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朱静涛: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往返——2012年暑期调查感想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朱静涛: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往返——2012年暑期调查感想

调研结束已有近一个月了,这份调查感想早已起草完成,无奈家中网络中断,回校看到各位大作已出,甚感自己观察琐碎,体悟浅显,于是增删改修,几易其稿,今日勉强成文,与大家分享。
²    经验篇
认识家乡,认识自己
第一次参加调研,被分到自己的家乡,最初的想法是有些遗憾。毕竟这里是生养自己二十多年的故土,自觉对于农村社会的琐碎、复杂已有基本把握,华北村庄的内斗外和,人情、面子等等一切行为逻辑在我看来都是由来已久、见怪不怪。同时,淮河流域的农村,与其他地区农村相比,更给人一种听天由命、安于现状却又好勇斗狠的印象。带着这种二十多年的生活所形成的偏见进入村庄,自然对于受访村庄少了一份期待与好奇。
但是,经过这二十天的驻村调查,才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浅薄。二十几年的亲身经历所得的“了解与熟悉”,其实只能算是个人生活体验,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都可能无法完全解释这里的丰富多彩、悲欢离合。在生活的经验里,不可能获得完整的、内在逻辑的把握。要想站在客观的角度构建村庄治理、村庄性质、村庄基本生活模式的逻辑结构,就必须摒弃个人生活体验式的理解方式。对于我来说,要做到不让这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影响自己的调研兴趣和识别能力,从片段式、碎片化的事实资料中跳脱出来,是十分困难的。
调研进行了三四天的时候,我就深深的为自己的薄弱基础和缺失信心所困。一方面是对师兄师姐强大的逻辑建构能力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思维能力、理论基础和经验感悟力的真空状态而信心不足,晚上讨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问题意识不足、思维简单就不敢甚至不想发言,再一想到自己开学就是研二了,心里总是阵阵恐慌,也为之前荒废光阴后悔不已。后来随着大家各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入,在的帮助下,我才逐渐放下了这些压在心头的负担,以放松的心态学习思维的视角和经验感悟的方向所在,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调研中尽管我不能像师兄师姐那样自己构建强大的理论体系,我知道由个人情感式的理解到有逻辑链式的经验感悟,自己需要学习和积累的太多太多。但至少认识到调查研究和生活体悟差之千里,这样,就会有意识的让自己在简单的事实中,捕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并试着将一个个看似分散、简单的逻辑机理联系起来。
感受村庄,感受真实       
从示范村到失范村
    我们这次访问的村庄是一个有着众多头衔的明星示范村。自1999年起,头脑灵活的现任村支书成为该村的领头人,他事事求新求异、走在人前,走在政策前,从土地流转、宅基地建设到兴修水利、开山铺路,从招商引资到旅游开发,村子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华北村庄普遍的贫困与一成不变截然不同。然而,几天之后,入户访谈所的到的结论,与我们看见的表面现象形成的巨大反差,超出我原本已经形成的生活经验,让我十分震撼。大部分村内工程的资金,来源于通过村庄符号和以此建立起来的关系而吸引来的政府拨付,且工程建设虚报尺度惊人,村庄内耕地没了、房屋拆了、树木被砍光了,炎炎烈日下流离失所的除了世代聚居于此的村民,还包括找不到窝巢的鸟儿,在村子上空流连、盘旋。村支书招商数年,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工厂正式开门运转,资金运转不济,村庄内留下了多个半拉子工程。所以村民口中的村支书“上坑国家,中坑开发商,下坑老百姓”,示范村俨然变成“失范村”。
“失范村”背后的村治逻辑自洽
    看到明星村的表里不一和管理过程中的不择手段,调查经验全无的我,第一反应就是愤愤不平,并哀叹自己无力施援。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们平静的反应和多番解释提醒了我,面对问题与不公时,情绪煽动式的批判、帮民众喊冤叫屈是记者们的工作,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未来农村社会的研究者,首先应该对干群博弈中的互伤和政策执行中农村社会的阵痛有提前的预期,然后把理解博弈过程的来龙去脉、理性深入的思考当成自己的分内之事。理解村庄,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每一步每一个问题,都不是一面之词、主观推测可以确定和解释的,所以,如果情绪都不能平复,何来抽丝剥茧的可能?
    事实上,这个村庄从富人治村的尝试到寡头政治的形态,从内生自发到外力推动,是政府架空为表,村庄自营反制为实;以打造和巩固村庄形象、回应政府要求为主,以回应村庄村民为辅。但是村干部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从走马上任之日起,就被千丝万缕的关系牵制,被千头万绪的熟人社会逼迫。所以,村支书看起来大权在握,资源分配上偏袒不公,背后其实有村庄不同于企业运行的无奈选择。对上他是政策执行者,同时又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在这个村子里,他既是领导者,又是村民的邻居、亲友。村庄的经营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治理逻辑恰恰是我们理解村庄的逻辑切入点,理解村庄内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研究人情、面子、声望等微妙的社会规范对于村庄治理的牵制力,将村庄性质与治理模式恰当的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理解村庄的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示范村还是“失范村”,“村庄之内找关联,村庄之外作比较”,仍然是我们的法宝。
²        生活篇                 
  调研路
    出师不利
7月5日启程之路就是一波三折。先是在宁国和宿州之间左摇右摆,后是石大仙(石顺林师兄)刚一出合肥站竟发现钱包不翼而飞,接着大伙在合肥火车站苦等三个小时,又赶上火车晚点,当这一行人兴致盎然的抵达霏霏淫雨的宿州火车站,又等上半个多小时后,也早已兴致大减。殊不知不讲诚信、脾气火爆的公交司机一番狂轰乱炸之后,这一天的霉运还没有结束,下了车,借着手机灯光才发现,我们的目的地竟像是荒郊野外,当我们如霜打的茄子、一身疲惫的来到入住的敬老院门口时,发现十步之内横生一大水坑,一番隔坑喊话之后我们原路返回,好在这时候终于有人雪中送炭,救援的车辆很快将我们接进眼前唯一的光源地——敬老院。
调研路上
    前几日雨后初晴,天气较为凉爽,虽是天公作美,但十几日连续的阴雨冲刷给我们制造了很多的麻烦。我们所调研的村庄刚刚完成了整村拆迁,土地正在复垦,村内原有的机耕道与耕地连为一体,修建一新的环村道路,也被车辆、行人裹挟的泥土覆盖了厚厚一层,走在上面如同刚刚犁耕过的田地一般泥泞不堪。更可恨的是敬老院门左右两边,是几辆挖土车停放的地方,出门时还可以勉强通行的道路,中午回来时就已被车轮滚轧的面目全非,大老远看着这一处汪洋一处滩涂,摇摇头,战战兢兢、摇摇摆摆,一路步履维艰,一路胆战心惊......更有几次,车身直接霸道的占据了整个路面,我们只得以身试险,翻车而行。
待天气放晴数日,路才终于像了路。但那番景象也是不容乐观,车辆通行之处尘土飞扬,正是“下雨稀泥塘,无雨尘满天”。所以当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头灰头土脸的走在田间地头时,总有些老乡不解的问道:“天这么热,你们这是去干吗?”或者直接有人摇摇头道“看这群大学生,真有意思,来体验生活的吧!”这个时候,我们非但不觉得苦,反而多了一份自豪,因为流了汗,心里才觉得踏实,觉得自己在认真地做该做的事。如此这般结束了二十天的暑期调研,虽然流了很多汗,也吃了一些苦,脸晒黑了,人走乏了,期间也有很多的压力和困惑。但这一次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对于我来说,除了成长还是成长。

