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三农之外 >> 社会热点 >>
  • 中药材大国为何沦为药材基地?
  •  2016-05-25 20:59:39   作者:tm211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中药材大国为何沦为药材基地 
    2014-01-02
    字号:

    据28日媒体报道,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亿美元(约合1830亿元人民币),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仅占可怜的5%份额。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但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152.44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成药出口2.65亿美元,仅占10.6%,甚至让我们这个中医药发源国出现了300万美元的逆差!

    而“一衣带水”的日本和“改汉城为首尔”的韩国所占份额竟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75%的生产原料需从我国进口,从我国进口粗加工的原料再进行精加工后,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品,不但造福本国人民,还在世界市场上大行其道。

    中药的主要用途在于中医,而近60多年以来,绵延不绝了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的中医却日渐式微:不管大人、小孩,看病几乎必看西医,西医几乎成了医生的代名词即为实例,医学界里“西风压倒东风”成了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已为中国人服务了几千年,和作为实证科学的西医一样,作为经验科学,它同样是经受住了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科学,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专业性真理。只是用西医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尚有沟壑,在国内遭忽视、在国外受“歧视”。之所以有引号,只因这仅为表面现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有几个小故事不妨以飨读者:

    曾获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汉方医学权威大塚敬节先生(1900~1980),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此话被他不幸言中。日本超市药店里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而汉方药,就是在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在东瀛足足受宠了1000多年。明治维新后,和当今中国一样,汉方医学一度被边缘化,但又在日本经济腾飞后重归兴旺。《中医学概论》2006年即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还重新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科目。

    作为现代经济细胞的企业当然也没闲着,日本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主要由津村等少数株式会社把持在手,上述报道中提到的“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就是其中之翘楚,它是我国中成药国际化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家中医药托拉斯早在2001年就在沪上成立了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完成谋篇布局后,于2005年大规模地开展了对中医药审查颇严的美国FDA申请。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日、欧、美,津村药业都奠定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

    在中医药的老家中国,他们特意在深圳开了一家专攻中药饮片的公司,高薪聘请了从中国中医药企业退休的老药工担任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

    而在日本汉方药界,对中医药的热情远不止于此。据我国业界泰斗王孝涛回忆,只要他被请去日本讲学,对方总是兴趣盎然地询问诸多“B门”。不过,王老只要是提出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的炮制技术,均被断然拒绝。

    对中医药“另眼相看”的美国,也不乏觊觎已久的“卧底”。一位中医药人士透露,几年前一批美国人曾打着旅行团的旗号,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只因为运城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一手独门绝技,他曾说:“哪家医院已发病危通知的,都可送来,保证一月好转,三月出院。”

    而美国病人来此,除了“死马当作活马医”,更是为了要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子。其实这不算啥,2001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收视冠军的《大宅门》里,田木青一为了拿到白家的知识产权——祖传秘方,不更是极尽软硬兼施之能事吗。

    之所以中医药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怪现象,除了部分国人知识水平不够全面,认知深度未到一定阶段等原因外,其他如:文化的认知不同,中医的思维模式和西医理论体系、思维模式不同;其次是科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欧美一开始不视中药为药材,甚至当成是当初拓荒于美洲大陆的“五月花”船员们,初见印第安原住民巫师治病所用的“药水”,显然是落后的劳什子。

    渐渐地,中医药也被欧美很有限地接纳了,好歹被当作食品添加剂了吧,但如按欧美食品标准来一番理化检测,生长、采集、加工过程中均暴露于空气中的中药材,当然是不够清洁的,仅“菌落群数”一项就大多过不了关。

    另外,中医药自身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痼疾:种植过程滥施化肥、农药、生长激素,以及药材种质混杂退化、盲目引种、提前采收等也客观存在,中药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今年以来,国内先后曝出中药产品汞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老牌中医药企业同仁堂就两年内八次上“问题榜”,曾为中国红军立下奇功的云南白药、“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胡庆余、天士力等国内九大中药品牌纷纷中枪,大佬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同行料也难以独善其身,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这不,前不久盛赞中国元素、对成都火锅大快朵颐的卡梅伦治下的大不列颠,岁末再次向国产中药发难,如无变化,2014年4月30日后英国的中成药将全部下架。只因为英国实施欧盟规定以来,在英销售的200多种中成药中,尚无任何一个中成药成功获得注册,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真是: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服务、一流企业做标准——制订游戏规则。

    而就在国内中药企业海外市场频频遇阻、且常“百口莫辩”之时,日、韩、美等国却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仅粗加工了的原料,然后精加工成“洋中药”,反获暴利。此消彼长是为何?显然不是中医药没有市场和生命力的缘故。痛定思痛,还是从我们这些传承者自身多找找原因吧。

    首先,应加强文化交流和中医药等中国元素的宣传。欧美监管机构频频对中成药发难,主要就是因为对中医药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中医药是一门临床实践科学,具有独特的、包括病因病机、诊法方药、辨证论治、预防养生等临床体系;而中、西医赖以萌芽昌盛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医基础研究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上,与西医尚存天壤之别。

    中医药讲究“配伍禁忌、君臣佐使”,即若干味药相互搭配协调,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且对一些西医“判了死刑”的疑难杂症有着奇效:在1996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就提出了64种针灸适应症,其中就包括不少现代富贵病和亚健康症状等慢性病。在“西风猛烈”的今天,仍然有不少成熟的、适应症明确的中药大品种横空出世,国内市场份额惊人,甚至成了药品调价风中的“秀于林的木”。

    其次,是真金就别怕火炼。国产中成药的国际冷遇,远非“西方的偏见歧视”一言以蔽之,中药企业更不该因此而无视自身的短板。日本“汉方药”和韩国“韩药”不就是在世界上“高我一等”吗?

    尤其是前者,多年占据着国际市场80%的份额,只因其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国际规则,并熟练巧妙地运用之,值得深思和学习。文化差异,不能老是国内企业的挡箭牌吧?

    和西医药一样,中医药近年来也发生了多起负面事件,其安全问题已不仅关乎国际化进程,而且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有时候,全球范畴内的市场压力反而会成为倒逼行业凤凰涅槃的动力,三聚氰胺事件不就是这样吗,这样的猛醒和变革才更彰显其行业和社会价值。

    至于“中药标准不能让别人定”的愤愤之言,我想,自己得首先有实力和底气吧,而这底气就来自与日俱增的地球村患者的信任。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不会对任何所谓的“国粹”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中药企业也不应以“传统文化”为名来乞讨消费者的忠诚,而应该尊重消费者,切实打消其安全性顾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以使我们的传统瑰宝更好地展现出时代魅力。

    如此,变“中医药大国”为“中医药强国”可期,“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糗事不能再重演了。转型升级,中医药也别闲着。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