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黎读书报告  更新至5月15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6
威望: 76 点
金钱: 760 RMB
注册时间:2015-02-08
最后登录:2017-11-19

 王黎读书报告  更新至5月15日

书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循环周转运动的纷繁画卷
1、资本循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铺开了一幅资本各形态循环变化的动态画卷。资本按其表现形态及其所执行的职能可分为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一、从货币到商品(W-G)阶段,即货币资本持有者以货币(G)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二、用购得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消费,即资本经历生产过程;三、从商品到货币(W-G)的阶段,即生产所得的产品被拿到市场换得货币。所以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就是:G-W(A+Pm)…P…W’-G’,其中P表示生产资本。                                           
货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G-W中,G-W(A+Pm)这个一般商品流通的行为,作为资本独立循环的过程的阶段来看,是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作为货币资本,资本能且只能执行货币职能,即购买手段和一般支付手段职能。G-Pm之所以重要,只是为了实现在G-A中购买的劳动量。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当他们在G-A行为中互相对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阶段。第一阶段只是表现为第二阶段的先导和先行阶段。通过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资本价值取得了一种实物形式,这种形式的资本价值不能进入流通,只能进入消费领域,即进入生产消费。凡要进行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必须结合,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就成为资本的一种职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每一种经营同时都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因此产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它的价值=P+M,即等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生产资本的价值P+这个生产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M。
第三阶段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资本在商品形式上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必须卖掉,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运动。此时,经历过生产资本阶段的商品资本W’的价值是W+w,使W-W’的是它的相对价值量,包含生产它时所消耗的资本P的价值和生产资本提供的剩余价值。过去资本家投入价值G,取得相等的价值W,现在他投入W+w,取得相等的价值G+g,G’=G+g,是因为W’=W+w,G’只是W’实现的结果,二者都是已经增值的资本价值,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是货币形式的资本,一个是商品形式的资本。。
所以,货币资本循环总公式的详细形式表示就是,G-W(A+Pm)…P…W’(W+w)-G’(G+g)。这个公式中,对剩余价值来说,是商品形式第一次转化为货币形式;对资本价值来说,则是回到或者再转化为原来的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在总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能形式,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这三种形式的。产业资本是唯一一种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存在方式,因此产业资本决定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对立的存在。
G-W(A+Pm)…P…W’(W+w)-G’(G+g),作为一种资本循环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这种循环表现为货币循环,一因为它以货币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第二,在此循环中,生产阶段,P的职能,形成了G-W…W’-G’两个阶段中间的中断,这个中断只是简单流通的G-W-G的中介。三,起点是G,要增值的资本,终点是G’,即已经增殖的资本。四,G’一从这个循环出来,就能够作为已经增殖的货币资本G+g,又开始同样的循环。五,这个公式强调的是资本家所有的金银数量的增加。
G’=G+g中,g作为收入花掉,进入一般流通,退出资本循环,形成w-g-w,这个流通的目的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G作为货币资本,使资本循环继续进行,只有执行追加货币资本职能的这一部分,才能进入资本循环。资本价值在商品资本的职能W’-G’中和w-g共同经历W-G阶段,然后出现在G-W(A+Pm)中,因此形成总流通W-G-W(A+Pm)。G表示生产资本P已经通过商品产品的出售转化成为货币资本,它作为W-G行为的结果,代表过去的劳动,但对于G-W(A+Pm)来说,则代表将来出现的商品的转化形式。G-W(A+Pm)完成时,G再转化为生产资本P,循环又重新开始。因此,P…W’-G’-W…P,它的详细形式是:
            W          G
P…W’  +  -  G’ +  -W(A+Pm)…P
            w  -      g  - w
积累或规模扩大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断扩大,从而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手段,是资本家的个人目的,并且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中。在P…P’中,P’所表示的是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已经资本化,就是说资本已经积累。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虽然要资本化,但往往要经过若干次循环的反复,才能增长到它能实际追加资本职能的规模。要实行企业的扩大,g就要在资本循环周转的期间积累起来,直到它由价值增殖的反复循环即由外部得到充分地追加,达到它为了能动地执行职能而必须具有的最低限量这就叫做货币积累。需要指出的是,g的增加不是它本身的职能,而是P…P’反复进行的结果。在这里,贮藏货币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形式。货币贮藏也能存在于出售W’的资本家的债券的形式上。如果W’-G’过程超出了正常时间,商品资本不正常地停滞在它向货币形式的转化过程中,或者这种转化完成后,这种起着积累资金作用的贮藏货币,就可以用来代替资本或者它的一部分,这样货币积累基金就充当准备金,来消除循环中出现的干扰。
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总括在内的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
P…W’-G’*G-W(A+Pm)…P(P’)。
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G’-W…P…W’。在商品循环中,W’不仅表现为前面两种循环的产物,而且表现为它们的前提。如果生产按照扩大的规模进行,终点的W’就大于起点的W’,在所有情况下,W’总是作为一个商品资本(=资本价值+剩余价值)来开始循环。第 三种资本循环形式同前两种循环的区别在于,一,这种循环中,表现为资本价值起点的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而不是有待增殖的资本价值。二,W’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而只是作为生产过程的结果,才表现为循环的终结,具有和W’相同的形式。而在前两种循环中,G’和P’却是作为流通的过程的直接结果,因此,并不表现为循环的前提。三,W’…W是唯一这样的一个循环:原来预付的资本价值只成为运动始极的一部分,因而运动一开始就表明是产业资本的总和运动,既是补偿生产资本的那部分产品的运动,又是形成剩余产品的那部分产品的运动。这三种循环的共同点在于,资本开始循环过程的形式,就是它结束循环过程的形式,因此它又处在开端的形式上,重新一个循环。
如果用Ck代表总流通过程,则这三个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I)G-W…P…W’-G’
(II)P…Ck…P
(III)Ck…P(W’)
可见,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所有这三个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价值增殖是目的,是动机。总循环是资本的三个形式的现实的统一。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流通过程的的中介,反之亦然。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因为单个产业资本代表一定的量,这个量又取决于资本家的黄金,并且对每个产业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最低限量,所以资本分割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资本的一部分要要转化为货币的商品资本存在,一部分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货币资本而存在,第三部分则要作为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资本而存在。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价值经过不同形式、不同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变大。资本价值在自己循环的不同阶段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并且和它自身进行比较,它才作为资本价值或资本执行执行职能。
