活的热情。焦师兄对待学术非常严肃认真,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对我们组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每次访谈过程中我都非常钦佩他那娴熟的访谈技巧,也非常钦佩他那种开阔的、不拘一格的视野。同时,在生活中,焦师兄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每天我们奔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时,虽然烈日炎炎,但我们却总是笑声不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焦师兄的幽默细胞,他总是可以给我们讲许多笑话、搞笑的事情,让我们在笑声中忘记了调研的辛苦。调研期间我们休息了一个下午,我们去了村里的中国湖边玩,那天下午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焦师兄的多才多艺,他给我带来各种模仿,在笑声中,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田孟是我们的后勤部长,总是把我们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我们在王坪村20天时间里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是他负责,非常辛苦。同时,他也是我们小组的歌唱家,我们走过的每一个田野小道上都留下了他深情的歌声,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郑静是我们小组的摄影师,细心地拍下了我们组员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而且她还非常有才,能够将我们的那些细碎照片拼接在一起,构造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我想很多年后我们都会记得这些感动。王文是我们组里最小的,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思想,同时他也是我们组的科幻小王子,他非常喜欢科幻界的东西,生活里的每件事他都能把它和科幻联系起来,有时讲个笑话也是科幻界的,我们几个科普知识缺乏的人很久都反应不过来。在调研最后几天时间里,罗老师参与了我们组的调研,罗老师看待问题非常深刻,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每一次讨论也都给我很多启发,给我们很多建议,让我受益颇多。
调研短短20天时间,对我自己而言,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我很庆幸自己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在这20天时间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加深了对中心培养人才的模式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同时这次调研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此非常感谢贺老师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感谢焦师兄对我的点拨指导,感谢各个组员带给我的启发和感动,我会一直记得2012年暑假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查看完整版本: [-- 李永萍:一起走过的日子——2012年暑期调研感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31363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