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格 |
2024-04-02 21:38 |
结构功能主义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代表为美国的帕森斯、默顿等,它由早期涂尔干的社会有机体论和早期功能主义等发展而来,主张用分析功能的方法,说明整个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社会生活之所以能维持和运行下去,是因为社会找到了一种手段(结构)去满足人类的需要(功能)。 一、孔德的实证方法、斯宾塞和涂尔干的有关论述,都反映了早期结构功能主义形成初,受到的自然科学取向的认识方式。 首先,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和社会分工等方面表现了他对社会结构的认识:(1)社会是一个实体,是不可化约的;(2)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社会实体的基本需求(3)同时,他还强调社会整体的优先位置——结构的自主存在问题;(4)社会事实并非个人意愿能左右,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在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研究中,他把社会结构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以低度分工为基础,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机械团结”;二是以高度分工和广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的“有机团结”,涂尔干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关系的组合形式,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可以说,涂尔干率先开拓了结构分析的各个方面。 斯宾塞对结构、功能的认识还要先于涂尔干,通过《社会静力学》也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了解,他试图用需求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的意义,认为社会宏观结构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区分了结构与功能。对于社会中的人,他认为,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他的主张支持人们从一些显性可见的功能中去把握实在的社会结构。 这些早期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让我们了解了结构概念的轮廓:就是将社会或社会结构看成是多元成分的整合体,这种组合的内部随时需要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当某些关系发生变化时,其他成分将作相应调整,以维系社会秩序、恢复平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在帕森斯看来所谓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其次它还要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这个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并能够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而研究社会秩序又脱离不了人的行为、行动者的思想情感的规范。 秩序问题,是社会通过互动协调稳定的本质,秩序在这里所指的,是行动者在某种规范准则下的动机整合,帕森斯明确地将秩序作为结构的本质,并认为结构由“行动者在一情景中彼此的互动而组成”,因此结构又是一种互动关系,但是,帕森斯的着眼点是社会互动的稳定模式,为解释什么是稳定模式,帕森斯用“地位—角色”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地位—角色在帕森斯这里是社会体系之的组成部分。“地位”就是行动者所处的结构位置,“角色”就是社会对这一位置的行为期望的表达,它是社会与个人联系的中介,又是大家分享的象征。这样一来,行动者的互动,就成了一连串具有地位—角色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互动中的个人不管怎样变化,角色互动作为社会模式化的准则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社会结构就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了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帕森斯认为,总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关键在于社会拥有那些将其成员整合在一起的共同的价值体系,所谓共同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价值模式组成的、并已成为众人认同的规范体系。这些价值作为行为导向、依据和标准,可以约束行动者行为的边界,通过规范众人认同的准则,或通过价值内化实现的行动者人格结构的塑造,产生一定的效力,并进一步形成为社会性的共识。 三、形构。形构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结构本身类似几何学或建筑学的模型框架,实体性结构(如家庭结构、群体结构、社区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大多属于此类;二是指研究者运用思维进行组合与抽象,在想象中构成社会的关系结构,来帮助认识和把握。比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的形象描述,就曾用石投水中的圈圈波纹,来形构了乡土中国以个人为中心层层外推到家庭、近邻、社区和国家的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