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生产时间是指资本生产使用价值,并且自行增殖,因而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的时间,尽管它也包含资本是潜在的或者也进行生产、但并不增殖的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流通时间越是等于或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资本的流通时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的时间。资本处在流通期间产生流通费用,主要包括:买卖时间内买卖行为所耗费用例如簿记费用和货币磨损,此外还有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总是已货币形式或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的预付开始,并且总是使循环中的资本价值回到它预付时形式。因此资本的周转时间计量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那段时间,计量同一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更新、重复的时间。假定我们用U来表示一定资本周转时间的自然计量单位年,用u来表示一定资本周转时间,用n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那么n=U/u。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他必须预付资本,以便使资本增值并回到原有形态的时间。
在考察资本周转时间时,马克思敏锐地指出了影响资本周转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预付资本执行职能的过程中,资本价值转移到产品中的方式所导致的资本价值转移到产品中的时间,由此他将预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预付资本价值被固定在这个由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所决定的形式上,在劳动资料执行职能并因而损耗时,劳动资料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这样固定的价值不断减少,一直到劳动资料不能再动。这部分预付资本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里,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固定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只能被生产地消费,而不能进入个人消费,在同样的情况下,劳动资料的固定性随着劳动资料的耐久性的增加而增加。
在生产过程中,预付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料,它们在劳动资料执行职能时,由劳动资料本身消费掉,在物质上不加入产品,不过它们的价值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产品在它本身的流通中,也使这一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流通,但是它们在所参与的每一个劳动过程中,被全部消灭掉,因此对于每一个劳动过程来说,必须全部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来替换。它们在执行职能的时候不保持自己的独立实用形式。这部分辅助材料在物质上不加入产品,只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加入产品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材料的职能被牢牢地限制在生产领域内。
马克思认为经济学家们迄今为止在概念规定上之所以陷入混乱,是因为他们把劳动资料在物质上具有的某些属性,例如物体不动性,看成固定资本的直接属性。他们把那种由价值流通引起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和物质属性等同起来,好像那些就本身说不是资本,只在一定社会关系内才成为资本的东西,就他们本身来说天生就可以是具有一定形式的资本——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之所以产生,只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价值或生产资本有不同的周转。而周转之所以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 不同组成部分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将它们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这个方式之所以有差别,又是由于生产资本借以存在的物质形态有差别,这个物质形态一部分在形成单个产品时全部消费掉,另一部分只是逐渐消耗掉,因此只是生产资本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分。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周转多次。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这里不仅有量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进入生产过程的流动资本,把它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断用实物来补偿,固定资本则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才能用实物来补偿。因此,必须将固定资本不同部分的特殊周转化为周转的同种形式,是它们只有量的差别,即只有周转时间的差别,因此把其全部要素固定在货币形式上,这样回到货币形式就是周转的终结。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和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时间相分离。
马克思分析了重农学派魁奈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观点,在魁奈那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表现为“原预付”和“年预付”,这种区别是生产资本内部的区别,他认为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加入成品价值的不同方式,即它们的补偿或再生产的不同方式。这些是他观点的正确之处。但是他又错误地说生产资本的内部区别只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资本来说才是存在的。此外魁奈认为由于这两者的区别只存在于生产资本中,所以他错误地既不把货币算在原预付内,也不算在年预付内。
亚当斯密把工人生活资料规定成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马克思认为他的错误在于,他把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混同起来,因此他就把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混同起来。斯密的见解中混进了重农学派的见解,但这同它的阐述的真正科学部分部分相矛盾。资本家投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属于生产资本中的流动部分,它同生产资本中的固定部分相反,具有和产品形成要素的一部分一样的流动性,它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这种情况,和资本的可变部分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对无关。
李嘉图和巴顿一样,到处都把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关系,混同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关系。李嘉图把固定资本的耐久程度的差别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形成的资本构成的差别等量齐观,但后一种差别决定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差别,前一种差别,在考察流通过程时只涉及所投资本的更新期间;在考察价值增殖过程时,只涉及生产资料的一定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方式。
劳动期间是由许多依次进行、相互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劳动期间始终是生产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但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全部时间,并不因此就是劳动时间,也有可能是流通时间。流通时间的相对来说有决定意义的一部分是由出售时间,即资本处于商品资本状态下的时间构成的。资本的周转期间要随着流通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或缩短。