小团队
我们组因为罗老师的缺席,只有耿羽师兄、石顺林师兄、雪霖和我四人。下面就给各位画个速写。
耿羽师兄兼任我们组长,可谓温和谦谨、深藏不露。面对受访对象总是耐心沉稳,与我们讨论时又是循循善诱、不批评不强求,给了信心不足的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若与另一小组组长wonderful师兄比起来更是个性鲜明的两极。每次出发前德福师兄总是一马当先,以鼓点般均匀有力的连续四到六个“走了走了......”催促着他们组的成员行色匆匆的踏上征程,而耿羽师兄则踏着舒缓沉稳的步子,以温和商议的口吻道“你们好了吗?我们走吧......”走在路上,耿羽师兄也是不紧不慢,讨论当中更是娓娓道来,最拿手的是讲些冷笑话,管你在场的众位笑的前俯后仰、东倒西歪,这位耿组长依然“面不改色”,神情淡定甚至漠然。
若要再作对比,冯小师姐和德福师兄是同样的快节奏,丽惠师姐也是不输众人,开起玩笑来,丽惠姐以萌气十足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冯小师姐讲笑话,话未出口自己早已是花枝乱颤。但是我们的师姐也都是感性而体贴的,从饮食起居、情感咨询到团队介绍、经验训练,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只要我们有疑问,师姐们总会一一解答。
下面一位是我们的石大仙——石顺林师兄,集各种仙气于一身。在合肥火车站掉了钱包被列车员捡起,有惊无险;返程路上因为没有身份证无法买票,然而人品暴增,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调研期间最爱扮演侦探、间谍,搜机密访古墓。此番种种,正应了我们访问的一位董事长阿姨的预言,说他是动如脱兔,跑的快;但是饭桌上他又总是最后一个,该作何解释?看来白果大仙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雪霖和我终归是缘分不浅,两个老乡,身高外形相似,在图书馆时又总是邂逅在卫生间,如今派到家乡皖北,又分到同一小组。但这次共同调研让我对这位柔弱女子刮目相看,集学术信念和生活化为一身,生活中笑点极低,讨论时严肃认真;是夏琼师姐口中的“学术女”,是组长的好帮手,经验、理论积累都大胜我一筹;也是我眼中的小家碧玉,平时遇到什么体力工作,我总忍不住扮一下护花使者,要代她分担才行。所以说,当时那位董事长阿姨当时未来得及预言雪霖的未来走向,大概暗示我们此乃神女子也!


经过这次调研,我才真正感受到集体学术、集体生活的实质。扎实的访问、交流、讨论方式,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理解村庄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去理解村庄,让我认识自我并知道如何提升自我;传帮带的学术传承机制,让我们低年级的同学既学到了经验,更收获了感动和友情。
对于自己,我认识到,无论是我所在的中心,还是我要研究的农村社会,我的认识都永远不够。当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等于打开了一扇门,然而对屋内的事物,还是陌生的;这样,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去熟悉它,然后再去打开另一扇门,继续完成对陌生的熟悉。也许,将来的学习与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往返的过程。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20:1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129268(s) query 3, Time now is:03-29 14:2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