在一个已定周期内取得的剩余价值量=一定期间预付的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率。生产剩余价值的只是劳动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是: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执行职能的等量可变资本生产等量的剩余价值。我们把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之比,叫做年剩余价值率。所以,年剩余价值率=一定期间预付的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率*n个周期/预付可变资本。不管各周转的可变资本相对量如何,它们各自的年剩余价值率,总是由各该资本在平均周期内提供的剩余价值率来决定的。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必然和它们一年内为推动同量劳动力而必须预付的可变资本的量成反比。周转时间越快,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时候,为推动同量劳动力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越小,他在一年内榨取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周转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受影响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要使生产在已经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资本的流通时间内不致中断,这样做又没有特别的资本可用,那就只有缩小生产规模,减少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才能办到。但是如果有资本可用,追加资本也可以把劳动过程中因流通时间而引起的空隙填补起来以保证生产不受流通时间而引起的干扰的影响。为了使生产在流通时间内继续进行所需的追加资本,不是由一年内流通时间的总量或者总数决定的,而只是由流通时间和周转时间之比决定的。这里,马克思举例分析了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的影响的几种情况:当劳动时间等于流通时间时,资本必须按照生产期间和流通期间的相互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不断处于生产期间,一部分不断处于流通期间;当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的场合,无论如何,在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总会有一个货币资本游离出来,那个为流通期间而预付的资本的量和这个游离出来的量相同;当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时,按照流动资本每个周转期间的单个劳动期间的不同长短,固定资本把它的一个或大或小的原价值部分带到产品中去,按照流通时间的或长或短,这部分价值就或快或慢地以货币形式流回。要使第一个劳动期间立即由第二个劳动期间进行下去,资本必须重新预付和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动要素,并且它的量要足以填补为第一个劳动期间预付的流动资本的流通期间所形成的空隙。正因为这样,流动资本的劳动期间的长短,对劳动过程的经营规模的,对预付资本的分配以及对新的资本部分的追加,都发生影响。
一年周转多次的社会流动资本有相当大的部分,在年周转周期中,周期地处于游离资本形式。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这种游离资本的量和生产规模一起增大,以货币资本形式游离的资本,至少要等于投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部分,它的最高限度可以包括全部游离资本。由此可看出,资本过剩是能够发生的,这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一定部分对于经营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变得多余了,因而要以货币资本形式分离出来,这是一种在生产规模不变,价格不变时单纯由于周转期间缩短造成的过剩。这一切都说明,产业资本的一个可观部分必须不断处于货币形式,另一方面,一个更加客观的部分必须暂时取得货币形式。
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合,再生产保持原有的规模,每年或者在一年内的多次周转中周期地生产和实现的剩余价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消费掉,也就是非生产地消费掉,而不是被当做预付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再生产新追加的货币量从生产过程本身投入流通,以便不断从流通中取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个投入流通的货币不是通过这个资本的循环再从流通中取出的,而是靠新生产的金量增加的。剩余价值,同样等于新生产的金的一部分,它在每个新的周转期间投入流通,被非生产地花费掉,用以支付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费用。它是以货币形式投入流通而以商品价值的形式从流通取出的。资本家阶级是货币流通的唯一起点。资本家用来支付消费产品的货币,作为流通货币的要素而存在,但是他已经以产品的形式从流通中取出这个货币的价值,于是这个价值也和它借以存在的产品一起被消灭,它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接下来,他每年消费而投入流通这些货币,又会作为剩余价值回到他的手里。这就表明,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所要说明的就是全部剩余价值并且只有剩余价值被非生产地消灭掉,也就是说,原有资本的任何部分都没有被非生产地消费掉。因此,如果资本家阶级的一部分人投入流通的商品价值大于它们预付的货币资本,那么另外一部分人投入流通的货币价值大于他们为生产金而不断从流通中取出的商品价值。如果一部分资本家不断地从流通中取出比他们预付更多的货币,那么那部分生产金的资本家,则不断地投入比他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从流通中取出的更多的货币。由此得出结论,不论资本家以货币形式花掉的剩余价值还是他们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本,实际上都是生产金的工人的产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能充分满足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是和它的条件同时发展的,其中条件之一就是贵金属有足够的供给。
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场合,就追加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所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本来说,它是由一部分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提供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作为货币资本,而不是作为收入的货币形式,由资本家投入流通的。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产品,决定性动机是剩余价值。资本再生产过程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也包括真正流通过程两个阶段,即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形成资本周转。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构成。就社会资本的总体考察的循环,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还包括一般的商品的流通。考察社会资本流动就必须弄清楚货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商品生产以流通为前提,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求货币资本作为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周转时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的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比例不同,预付资本价值和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之间的比例也不同,推动生产资本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有大有小。
在分析社会资本运动之前,马克思通过分析亚当斯密的错误指出研究社会资本的运动应该首先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斯密的错误首先在于,他在先正确规定商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体现在其中的价值产品总额,证明这些组成部分形成同样多的不同收入源泉之后,再这样从价值引出收入,又反过来使收入由“组成部分”变为“一切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其次,在分析不可变资本部分时,斯密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后者只是过去一年劳动的产品,前者除此之外,还包含在生产年产品时消费的、前一年生产的、一部分甚至是前几年生产的一切价值要素。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再现而已,既不是过去一年耗费的劳动生产,也不是它再生产的,价值产品小于产品价值。亚当斯密将两者混淆,从而赶走了年产品中不变价值部分。再者,亚当斯密把收入看成商品价值的源泉,不把商品价值看成收入的源泉,这是一种颠倒。因为在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把那个应支付给工人的等价物支付给工人以前,劳动力已经以商品形式把这个等价物提供出来了,因此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报酬的基金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劳动力执行了双重职能,先是在工人手中出卖作为商品,然后是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资本家手中的资本,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要素执行职能。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全部劳动产品及其价值属于资本家,他需先把商品卖掉,使它转化为货币,才有可能完成进一步行为。转化为货币以前的商品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以新形式再现的价值(v),形成不变资本的等价物;商品价值第二部分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由劳动力以往的耗费构成的,是资本家应预付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的等价物;共同构成商品价值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外,还有一个剩余价值部分(m),它也是由工人新创造出的价值,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掉,也从中取出一部分转给另外的参与者,如作为地租转给土地所有者。商品价值后来执行收入的职能并不改变商品价值的性质,斯密研究的商品一开始就是商品,也就是以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因此,本应先分析这个生产过程,从而分析其中包含的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社会总产品,从而社会总生产分为两大类:I.生产资料;II.消费资料。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为两个组成部分:1.可变资本。2.不变资本,包括流动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价值,也分成c+v+m。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和生产上使用的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不一致。
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首先是I(v+m)和IIc之间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第II部类的资本家阶级把他们的不变资本以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化为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形式。第I部类的劳动力等价物和剩余价值,在消费资料中得到实现。二者都得到一种可以作为收入来消费的实物形式,它是由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成的。这种互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Iv必须一再表现为货币形式,即第I部类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形式。工资被工人用来购买消费资料,第II部类资本家再用这部分工资向第I部类购买生产资料。工资即货币又流回第I部类资本家资本家手中,这部分货币表现为第I部类资本家的产品的一部分,以实物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现在又可以在资本家手中作为货币资本执行职能了。Im和IIc另一部分交换时所需的货币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预付,例如资本预付或者作为收入花掉。这种流通包含两个部类资本家之间无数的买卖,货币都是来自这些资本家的货币储备。同Iv部分一样,Im部分最后也以货币形式流回到第I部类资本家中。对于第II部类资本家来说,他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IIc部分,也像Iv和Im流回第I部类资本家手中一样,流回第II部类资本家手中。总的结论就是,产业资本家为促成他们自己的商品流通而投入流通的货币,总是按照各个资本家为货币流通而预付的数额而回到它们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简单再生产中I(v+m)必须等于IIc。
在第II部类内部也发生交换。首先是第II部类内部工人用从第II部类资本家手中获得的工资买回他们自己的产品中等于工资的货币价值的那一部分,货币回到第II部类资本家手中,所以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好像只不过是一种价值符号。其次,第II部类可分为两大部类:(a)消费资料,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b)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产阶级消费,只能和剩余价值进行交换。(a)部类中预付可变资本回流直接进行。(b)部类中预付可变资本回流间接进行,由(b)部类工人向(a)部类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然后(a)部类资本家再向(b)部类资本家购买奢侈品,流回(b)部类资本家手中。再者,在简单再生产前提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考察(IIb)v和(IIa)m的一个等价部分的交换中,完全不必假定资本家是按同一比例在必要消费品和奢侈品间分配他们的剩余价值,因为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前提只是:简单再生产实质上是以消费为目的的,剩余价值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因此,界限是已定的。最后,IIb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因而在IIb中就业的工人要生存和生产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在奢侈品上的消费。每一次的危机会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但必要消费资料生产和奢侈品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II(v+m)在IIa和II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是IIc在(IIa)c和(II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性因素。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起中介作用。对商品流通来说,两样东西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货币,但是商品和货币的等价交换并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只能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它必须自己把实现它的剩余价值的货币投入流通。
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c,有一部分进入第II部类,有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把它当做产品生产出来的特殊生产部门。这些产品变了位置,再进入第I部类中,补偿第I部类不变资本。在这里,交换是在第I部类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实物形式的不变资本和另一种实物形式的不变资本相交换,是第I部类不同的单个不变资本部分的互相交换。
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IIv+IIm+Iv+Im=(I+II)(v+m),也就是年价值产品。因为社会总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因此,一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社会总工作日在当年生产的总价值,=社会可变资本+社会剩余价值,=当年全部新产品。IIc=I(v+m)是因为社会产品这两个部分通过交换来互相交换他们的实物形式,然后IIc再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I(v+m)再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存在。
就社会年产品来说,困难在于,加到这个不变资本价值部分中的新价值部分(v+m)是以消费资料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不变价值部分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形式,生产资料,来表现。简单再生产前提下,有生产资料构成的那部分产品价值,必须等于社会不变资本价值部分。就考察单个资本来说,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作日部分,不生产社会补偿资本的任何部分,只生产I和II中的v+m部分。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作日部分,生产新的不变资本,用来补偿I和II部类中以旧生产资料形式消费的不变资本。
年产品价值-年产品价值=以新的存在形式再现的价值,是由在它以前存在的价值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所以年产品价值中除去(I+II)(v+m)外,是从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中转移来的。资本家的货币先从资本家手中转到工人手中,再以货币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在一切转化中,可变资本始终由第I部类资本家持有,先是货币资本,然后是生产资本的要素,接下来是商品资本的价值部分,最后是货币形式存在,同它所要交换的劳动力对立。由于可变资本总是以某种形式保留在资本家那里,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说,它会转化为某人的收入。
固定资本损耗的价值部分的补偿是通过货币形式补偿和实物补偿来实现的。用货币补偿的前提是已经积累了这种转化所必须的货币,不过如果再生产正常进行,资本家预付到流通中的货币必须回到起点。关于实物补偿,如果IIc的固定要素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实物更新,那么在死亡期到来之前暂时要以货币形式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必然要按同一比例减少。寿命完结需要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数量的大小,逐年不同,如果在某一年数量很大,下一年就会很小。
此外,马克思还论述了货币材料的再生产,并得出结论: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货币资本主义起主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可变资本借以预付的形式。雇佣制度越发展,一切产品就越要转化成商品,因此,产品全都必须经过转化为货币这样一个产品运动的阶段。流通货币量必须足以使商品转化为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货币在年产品交换中自发流出和流回,按其全部价值量依次预付,它们的价值在多年期间相继从流通中取出,因而它们通过每年的货币贮藏而逐渐地再以货币形式构成。
第I部类的积累可以包括货币贮藏、追加不变资本和追加可变资本三种形式。首先,投在第I部类的许多产业部门的资本,和投在每一个这样的产业部门内的不同部门的单个资本,都会由于它们的年龄不同,处于剩余价值相继转化为可能的货币资本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一部分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货币化来购买生产资本,即追加不变资本;一部分资本家则仍然从事可能的货币资本的贮藏。货币被从流通中取出,并积累成无数单个的贮藏货币或可能的货币资本。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也起货币资本的作用。其次,剩余产品作为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对于他的占有者,第I部类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第I部类资本家资本家预付的不过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他们相继出售剩余价值形成了货币贮藏和追加的可能的货币资本。在简单再生产中,前提是第I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作为收入花掉,所以,它只不过是由那种以自己的实物形式补偿IIc的生产资料构成的。因此,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II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只考察价值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直接用在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的、用在第I部类潜在的追加资本的创造上的第I部类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渴望利用这种作为潜在货币资本贮藏起来的剩余价值来取得利润和收入的企图,在信用制度和有价证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货币资本由此以另一种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程和巨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后,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中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在应该转化时,总会找到劳动力。金生产者能够把它的一部分金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来积累;只要达到必要的量,就能将其直接转化为新的可变资本。在分析第II部类的积累时,马克思指出,商品储备及其必要性对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资本家都是适用的,第II部类的商品储备是以第I部类的商品先有储备为前提的。如果在第II部类方面,今年结束是给下一年留下了商品储备,那么今年开始时也从上一年得到了商品储备。因此分析年再生产时,必须将二者都扣除,以一个平均年度的总产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就像第I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II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II部类也要同样为第I部类追加可变资本。就可变资本来说,当第II部类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它的总产品的更大部分,特别是它的剩余价值的更大部分时,它就既为第I部类也为它自己进行积累了。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I(v+m)必须等于II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II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须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而第II部类扩大生产的最低限度,就是第I部类本身进行实际积累,即实际扩大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那种对于第I部类来说仅仅是以消费资料来补偿收入,仅仅是为消费而进行商品交换的事情,对于第II部类来说,就是直接的积累过程,是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由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中,I(v+m)不能与IIc相等;或者说,二者不能在交换时互相抵消。如果Im/x是Im中第I部类资本家作为收入花掉的部分,那么I(v+m/x)就可以=、>或者<IIc;但是,I(v+m/x)必须总是<II(c+m),其差额就是第II部类的资本家阶级在IIm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需注意的是,新积累的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只是逐渐地、周期地、按照这些固定要素的不同性质而以不同的程度加入商品资本的;因此,在原料和半成品等等大量进入商品生产时,商品资本的较大部分是由流动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资本这二者的补偿构成的。此外,对于第II部类来说,原始的货币源泉是第I部类金生产者用来和IIc的一部分进行交换的v+m。从来源于金生产的I(v+m)的货币中,要扣除一部分金,用作第II部类的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原料等等,总之,用作它们不变资本的补偿要素。
拨开迷雾见日出
1、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成本价格(k)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即商品价值W=c+v+m=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耗费来计量,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来计量,所以,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价值即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K=W-m,k<W。k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因为它是商品价值中那个用来补偿所耗费资本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形成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因为它是所耗费资本的价值。预付资本的不同价值组成部分已经消耗在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上这一情况,只是决定了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再买回这些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就k本身形成来说,只有一个区别会显现,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成本价格和预付资本的差别仅仅证明:商品的成本价格仅仅是由商品生产上实际消耗的资本构成。所耗费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会按照各自价值量的比例,同样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但是由于生产价格等于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并且不断转化为所耗费的各种物质要素,所以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生产上消耗掉的,并会从商品流通中流回的资本的价值增加额,因而就生产价格形成剩余价值来说,它不是靠它作为所耗费的资本的的特有属性,而是靠它作为预付资本从而作为所使用的资本的特有属性,来形成剩余价值的。所以,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因此,利润之所以被生产出来,是因为有一个价值额被当做资本来使用,如果利润称p,则w=c+v+m=k+m这个公式就变成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因为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个转化形式,所以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如果商品按价值出售,p就会被实现,p=W-k,即W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只要出售价格大于k,即使出售价格小于商品价值,也会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利润。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产价格规定的,出售价格必定大于生产价格,生产资本中以消耗的部分才能得到补偿,因此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看做商品的真正内在价值。出售价格必定小于商品价值w。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就是建立在w和k之间的这种差别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p的可能性上的。
资本家的实际获利程度不是取决于p/v而是取决于p/v+c,即不是取决于剩余价值率(m’),而是取决于利润率(p’)。如果将预付总资本用C表示,那么p’=m/C=m/v+c,表示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率。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k容易表现为商品的固有价值,利润就表现为商品的出售价格,即k的余额。因为m/C表示可变资本的变动量和全部预付资本之间的关系,总资本的价值量本来和剩余价值量没有任何直接内在的关系,如果从p’出发,就根本不可能推论出这个余额和在工资上支出的资本部分之间的任何关系。
因为m’=m/v,所以m=m’v,所以p’=m/c+v=m’v/C,所以p’/m’=v/C.由此可以得出结论,p’总是小于m’。在研究p’的变化中,考虑的因素的因素有:货币价值;周转;劳动生产率;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和工资等。接下来,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对利润率产生影响的主要要素如:m’,C,v的变动、周转、以及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考察较为细致,在此不赘述。
说明了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机制之后,马克思接下来论述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机制。一定量的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一定,这个剩余价值会表现为多少利润率,从而提供多大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资本家的经营本领。这使他产生错觉,它的利润不是来自对劳动的剥削,而是来自他个人的活动。而利润率的上升总是这样发生的:剩余价值同它的生产费用即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相对地或绝对地上升了。如果不同的生产部门用百分比计算成本,或不同的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由于它们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不等的利润,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不和个部门分别使用的资本量保持比例。只有在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同一生产部门之内,或在资本的有机构成相等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量才会和所使用的资本量成正比。按照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很不相同,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平均率,把这个平均利润率加到不同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它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平均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化为同样多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虽然不同生产部门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收回了生产这些商品所用掉的资本价值,但是他们得到的不是本部门生产这些商品时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是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剩余价值或者总利润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每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上,问题不在于求出不同的利润率的平均数,而在于这些不同的利润率在平均数的形成上所占的比重。而这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多大部分。可见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不同的p’;二是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商品的成本价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的量,价值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总量,生产价格是涉及有酬劳动加上不以特殊生产部门本身转移的一定量的无酬劳动之和。因为m=m’v,所以p=p’k,所以,生产价格=k+p=k+k*平均利润率。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定的基础就被掩盖了。最后,如果在剩余价值单纯转化为利润时,形成利润的商品价值部分,与作为商品成本价格的另一个价值部分相对立,一直对资本家来说,价值概念在这里消失,因而在他看来,利润是某种存在于商品的内在价值之外的东西。
利润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使商品按照价值交换需要几个条件,其一不同商品交换不再是偶然的现象,其二要使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接近相同的商品是按照大体符合彼此的需要的数量生产,其三是没有自然地或人为的垄断使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要使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相同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为此需要一个同种商品生产者之间有竞争,并且需要一个共同的商品市场。其二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即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做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值,另一方面可以看做在这个部门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并构成该部门的产品的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实现使该部门商品的不同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指对同种商品支付相同的价格,虽然这些商品可以在极不相同的个别条件下生产出来,因而会有极不相同的生产价格。利润就是商品在共同的商品市场上竞争从而形成一个以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价值的市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利润平均化的。利润平均化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必然会起支配作用,使生产价格成为价值的单纯转化形式,或者是利润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单纯部分,按照每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量的比例来分配。对于中等构成的资本来说,生产价格是同价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利润是同剩余价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一切其他资本,不管他们的构成如何,在竞争的压力下,都力求和中等构成的资本拉平。
资本的高构成就是不变资本价值量相对高于可变资本价值量,资本低构成就是不变资本价值量相对低于可变资本价值量。工资一般降低就是可变资本量降低,其结果是一般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也会升高,对低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说,生产价格会降低,对高构成的资本量来说,生产价格会提高。平均构成的资本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它们的价格是一致的,所以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不变。
一般利润率变化时,如果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发生变化,它本身的价值可以保持不变,但一定有另一些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动。当一般利润率不变时,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发生变化,只是因为它本身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增多或减少了,这或是因为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了,或是因为生产该商品的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了。总之,商品生产价格的一切变动都可以归结为价值的变动,但并不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变动都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为商品的生产价格不仅由特殊商品的价值决定,而且还由一切商品的总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离是有下列原因造成的:1.加在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上的不是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而是平均利润。2.一个这样同价值偏离的生产价格会加入另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
使利润率平均化首先是市场价格的状况引起的,市场价格在这里把利润提高到一般的水平以上,再那里又将其压低到这个水平以下。竞争没有标明的是支配生产运动的价值规定,是在生产价格背后的、决定生产价格的价值。相反竞争中表现的是平均利润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使一定时期内的商品的平均市场价格不是归结为市场价值,而是市场生产价格。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了。在这里,基本观念是平均利润本身,是等量资本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等量利润。
(W=c+v+m V.S. 生产价格=k+p:实质表现为前一个公式,表象却表现为后一个公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到底是用所耗费的资本来计算剩余价值率,还是用所预付的总资本来计算,马克思从政治经济角度给出的答案是用所耗费的资本来计算剩余价值率,因而得出剩余价值,但是资本家们不这样想,因而看到的是利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可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的规律。c/v不断提高的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平均利润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的表现。尽管利润率下降,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从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利润的绝对量仍然能够上升,并且不断上升。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会增大。对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起反作用的原因:有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可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对外贸易和股份资本的增加。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内部有其矛盾表现为:利润率下降和积累上升是生产力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积累,就引起劳动的大规模集中,从而引起资本构成的提高来说,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但是积累量上升。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劳动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生产而生产。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无条件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手段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这是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内在冲突。
    2、剩余价值的分食者
商人资本或者商业资本可以分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它们都属于资本的流通领域,而不参加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经营资本只是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是专门来买卖商品的。商品经营者首先是以货币资本形式出现的,商品经营者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再将其出卖,通过买和卖的过程,商品经营者资本由x增加到 x+  x。商品经营资本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因而间接有利于产业资本的流通。商品经营并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经营原本属于产业资本家,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营和商品生产分工,产业资本家掏出一部分利润用来实现商品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这部分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的利润。商业资本家的利润不是通过商品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实现的,而是通过商品购买价格低于商品总价值来实现的。可见,商品经营资本的利润只是产业资本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人那里G-W-G’表现为商品资本的周转,产业资本必须迅速把商品投入市场,并从市场取走商品,才能保证商品资本周转的顺利进行。必要的商人资本的绝对量和它的周转速度成反比。
货币经营资本的产生也是有分共造成的。货币在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流通的过程中完成的各种技术性活动,当它们独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职能,当这种特殊的资本把它们当做特有的活动来完成的时候,就把这种资本转化为货币经营资本了。货币经营作为中介,担任货币流通的各种技术性业务,使之集中、缩短、简化。对于产业资本家来说,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在于能节约成本和加速周转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为此他愿意提供价值来交换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对于货币资本所有者来说,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转化资本而产生的利润,即利息,由产业资本家支付。货币资本流通的过程为G-G-W-G’-G’’,这里出现两次的是:1、货币资本支出;2、货币资本作为已经实现的资本G’和G’’流回,G’是产业资本家实现货币资本后的值,G’’是货币经营资本家实现货币资本后的值。利息就等于G’’减去G’等的余额。我们知道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因而货币资本通过流通所产生的利润(利息)其实是来自产业资本家的总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执行生产职能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产生出利息率。货币经营资本有一种特性:由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消费,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仅会保存,还会增加。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也表现为这样的特性。因此生息资本的增值的大小只能通过利息额,即总利润中归生息资本的部分和预付资本的价值作比较来计量。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平均利息率不能由任何规律来决定。就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来说,利息率总是由平均利润率来决定。利润率不同时,不同的利息率可以代表总利润中同一个部分,在利息有这样不变的比率时,平均利润率越高,总利润和利息之间的差额越大,归产业资本家的那部分的利润就越大。
货币经营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信用和虚拟资本。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为基础,而是以票据流通为基础。信用制度必然形成,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对利润率的平均化起调节作用,能够减少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变化的各个阶段从而促进生产过程的加快,能够促进股份制的形成。但是,信用制度引起的股份制度也加重了对直接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的剥夺,又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标杆。商业信用是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之间互相提借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它的代表是汇票。在商业信用的循环中,一部分互相抵消这取决于资本的回流,但这也不排除现金支付的必要。这种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人在回流延迟时所能支配的资本,而是回流本身。信用的扩大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资本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达到极度紧张的时候,就引发经济危机。借贷资本的扩大,并不是每次都表现为现实资本的扩大或再生产过程的扩大,也有可能是产业资本的收缩和萎靡不振造成的,生产规模不变时,借贷资本的扩大只会引起借贷货币资本比生产资本充裕,由此一方面引起利息率的降低,另一方面代表现实买卖的汇票的扩大,这些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借贷资本的迅速发展是现实积累的结果,因为它是再生产过程发展的结果。但是它和现实积累不同,一切收入,不论预定用于消费还是用于积累的,只要它存在于某种货币形式中,它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价值部分,从而就是现实积累的表现和结果。因此借贷货币资本的积累部分地说,不过是由产业资本家在自己的循环过程中转化为的货币形式,不是采取再生产资本家预付的货币形式,而是采取他们介入的货币的形式。因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货币预付,都是借贷资本的预付。借贷资本的积累只是在于货币作为借贷资本沉淀下来。一切劳动的性质表现为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商业危机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价格在长期普遍上涨之后普遍跌落,上涨是由于货币价值的跌路,货币价值的跌落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因此价格周期性的上涨和跌落是由于周期性地有过多或过少的货币在流通,金量的减少只会提高利息率,增加则降低利息率。
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特殊生产场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照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和货币借入者要支付一定利息完全一样),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地租的特征是,它随着农产品作为价值而发展的条件和它们的价值的实现条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不断增大的部分的权利发展起来,剩余价值中一个不断增大的部分也转化为地租。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超过它的处于个别生产价格的余额就是生产者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来源于总资本,而利用自然力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不是产生于资本,而是产生于对于自然力的运用。正因为如此,这个余额,即超额利润,就转化为地租。无论价格不变还是上涨,无论由较坏土地不断推进到较好土地还是由较好土地推进到较坏土地,级差地租总是同时发展和增加。级差地租可以和农业进步结合在一起,它的条件只是土地等级的不同。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级差地租的实质只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带来不同结果的各个等量资本不管是同时投在同样大的各块土地上,还是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都不会影响超额利润的形成规律。但是这对于超额利润转化成地租来说,却有重大差别。各个等量资本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会把这种转化限制在一方面更为狭小和更不稳定的界限内,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也能造成地租由较好向较坏或者由较坏像较好发展和增加,这种地租我们把它叫做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I在任何一定时期内的运动来说,都是级差地租I,即是肥力和位置不同的各级土地的同时并行的耕种。级差地租II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的变化能够对地租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只要各追加资本是以超额生产率投在同一土地上,即使这种生产率越来越下降,每英亩的绝对谷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也会增加,虽然和预付资本相比会降低。第二,只生产平均利润,其超额生产率等于0的追加投资,绝不会改变现有的超额利润量,从而也不会改变地租量。第三,如果追加投资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超过起调节作用的价格,因此追加投资的超额生产率比0小,也就是比同额投资在起调节作用的土地上的生产率还小,那么追加投资就会使较好的土地的总产品的个别平均价格越来越接近一般生产价格,因而越来越减少二者间形成超额利润或地租的差额。已提供地租的较好土地,能通过级差地租II来调节价格,因而所有的土地,包括以前无租的土地,都能变成提供地租的土地。绝对地租的本质在于:不同生产部门内的各等量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会按照它们的不同平均构成,生产出不等量的剩余价值。
凡是自然力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那些因对一部分土地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物所有的人,就会以地租的形式,从执行资本家的手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走。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一些人所以能够把社会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供赋来占有,只是因为他们拥有土地所有权。这个权利在能被出售以前,必须已经存在:不论是一次还是一系列这样的出售,都不能创造这种权利,总之创造这种权利的是生产关系。
地租分析的全部困难在于,要说明的是农业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余额,即不是说明剩余价值,而是说明这个生产部门所特有的超额剩余价值。地租最简单的形式是劳动地租,即土地所有者对劳动力的这种超额耗费的占有。接下来是产品地租,这个地租形式体现了剩余劳动。再者,货币地租,在这里,直接生产者不是把产品而是把产品的价格付给他的土地所有者。在实行货币地租时,占有并耕种一部分土地的隶属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合惯法的关系,必然转化成一种契约规定的按成文法的固定规则确定的纯粹的货币关系。因此从事耕种的占有者实际上变成了租地农场主,即单纯的租佃者。

读书感想:
    本月读书量少,原因之一在于三卷《资本论》读得都很细致,扪心自问,应该对得起马克思他老人家。当写完三卷三万多字的总结后,我对《资本论》的绝大多数知识点的逻辑线条都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和理解,没有在总结中写出来的是,当我跳出细碎知识点后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他的政治经济学,及两者之间关联的一个宏观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很清晰和具体,以我现在的水平和精力无法表达出来,但它确确实实萦绕在我心头,让我为马克思庞大精深的思想而折服,我想在接下来的读书生活中,这种模糊的思考可能会渐渐清晰和成形。两个月的时间,不求十全地理解马克思思想,但求随着成长对它有更多思考。
本月读书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紧赶慢赶,珍惜时间。读书会上,珍惜时间反复被提起,终于让我开始冷静反思,我决定以后尽量按照读书会朝八晚十每天十个小时的要求来鞭策自己,以在读书速度和质量方面都达到一个较好效果。
希望能尽快融入2015级的团队,目前开始读涂尔干,加油!
Posted: 2015-05-15 19:34 | [楼 主]
山水沂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7
威望: 137 点
金钱: 1370 RMB
注册时间:2012-10-14
最后登录:2018-01-13

 Re:王黎读书报告 更新至5月15日

小黎对《资本论》的总结非常的细致,非常到位,总结的非常好。昨天晚上汇报的也非常好。期待你下个月对涂尔干的理解和阐释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Posted: 2015-05-15 20:21 | 1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Re:王黎读书报告 更新至5月15日

认真的听你的汇报,学习到好多。大家一起努力哈!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5-18 19:39 | 2 楼
吴欢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2
威望: 52 点
金钱: 52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1
最后登录:2023-10-26

 Re:王黎读书报告 更新至5月15日

之前和你交流,你的读书状态真好!!感染并激励了我~我们一起努力~
Posted: 2015-06-27 10:32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1712(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0: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